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觉人生无作为,劝君读读黄公望

人这一生,到底为何而活?

1316年,当黄公望走出监狱大门,他终于明白了这个问题。

此时,黄公望已经快50岁了,人生已经过去了大半,一事无成,活成了很多人眼里的失败者。

这么多年,他追求功名,想要出人头地,到头来,不过一场空,还差点连命都没了。

回到家里,他谁也不想见,仰头看青天白云,低头听流水潺潺,他的心,变得平静。

黄公望沉默了很久,也想了很久,他终于明白了,从今往后,只做自己。

按照外在的要求活着,人生就是苦海,回到自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活着,就是脱离苦海。

从此,黄公望不再追求功名,成了一个黄冠儒服的道士,自号大痴。

何为大痴?

《俱舍论》中说:’痴者,所谓愚痴,即是无明。’

前半生,他和我们一样,执着于名利,可是最后才发现,名利不过一场空,这简直是愚顽不堪。

成为道士后,黄公望游山玩水,边走边画,他自由又潇洒。

人生最大的成功,不过是用喜欢的方式过一生而已。

若觉人生无作为,劝君读读黄公望

01

1269年,常熟陆家,一个孩子呱呱坠地,就是陆坚。

陆坚10岁的时候,父亲去世,留下孤儿寡母四人,艰难求生。

常熟一个姓黄的人家,乐善好施,黄公年过九旬,见陆坚聪明灵秀,便有意将陆坚过继为子。

过继后,改名黄公望,字子久,取“黄公望子久矣”之意。

从此,陆坚成了黄家的继承人黄公望。

黄公很喜欢这个聪明俊秀的孩子,对他视若己出,然而,年迈的黄公,也不久于人世。

黄公望聪明好学,靠自学,也有了一番成就,在当地,还有了一定的才名。

他饱读诗书,熟读经史,希望能靠读书出人头地,博取功名。

可惜,元朝建立之初,废除了科举,读书人靠读书金榜题名的机会没有了。

那时候,要想做官,只能靠别人举荐。

天天在家,是不可能得到这样的机会的,他必须走出去,必须自己推销自己,将自己卖出去。

1291年,22岁的黄公望,走出常熟到外面求职,正式贩卖自己。

黄公望乘一叶扁舟,顺着运河南下,他要去杭州,那是大城市,机会多。

黄公望也比较幸运,刚到杭州,就得到了肃政廉访使的赏识,得以留在衙门,当一个文书。

这样的黄公望,就像年轻的我们,走出学校,希望能大展身手,踌躇满志。

他觉得自己可以出人头地,觉得只要努力,是金子总会发光。

可是现实,始终无视所有人的梦想,任由时间的轴轮滚滚向前,将许多东西碾得粉碎。

若觉人生无作为,劝君读读黄公望

02

刚入职场的黄公望,就见到了官场的尔虞我诈,也见到了官场的复杂,但他想获得举荐的机会,就只能认认真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兢兢业业工作了两年,上司在官场受到牵连,被迫离职。

