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石拱桥的故乡,江南水乡河网密布,无桥不成镇,石拱桥如同一份珍贵的遗产,是江南古镇旖旎风光的标配,彰显着我国劳动人民勤劳勇敢和卓越的才能。石拱桥跨水架桥意境优美,雕琢装饰千姿百态,能经得起天灾战祸的考验,又历千百年而不损,体现着一种中国人的审美观与民族匠心。 

锡北长安镇古称旋溪,长安季氏自元末海虞(常熟)人,偕倪云林云游四方的隐士季文(字孟文)迁徙世居于此。“其水自西北而东南,自东南而复回至西”,从西北的季氏旧居龙潭,经东湟浜斜向流往东南的太平港,又从东南向北萦回流往旋溪河,到楚甲里浜口后场再复回流往西,恰好形成一个逆时针的螺旋型,故而得名旋溪。

就在这旋溪河太平港口到楚甲里浜这短短的一段河流上,自南向北依次横跨着万安、保安、长安三座单孔古石拱桥。三桥造型壮观,并列鼎峙,气势雄伟。近视依依相望,远眺层层相叠,犹如三虹飞架清流,又如三颗璀璨明珠镶嵌在长安古镇街区的中轴。

▲旋溪“三桥”

“旋溪龙吟,三桥凤舞”。旋溪三桥,由长安季氏望族乡贤儒绅季圣清创建,始建于清初康熙四十四年(1705)前后。

季圣清(1675——1736),名庆玺,初名夷光,字圣清,以字行,是长安季氏始迁祖季文的九世孙 。康熙二十四年(1685)父亲季惟惠逝世时,季圣清才虚龄十一(四兄弟中排行老末)。康熙三十三年(1694)二十岁成婚后,囿于家庭生活贫厄,本来已准备进京赶考的他,毅然决然放弃学业,转而一心投入生产经营。也是时来运转,没多少年就迅速发家,一举成为长安地区首屈一指的巨富。雍正八年(1730)进士、江宁府扬州府教授、无锡“嘉乐堂”王绳曾撰季圣清志铭,记其“授室后,……遂弃举子业,专事生产,因天乘地,谨身节用,不数年家业隆起。”

一般的土豪,发家后就是张罗造房起屋建豪宅大院。季圣清却不仅仅满足于此,他想得高端大气,是要回报造福桑梓,筹划在本地建造大街,兴办市集。任山东陵县知县的施鼎回忆所记,每次同他的三子季朝连一起补博士弟子员北上求学,季圣清总要教诲他俩,“功名之士,须做好人、行好事,以圣贤之道责诸己”,这就是圣清君的人生信条。

或许是他的独特眼光,也或许是有堪舆家风水大师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的高人指点,在原弹丸之地老家居向东发展,选中了这旋溪河两岸凤翼地块。从康熙四十四年(1705)起,凭着一己之力,在旋溪河两岸建起长安南北两条大街。

▲旋溪河

修桥铺路,桥必先行。季圣清君胸中蓝图就绪后,不惜工本,高薪从苏州聘请来在江南乃至全国久负盛名的香山帮工匠,首先在旋溪河上建造桥梁。众所周知,苏州香山帮,是建筑领域内顶级的建筑工匠群体。香山帮的开山祖师,就是明故宫的设计和建造者,官列工部侍郎享一品衔的蒯祥。

季圣清把建桥作为首项工程。首先组织人力浚拓原先狭窄弯曲的旋溪河流,一切依照香山帮工匠的建筑要求,选购优质的苏州金山石材,香山帮工匠的精湛工艺大显身手,严丝合缝,雕栋画栏,精妙绝伦,南北相距55米,跨旋溪河建起了连通南北二条街区的两座明制营造法式的单孔石拱桥。祈求国泰民安,南曰“万安桥”,北曰“长安桥”,并题刻桥名。又因街区中央旋溪河两岸都是季家自家宅第,东是“小山丛竹”,西是“攸宁堂”,季圣清别具匠心,在南北二桥中间距“万安桥”仅15米处又建起一座石拱廊桥,供家人来往通行,桥上有遮风挡雨的房屋。还为了新建的街区防盗御寇,在这廊桥南壁设置栅门水关,故将该桥名曰“保安桥”。苏州香山帮恪守诚信,也许是由于长安旋溪工程是精品中的精品,实行质量永久“三包”,季圣清相邀,香山帮留下一位李姓杰出工匠定居长安,世代负责旋溪桥梁及长安街建筑的维护。

