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一试新的
分享键
吧
崇德尚艺牡丹情 擎旗国粹勇担当
——记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广播
说唱团团长、中国曲艺家协会七、八届主席昆
文/党眉清
脚步丈量不到的地方,文字可以到达。有了文学的铭记;有了艺术的浸润;有了文化的照耀,文艺星河的艺术天才们才不会被时间风化、才不会被人们遗忘。曾以为,山高水长,我们来日方长,何惧路遥马亡。殊不知,做为春晚央视和《正大综艺》首播主持人;做为春晚“小品王”赵本山和春晚首部小品《吃面》表演者陈佩斯两位托举者的伯乐;做为中国曲艺家协会连续两届主席的姜昆来说。七旬已过,蓦然回首繁华尽现,往事终究不过是大梦一场。
姜昆从艺50余年,创作表演了《如此照相》、《虎口遐想》等上百部经典相声作品。他的表演幽默风趣,作品富有深刻的思想内容。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他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把为人民群众奉献更多的精品文艺作品作为毕生追求。为推动曲艺事业传承与发展倾注了毕身力量。
“崇德尚艺培根铸魂”——做为第十一次全国文代会代表、时任中国曲协主席姜昆,早在29岁时,却以最年轻的曲艺界代表身份参加了第四次全国文代会,至今连续8次参加中国文联全国代表大会。他践行培根铸魂职责任使命,追求德艺双馨,发挥表率作用。特别是第十次全国文代会召开五年来,他身兼多职仍以饱满的热诚、昂扬的斗志、务实的作风,在推动曲艺事业发展、曲艺学科建设、文艺志愿服务、职业道德与行风建设,以及推精品育新人等诸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950年生于北京的姜昆,18岁插队到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为一名文艺战士,26岁被调入中国广播艺术说唱团。师从侯宝林的弟子马季,凭借与李文华合作的相声《如此照相》,他在曲艺界一举成名。首届春晚举办时,姜昆不仅是节目筹划、相声演员,还是晚会主持人。一人身兼多职,姜昆回忆自己:当时30刚出头,在众多演员面前就是个孩子。他从来就没有认为他在当导演。有什么事都是自己亲自去干,骑着自行车找演员、去买饭。
姜昆与新中国一同成长,新中国的相声记录了时代的变迁。姜昆在小时候家庭并不好,爷爷是资本家,公私合营的后,所有家产就充公了。父亲是一名小学教师,微薄的工资养活了一家人。由于孩子多,妈妈也没有工作,就在街道居委会上负担负一些事情。父亲是学古典文学的,学古典文学的父亲特别希望姜昆能够接班,在文学上有所造诣,可偏偏他从小就喜欢拳打脚踢。说学逗唱同父亲对他期望的赛道距离相差甚远。姜昆说唱基因还是从母亲那遗传所得,母亲是一位农村妇女,嫁到城里来以后,对新社会的东西特别感兴趣,姜昆在一两岁时,母亲就爱唱“王大妈要和平,要呀么要和平!”当年广为传唱的一首抗美援朝的歌曲。家里虽然穷,但母亲还是愿意省吃俭用攒下钱带他们去看《洪湖赤卫队》。教他唱:娘的眼泪似水淌,点点洒在儿的心上。父亲是特级教师,特别喜欢古代文学。在父亲的教导下,当时姜昆背下了大量的诗词歌赋。这对天资聪明的姜昆日后曲艺创作、曲艺表演提供了无限展艺的舞台资源。
姜昆上小学的时候,便开始参加了少年宫。学习吹笛子、学习朗诵。1960年时,他在少年宫参加了很多活动,包括迎接古巴少年儿童代表团,去迎接的大都是高干子弟,唯一的他是一个来自平民的家庭。参加活动头一天晚上睡不着觉,别人家孩子有衣服穿,姜昆没有衣服穿,整夜为参加活动而犯愁。母亲连夜忙活着。好让他第二天可以穿上一件用父亲的衣服改小的衬衫,和一条没有补丁的裤子。直到小学三年级以前,姜昆基本就没穿过打补丁的衣服。作为家里的老大,他下面有两个弟弟,两个妹妹。他们也拾起姜昆穿的衣服,稍加改动,补补再接着穿。