但黄公望的工作态度,让他的新上司比较满意,因此没有被辞退。

在那个尔虞我诈的官场,很多人都学会了虚与委蛇,在权势面前,点头哈腰。

但黄公望一腔热血,秉持公正,不屑于与那些贪官污吏同流合污,也不参与那些蝇营狗苟之事。

他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为民伸冤。

可是,在举世皆浊的社会里,黄公望独持清流,遭到了很多人的排挤。

他这样的人,在官场上注定交不到朋友,落落寡合。

但他也不在乎,只是做自己。

喜欢吹铁笛的黄公望,给自己打造了一根三尺长的铁笛,平时拿着它当拐杖,兴起时,就拿起来吹笛子。

有次在孤山游玩,在山上吹笛子,听到山下也有笛声传来,黄公望边吹边下山,恰好山下吹笛之人也吹着笛子上山。

两人相视一笑,并不停下来打招呼,而是继续吹着笛子远去。

知己相交,重在灵魂的某种共鸣。

后来,黄公望在西湖边上,给自己建了一个居所,过上了半隐居的生活。

走进办公室,他努力工作,走进这里,他如隐士,远离尘嚣。

在他的住处不远处,就有一个寺庙,黄公望散步的时候,经常都会路过寺庙,山寺晚钟,佛前清香,都慢慢在他心中荡漾出一片宁静之地,让他得以在复杂的官场中,守住自己。

除了聆听佛音,黄公望还结交了一群道士朋友,相谈甚欢,并且对道教越来越感兴趣。

有一天,黄公望穿着一身道袍,跑到衙门去上班,一本正经地向上司汇报工作。

看到如此不正经的黄公望,上司大怒,将黄公望臭骂一顿。

受了委屈的黄公望,辞职离开了。

年过三十,黄公望再次成了无业游民,功名未就,壮志未酬,本该一展宏图的年纪,却活成了一个失败者,黄公望心里苦。

人,一旦执着于什么,就会被什么困住,执着于情者,必困于情,执着于物者,必困于物,执着于名者,必困于名。

无所执,方能无所困。

若觉人生无作为,劝君读读黄公望

03

1299年,三十一岁的黄公望,拖着一身疲惫,两袖清风地回到常熟。

他居住的小山村,景色优美。

从村口望去,远山如黛,朝晖夕映,云蒸霞蔚,气象万千,美不胜收。

世俗伤了他的心,大自然却抚慰了他的灵魂。

黄公望常常竹杖芒鞋,斗笠布衣,徐徐而行。

风景如画,黄公望心中的画意,也越来越浓,有时候看到喜欢的,也会画下来。

他虽然也希望再度出山,能够重新进入仕途,但山水之美,让他暂时忘却了功名之念。

不再执着于功名,黄公望一有时间,就到处游山玩水,浪迹江湖,和朋友诗画唱和。

忙碌的工作,虽然让人赚到了几两碎银,但也会让人没有时间去面对自己。

生命真正的升华,往往在工作之外。

闲居十几年,黄公望再次出发杭州。

此时的黄公望,已经四十多岁。

人生四十不惑,但此时的黄公望,心中却有很多困惑。

他还想出去闯一闯,想要出人头地,干一番事业。

他再次步入仕途,这一次,黄公望学会了谨慎,工作也非常认真,他希望能得到上司的赏识,从而获得当官的机会。

黄公望的工作,还是一名文书,上司要写什么,他就写,写得文采斐然。

认认真真干了几年,黄公望依旧没能等来飞黄腾达的机会,等迎来了人生最大的变故。

他的上司章闾,并不是一个好人,以权谋私,贪得无厌,还暗中犯下命案,最后东窗事发,黄公望也受到牵连,锒铛入狱。

黄公望想得到很多,却从没想到自己会进监狱。

他工作认真,勤勤恳恳,心中还放着正义,从不滥用职权,更不会以权谋私。

可是,牢狱之灾还是来了。

人将自己放在复杂的环境里,即便自己再怎么努力去简单,也不得不接受环境对自己的限制,不得不接受环境强加给自己的种种影响。

若觉人生无作为,劝君读读黄公望

04

高墙之内,铁窗冰冷。

让黄公望痛苦的是,就在他入狱的时候,朝廷恢复科举了,读书人可以通过科举做官了。

此前,他努力寻求的,就是进入官场。

可是老天跟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生活无情,世界无情,前半生所有的努力,就是为了它,可而今,他却在冰冷的监狱里,是生是死都由不得自己。

等黄公望走出监狱的时候,他已经快五十岁了。

当天重新看到明朗的天光,呼吸着自由的空气,身后,是往事,他追求功名,最终到了五十岁,还是一事无成。

身前,是山水自然,是自由的空气,他迈步向前,每一步,都是新生。

他回到自己的小屋,独坐庐里,与青天白云为伴,与清风明月为友。

他想了很久,终于想通了一件事。

从今往后,只做自己,不再去寻求那些身外之物了。

前半生所求,一场空。

绝意仕途之后,黄公望结识了王蒙,表达了自己想学画画的意愿。

有人说,你都这么大年纪了,还学画干啥?

是呀,快五十岁的人了。

这个年纪,不想着谋生,还想着学画?