▲长安桥

▲保安桥廊桥前的民国名媛

三虹架清流 长安尽朝晖

自此三座并列鼎峙、中有霞披、结构巧妙、工艺精湛、精妙绝伦的石拱桥,巍然屹立于波澜不惊清澈的旋溪河上。

一水三桥,意境深远,韵味无穷。唐·李商隐:天上参旗过,人间烛焰销。谁言整双履,便是隔三桥。知处黄金锁,曾来碧琦寮。凭栏明日意,池阔雨萧萧。”元·王恽:怅神光奕奕,天上良宵。花露湿,翠钗翘。风回鸾扇影,愁满紫云轺。恨相望,虽一水,隔三桥。朱弦寂寂,心思迢迢。”

名士响泉先生顾光旭乾隆二十年来到长安,凝望旋溪绝妙“三桥”,不禁发出“两水奔流环抱,三山层峦叠嶂,旋溪精气凝结”的赞叹!

童年随母寓居长安老街的嵇储仪老先生,在他《我那长安桥的童年时光》回忆散文中,曾款款深情地描述那诗情画意的旋溪三桥,“每到夜晚人静时,我会静静地趴在码头的条石上,欣赏小划子船头的桅灯,灯光穿过环洞,在微波上跳动,波光粼粼,款乃声声,晚风徐徐,渔舟轻轻,动静结合的一幅美景。”读来令人神往。

旋溪“三桥”均全长13.3米,跨径7.3米。“万安桥”宽度3.9米,“保安桥”与“长安桥”宽度4.1米。桥在街路中央,桥面较平坦,仅二三个台阶。因这旋溪河上并峙的三座石拱桥,以及雍正二年(1724)无锡析分为无锡、金匮两县以旋溪河为分界,保安桥廊桥上的桥屋横跨无锡、金匮两县;也因浚拓旋溪河浜沿河建有左右对称的十只元宝码头;新建的长安街区季氏宅第“保宜堂”花厅,三开间是十多米长的一整条阶沿石;季圣清及四子季应书建造的一流豪华宅第“崇素堂”(顾光旭题额),九开间一个屋脊整体相连,故而留下长安旋溪“一浜三环洞,一宅跨两县,进浜十码头,三间一石沿,九间一屋脊”的千古美谈!长安街镇作为康熙年始建的后起之秀,成为引领锡北一地经济发展的引擎,并一跃名列清代民国间无锡四大巨镇之魁。

▲季氏“攀桂楼”宅第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与梅里隆亭华太师“千日造龙亭,一夜改东亭”异曲同工、如出一辙,长安旋溪也有“千日造三桥,一夜改二桥”的传闻。据传乾隆年间,长安季氏(季圣清乾隆元年已逝世,应是儿孙辈),与外族(说是寺头大族居锡城的薛姓举人)因吴道子名画相争,仇家潜入长安找岔,看到长安三桥和街区豪宅庭院,上告官府季氏僭越之罪。季氏得知消息,连夜拆除南面第一座“万安桥”,改为石墩平桥,改名曰“川桥”。“川”,侧转的“三”字,改名者也许是无奈的暗寓原三座环洞石拱桥吧。传说不知虚实,反正是后来我辈从无看到“万安桥”这座石拱桥,只留下简陋无栏仅有二三块石板的“川桥”,似乎在印证故事的一定真实性,留给后人丰富的想象空间……

▲民国时木板“川桥(原万安桥)”

如今,时代变迁,长安三桥的桥面1970年代已改为水泥,“保安桥”的桥屋也已废圮拆除,长安桥、保安桥二桥的石拱环洞建筑仍存,长安旋溪三桥已于1990年代列为无锡市文物控制保护单位。

▲如今的长安三桥——“长安桥”(上)、“保安桥”(中)、“万安桥(川桥)”(下)

我在想,地方政府和有识之士,能否考虑重铺长安三桥石板桥面,重建保安桥桥屋,恢复古迹古貌,开发利用长安未来城文物历史和旅游商贸宝贵资源,让历经三百二十年沧桑的古旋溪三桥重现昔日的熠熠光辉!

                2024年10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