姜昆这一代人,生在红旗下,长在新中国,沐浴着社会主义的阳光,茁壮成长起来。由于酷爱文艺,他能够接触到少年宫。当年姜昆能找到地方看话剧,看电影。当年他家附近就有五家影院。父亲是个教书匠,也喜欢藏书。姜昆偷偷摸摸的看了许多当时的旧书,至于鲁迅先生的著作就更不用提了。所以那个时期姜昆的文学基础和文化视野是这么渲染出来的。
1959年正逢建国10周年国庆,姜昆作为少先队员参加了10月1日当晚的群众狂欢,晚上穿着短裤在天安门前围成了圈。那个时代。北京10月就很冷了,冷的直哆嗦,第二天凌晨才回家,但他心里特别兴奋。
水再浑浊,只要长久沉淀,依然会分外清澈。人再愚钝,只要足够努力,一样能改写命运。有些人笑在开始,有些人却赢在最后。
1968年,姜昆作为知识青年来到了北大荒。黑龙江建设兵团。1969年国庆就在北大荒度过,那里10月份就已经是严冬了,都得穿大棉袄、大棉裤,把自己包裹的像粽子一样严严实实的。姜昆在北大荒待了八年,在北大荒姜昆学会了大量的二人转。那时唱二人转主题都是《祖国处处有亲人》之类。用东北人的话讲“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二人转的魅力能让人一辈子都离不开他。
那个时候的姜昆不过才18岁,自己一个人跑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了当地宣传队的骨干力量。在1976年的时候,姜昆26岁时跟着当时国内顶级的相声大师马季开始了学习相声。1979年的时候,姜昆和李文华演出了一段相声,这个相声可是拿到了全国曲艺作品的一等奖。
1973年,姜昆写出了《小王探亲》的剧本,内容主要是反对当年出现的“返城风”。《小王探亲》后来改变成了一个芭蕾舞剧,姜昆当时在宣传队做的是导演工作。基本上创、编、导都是姜昆一手包办。当年姜昆还编过一个歌剧《老号长》讲马号号长如何对年轻人进行教育的事,也是用二人转曲调谱成的。
姜昆小时候就喜欢听侯宝林和郭启儒的相声,都是通过收音机话匣子听的。他第一次看到人家在台上正儿八经表演相声是在1973年年底,当时郝爱民和李文华来演出,就在俱乐部。姜昆看着李文华那种北京人身上特有的逗劲儿,让他有一种久别重逢的欣喜。相声说了一个半小时,他简直比吃一顿大餐还快乐。听完相声大家来到了火车站,围在篝火旁都是回味相声的场景和精彩表演。
姜昆一直没有说话。看着跳动的篝火,脑海里只有两位相声演员逗笑的表演。心里暗想:这辈子一定要像他们一样去学相声。回到宿舍,就在那只有几平方米的小创作室里,全凭回忆一点一滴的把他俩表演过相声回忆记录了下来。后来重新找到李文华老师为其复演那段相声,基本上还原了李文华老师所表演的内容。
1977年写出了当年众人皆知的相声名段《迎春花开》,演出取得了圆满成功。同年,他在电影《京都球侠》中扮演老板“公孙弟”获百花奖最佳配角奖提名。1979年,姜昆创作了《如此照相》的同时,姜昆还创作了另一个作品《诗歌与爱情》。基本上把幼年从父亲那里学来的诗词歌赋,还有一些民歌全都用上了。
1979年9月份,姜昆被选为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接着又被选为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姜昆当时只有21岁,是那届最年轻的大会代表。中国第四届文代会具有历史性的意义,具有历史性的意义标志着中国文艺界的春天的来临。邓小平同志在祝词中明确提出:“文艺工作者写什么和怎么写,只能由文艺家们在艺术实践中去探索和逐步求得解决,在这方面不要横加干涉。”
1980年,姜昆作为一名相声演员,已经有了些名气,但真正被全国人民关注到还是通过电视。1983年,姜昆家还没有电视机。1985年才买得起一台12英寸的彩色电视机。在这之前,姜昆的父母及家人想看姜昆在电视里面表演,都是要跑到街坊四邻家里。1983年,艺术界各个领域从形式到内部思想大解放,都在往高品位方向发展。1983年,姜昆在筹备首届央视春晚时,有人提出来要搞一次现场直播。在首届央视春晚筹备阶段,所有参演的名家都是姜昆骑着自行车一个个去请来的。