黄公望不管,五十岁了,人生才刚刚开始。

黄公望换上一身道袍,跑到松江闹市,摆了一个小摊子,专门替人算卦占卜。

收摊后,要么去朋友家看名家画作,要么带上纸笔,去山水间写意。

潮起潮落,那个一心渴望做官为吏、庸庸碌碌的黄公望,已经死亡,而一个全新的黄公望,也因此新生。

从前,他为名利而活,活得战战兢兢,活得谨小慎微。

今后,他只为自己而活,做自己喜欢的事,过自己喜欢的生活,从不逢迎,从不讨好。

若觉人生无作为,劝君读读黄公望

05

50岁,黄公望拜入赵孟頫的门下,成为松雪斋中一名学画小学生。

他是松雪斋中年纪最大的学生,比他年纪小很多的王蒙,早就是名满天下的画家了。

人与人,是不同的。

两个不同的人之间,是不能比较的,经历不同,缘分不同,追求不同。

行走在人生路上,也有不同的节奏。

不用比,何必比。

在松雪斋中,黄公望认真学习,师法古人,也师法自然。

黄公望常常一个人进入山里,看到喜欢的,就停下来画画。

赵孟頫去世后,他四处云游,占卜为生,日子虽然过得挺穷,但黄公望内心平静。

内心平静,才是人生最大的财富。

云游一番,黄公望回到故乡常熟,开始了职业画家的艺术生涯。

他既不避世,也不媚俗,安贫乐道。

常熟风景优美,这里的山水给黄公望提供了无数灵感,他画艺大进,名声也渐渐大了起来。

每当天气明媚,他就带着一壶酒,背着执笔,走入山中,找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坐下来,以大石为桌子,一边画画,一边喝酒。

酒喝完了,酒瓶丢进河里。

50多岁的黄公望,抛开了名利,走进了自己。

在月色皎洁的夜晚,他也带上一壶酒,乘着一叶舟,独自饮酒,山河尽在心里,酒喝完,瓶子丢进水中,溅起一点白色的浪花。

山水之灵性,感染着黄公望。

大自然无尽山水,自由自在,从不被其他东西困扰,风来自飘摇,雨来自安详。

没钱的时候,就画一幅画,拿出去,卖了换银钱。

人这一生,从出生那天,我们就有了生命,但只有当我们真正走进自己,我们才真正开始享受生命,在此之前,只不过是活在某些规矩和惯性里罢了。

若觉人生无作为,劝君读读黄公望

06

画得越来越好之后,也会有朋友上门求画。

黄公望从不吝啬,但若是没有,他也不勉强自己,而是让朋友等着,倪瓒一等,就等了十年,危素一等,就等了五年,无用等了七年。

但黄公望送给朋友的,都是精品。

对于他来说,一幅画,画完了,画就有了自己的命运,他从不占有。

重要的不是拥有什么,而是活成什么样。

他背着纸笔,走到哪儿,画到哪儿,只求将自己想画的都画下来。

人无所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不是占有很多的人,而是能给出去很多的人。

不画画的时候,黄公望就去爬山,爬到山里,观山水,听自然,打坐呼吸。

世界是道场,山林是道场中的道场。

黄公望在大自然里修行。

1329年,黄公望再次离开常熟,前去圣井山修行。

和他一起的,还有倪瓒。

此时的倪瓒,不到三十岁,小有名气,而黄公望,61岁,两人年龄相差三十岁。

然而,人与人之间,年龄这个刻度,在相似的灵魂面前,不值一提。

来到道观,大师问:

汝何人邪?

黄公望答:

黄子久也。

大师说:

