最初了解到猩猩 Koko ,是在高中的生物课上。老师在那次课程之余介绍了这位出名的猩猩 Koko。尽管它与即将来临的高考内容并不直接相关,然而,我至今仍对那位在高三如此紧张的阶段,愿意抽出一节课时间来分享这样一位可爱的生物而心存感激。也许教育的意义就是能在冰冷僵硬的人生之路上带来些许温暖的光芒,培养我们对世界的热爱和关怀。
纪录片《Koko:会说话的大猩猩》的契机源于研究人员佩尼帕特森与大猩猩 Koko 之间独特而深厚的情谊,以及 Koko 展示出的惊人的语言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研究员想告诉这个世界上的人类,我们需要尊重自然,尊重生命的平等
佩尼帕特森在 1971 年起与 Koko 建立联系,逐步教会它使用手语与人类进行交流,Koko 展现出的语言能力和对人类情感的理解都让帕特森深感震撼。自那以后的40多年间,科科与帕特森几乎形影不离。帕特森见证了科科的成长,Koko 从一只幼小的猩猩成长为一只拥有高度智慧和情感的成年大猩猩。帕特森的研究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在当时不少人认为,猩猩只是模仿人类的行为,并非理解其中含义。
影片中的 Koko 掌握超过 2000 个英文单词,1000 多种手语手势,能够通过流畅的手语表达自身的需求和想法,对人类的情感有着深刻的理解,并能够细腻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它与很多人类成为好朋友。
在 Koko 的生活片段中,我们能看到它的生活经历,包括它的童年,它的爱情,以及无法与同类沟通的失意,还有最遗憾的:未能实现的做妈妈的愿望
童年时,Koko目睹了父母被人类残忍杀害,这一惨痛经历在它心中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直到学会手语后,它才终于能够向人类倾诉这段往事。我难以想象,一只年幼的猩猩亲眼目睹如此可怖的屠杀会有如何的心理创伤。即便只能通过只言片语了解Koko的遭遇,仍不禁为它感到深深的悲痛。
由于身份认同的原因,Koko 无法与同类交流,也因此错过了自然交配的机会。内心深处对母性的本能渴望,使得它曾多次表达想要一个宝宝的愿望,它想要照顾他人,给予他们关爱。虽然人类母亲佩尼帕特森为她准备各种玩偶和布娃娃,但它对那些并不感兴趣。
直到后来,Koko 有机会拥有一只小猫,它全心全意照顾小猫,直到小猫离世,它从未放弃对爱的追求,哪怕不能拥有一个自己的孩子。
Koko 于 2018 年离世,佩尼曾询问过它对死亡的理解,Koko 用手语比划道:“舒服的山洞里,睡觉”。
现在,它终于能在山洞里愉快地睡觉。
人类与其他动物之间的界限究竟有多模糊?我们称自己为“高级动物”,而“高级动物”不过是在千万年进化的过程中有机会凌驾于食物链顶端的普通生物,却常常滥用这种优势地位,糟蹋着孕育我们的大自然。这种行为不禁让人质疑:我们真的比其他生灵高尚多少?
肆意浪费和开采的资源,坑坑洼洼的矿洞里是人类密密麻麻的欲望的具象化。我们足够“高级”到创造出阶级统治自己的同类,虐杀更弱小的动物以体现“高级动物”的快感,捕杀强壮的猎食者只因为它们的皮毛骨骼和血液带给人类金钱的回报。
自诩”高级”的人类在观看 Koko 的纪录片时,竟发出”你怎么能用she,这明明是个it”的评论。他们无视整部影片传达的信息——这个世界存在着与人类一样拥有智慧和情感的动物,甚至无法给予一个有思想、有情感的生命最基本的尊重。
佩尼·帕特森博士曾说过:“Koko 教会了我们,人类与其他灵长类动物之间的界限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模糊得多。”她与 Koko 的深厚友谊,以及她毕生致力于跨物种沟通的研究,为人们展示了一个更加包容、更富同理心的世界的可能性。
“繁衍之后的性欲,都是一种疾病,声色犬马,口腹之欲都是消费主义陷阱,阻止人类再进化的藩篱”。人类自觉卓尔不群的准则被一只猩猩打破,可没有人类认为这是一件大不了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