通身不是汝,唯有此声是汝。

黄公望若有所悟,成了道观弟子,成了一名黄冠儒服的道士,他给自己取道号大痴。

前半生痴迷于功名利禄,反而丢了人生自在。

如此,大痴也。

他五十岁迷途知返,可是许多人一辈子也看不到自己的愚痴之处。

山中修行,条件简陋,他们住在山洞里,需要自己觅食,也需要自己砍柴做饭。

黄公望好像真的喜欢上了这种生活,他安详自在,半俗半仙,半醒半醉。

怡然自乐。

山中景色优美,绿树成荫,云海泱泱。

黄公望的心,越来越平静,对这世界,越来越坦然。

第二年,倪瓒走了,黄公望没走,他留在山里,长着长着,仿佛也成了山中的一片云,飘摇自在。

在山上住了五年,黄公望学有所成,才下了山。

此时的黄公望,已经65岁了。

下山之后,黄公望四处游历,设堂传教,此时的黄公望,经过多年的沉淀,无论是作为画家还是作为道士,都已经声名日高。

有人感慨说,因为他画得太好,掩盖了他的博学多才。

听闻大痴之名,前来求教的人很多。

一个人必须照亮自己的灵魂,只有自己照亮了自己的灵魂,才能去照亮别人。

若觉人生无作为,劝君读读黄公望
若觉人生无作为,劝君读读黄公望

07

1338年,黄公望70岁。

人生七十古来稀,很多人到了这个年纪,垂垂老矣,可黄公望却精神矍铄,随意挥洒,四处云游而不知疲倦。

在杭州隐居的朋友让他前往杭州,他就回到杭州筲箕泉畔昔日所居住的地方,茅屋已经荒芜破败,经过一番修理,黄公望就在这里住了下来。

他给自己的住处取名“大痴庵”。

大痴庵里住大痴。

大痴庵风景秀丽,近观万树葱茏葳蕤,远赏峰巅云蒸霞蔚,朝在湖畔散步,暮在湖边看雷锋孤塔。

远观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大痴庵中的大痴道人,每日写字画画,或进入深山,或湖畔观赏。

眼前,尽是美景。

1341年,黄公望73岁。

此前,他已经多次前往天池山,寻访写生,积累了许多画稿。

这一年,黄公望拿出昔日画稿,进行整理构思,完成了他直到此时为止最重要的作品《天池石壁图》。

画完之后,黄公望微微一笑,将此画送给了朋友。

明代董其昌赞赏不已,以至于他游天池山的时候,想到了黄公望的《天池石壁图》,觉得与眼前的自然神貌相近,忘情地发出大呼:

黄石公,黄石公。

同行的人莫名其妙,董其昌解释说:

‘今日遇吾师耳。’

在山水自然中,画山水画。

人世喧扰浮躁,黄公望让自己沉静下来,如同洗尽铅华一般,越来越自然安宁。

他的朋友感叹:

十年不见黄大痴,大痴真是人中豪。

若觉人生无作为,劝君读读黄公望

08

1347年,黄公望79岁。

他和师兄无用游历到富春江,只见富春江两岸群山相对,风景秀丽无比,灵秀逼人。

两岸星星点点的人家,点缀其间。

宛然一幅天然画卷。

黄公望迷住了,他说,我不走了。

他寻到一个叫庙山坞的地方,只见野山草逸,环境清幽,风景如画。

四野无人,安静无比。

黄公望说,以后我就在这里了。

他在这里建造了一个小屋,取名“小洞天”

此后,他在小洞天焚香煮茶,夕阳晚照,月户雨窗,如在仙境。

他自己写诗说:

山色阴晴好,林光早晚各。景固四时佳,于秋更勿略。

天晴也好,下雨也好。

春夏秋冬,四时美景俱佳,看风景的人,秋天更不要错过。

接着又说:

兹癖吾侪久,人来当不约。莫似桃源渔,重寻路即错。

身在这里,或登高远眺,或凭栏听风,黄公望感慨说:

不知身世在尘寰矣。

师兄无用说,既然你这么喜欢这里,那你就将这里画下来。

黄公望说,好。

从此,在富春江,黄公望很忙,他经常早上起来,竹杖芒鞋,开始出去,一边看一边画。

有人说,你都这么大年纪了,还那么拼干啥?

已经八十多岁的人了,你就安安静静享受生活不好吗?

可是,到底什么是享受?

真正的享受,不是将自己埋进物质里,而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黄公望早出晚归,他在干什么呢?

他在画画。

富春江的美景尽收眼底,他心中已有丘壑。

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见到最后,自己就是天地,自己亦是众生,但自己还是自己。

见不到自己,见再多,也是惘然。

若觉人生无作为,劝君读读黄公望

09

80岁,隐居在富春江边的黄公望,开始了他人生最重要的工作。

那就是创作《富春山居图》。

为了这幅画,黄公望入山无数,往返多次,走到哪里,看到喜欢的风景,就停下开始画。

没有钱了,就画一幅画拿出去卖。

他自己花不了多少钱,所以遇见有需要的,他就将钱给出去。

有人问,你这么拼命画画,可是又为了钱,你这么拼命干嘛?

黄公望不言。

他画画,不是为了别的,只是因为想画。

富春山山峰林立,几十座山峰,各有不同,黄公望画了几年,还没画完。

可是无用一看,就知道这将是一幅传世之作,他让黄公望将画送给自己。

黄公望说,还没画完呢?

无用担心有人巧取豪夺,就让黄公望先写一个题跋,表明这幅画是送给自己的。

黄公望答应了。

他画完《富春山居图》最后一笔,就将画给了无用。

画完了,他就不再执着了。

看着自己数年的心血,黄公望内心平静。

他不是不知道这幅画的价值,可是将画送出去的时候,他还是是一件无关紧要的东西。

《富春山居图》长636.9厘米,他在画里,画了自己的一生。

1354年,黄公望去世。

临终前,他预感到死亡即将到来,整衣冠,端坐含笑,平静而去。

他走了,《富春山居图》的传奇,却刚刚开始。

黄公望在画里告诉人们,当如山水自然,破除我执。

然而,这幅画在世间,却因为人们的执着,差点毁于一旦。

人生的很多苦,都是因为执着,执着于快乐,执着于成功,执着于名利。

因此,一旦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痛苦就来了。

若觉人生无作为,劝君读读黄公望

10

自从黄公望将《富春山居图》送给无用后,这幅画就随着无用在乱世颠沛流离,销声匿迹,无影无踪。

将近一百年后,明朝的大收藏家沈周得到了这幅画。

沈周得到这幅画后,爱不释手,请了很多朋友题跋,但后来请朋友题跋时,这幅画丢了。

三十多年后,这幅画不知经历了怎样的流离,来到了大书画家董其昌手里。

董其昌一看,直呼:

吾师乎,吾师乎。一丘五岳,都具是矣。

后来,董其昌四处避难,也带着这幅画。

董其昌之后,这幅画又到了收藏家吴正志手里,吴正志又将画当成传家宝,传给了儿子吴问卿。

吴问卿对这幅画,爱到了骨子里,将其视为家中第一珍藏,晚上睡觉都抱着这幅画睡,还专门建了一座楼,藏这幅画。

可是因为太爱了,他也差点毁了这幅画。

吴问卿临终前,因为太爱《富春山居图》,就命人将这幅画烧了给自己陪葬。

幸好,吴问卿的侄儿吴静俺看见了,将这幅画从火中抢救出来。

《富春山居图》也从此分成了《无用师卷》和《子明卷》。

因为爱,差点毁了这幅画。

这实在是一种讽刺。

《无用师卷》和《子明卷》也开始了自己的漂流,在世间各自流浪。

这幅画也跟人一样,因爱而生,也差点因爱而灭。

画它的在在里面放下了自在,可是后来的人,却用执着去对待它。

人生因执着而痛苦。

放下,自在。

若觉人生无作为,劝君读读黄公望

11

人这一生,到底应该怎么活?

看完黄公望的一生,我想,我们也会思考这个问题,到底怎样才是成功?

我们拼命工作,拼命赚钱,赚不到钱,就觉得自己很失败。

可是有时候觉得,外物失去了还可以重新得到,唯有一样东西,失去了,就永远失去了,那就是我们的生命。

因此,活得好的标准,不应该是赚了多少钱,不应该是获得了多大的名声,而是我们在多大程度上成了自己,安顿好了自己的生命。

当你回头的时候,生命里的每一天,你都可以坦然地说一句,我度过了很好的一天,再也不会比这更好了。

当生命走到尽头,你可以对所有人说,我度过了很好的一生。

那样的人生,才是真正的成功。

每一天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活着,堆积起来的一生,就是自己喜欢的一生。

文|不有趣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