为了让名家在除夕夜上春晚,姜昆真是磨破嘴皮子。自83年起,姜昆连续主持了七届央视春晚。对姜昆记忆最深刻的是1984年春晚结束后,凌晨1:30他才回到家。刚进单元楼,邻居们打开门,一家兴致勃勃的都跑出来冲姜昆说:姜昆,我们全家都等着你,节目真好,每上一层楼都是如此,邻居全跑出来问候,五层楼他是足足花了四十多分钟。他家住5楼,当时他内心澎湃,足见那个时代老百姓对央视春晚的热爱。
1983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第一届,也就是首届央视春晚,姜昆是编导组成员。有人统计,截至2022年的时候,姜昆登上春晚总共次数为22次。姜昆的表演风格热情洋溢,主持春晚要求一定是喜气洋洋,所以笑容满面也可以说是姜昆的一大特点。姜昆的嘴皮子是出了名的利索,他妙语连珠。仔细听他的相声,可以发现他的语速较快,也几乎没有听到过任何错字,说明姜昆的基本功十分到家。同样的内容,加快语速就加大了犯错的概率。姜昆的语速明显快过大多是相声演员。姜昆嘴皮子属于百灵鸟风格的,妙语连珠信息量比较大,听姜昆的相声不会觉得沉闷。姜昆的声音比较清脆、口齿伶俐,听起来赏心悦目。
1983年春节,正是亿万华人最忙的时节,最隆重的节日。直到如今,不管形势如何变化,在春节除夕的这一天,大家依旧会围坐在电视机前,包着饺子,欣赏着春晚。毕竟,这已经不是一场普通的晚会,已经是这么多年来人们在团圆的时刻固有的情节了。1983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合晚会,是中央电视台制作播出的大型综艺性文艺晚会,也是中央电视台第一届春晚。是中国电视节目的一个里程碑。本届春晚由黄一鸣、邓在军指导,晚会四位主持人是马季、姜昆、王景愚、刘晓庆。从此,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成为了电视观众的欢度春节的一个重要形式,成为了老百姓每年除夕夜的视听盛宴,更成了华人的团聚、快乐四溢、魂牵梦绕的年夜饭。这一成就不仅代表了相声演员的知名度和荣誉度,也证明了相声演员能够长期保持高水平的演出状态这并非易事。姜昆在央视的地位不仅体现在他是春晚的创始人之一,还在于他对春晚的深远影响和贡献,以及他在相声艺术领域的卓越成就。
中国曲艺里面包括很多东西,但大家耳熟能详或者喜闻乐见,无非是相声和小品。在小品方面,大家最喜欢的演员有两个,一个是陈佩斯,另一个是赵本山。赵本山是姜昆挖掘出来的,为了推荐赵本山上重晚,姜昆耗时三年,不惜千里去剧场里看赵本山演出,这才有了赵本山21次春晚之旅。陈佩斯在1984年上春晚作品《吃面条》,这也是春晚第一个小品。姜昆当时作为主持人对陈佩斯的表演十分认可。因此推荐了陈佩斯上春晚,我们所喜爱的两个小品演员都是在姜昆的力荐下上了春晚,才有了小品事业走向鼎盛辉煌。。
姜昆在相声界他的善良和爱心更令人敬佩,给中国相声曲艺事业繁荣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姜昆在央视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他是央视春晚的创始人之一,元老级功勋,在央视春晚的筹备初期就扮演了关键的角色。
在春晚初创作初期,姜昆几乎每年都是春晚必备主持人,另外一位则是他的师傅——马季。他们两位相声演员再搭配当年的影视红人,以及港台明星基本上都是那个时期的春晚主持人的班底。
1985年姜昆当选为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华全国青联常委,并担任中国广播说唱团团长。首次以全国青联心连心艺术团团长身份赴新疆慰问演出。2012年2月,被评为第四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同年被选为中国曲艺家协会第七届主席。2017年7月,再度全票当选为中国曲协主席。
2014年11月7日、8日两晚,作为姜昆关门弟子于海涛、周春晓。在西安大明宫剧院举办了“涛声依旧,笑语不绝”于海涛、周春晓荣膺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答谢专场演出。于海涛、周春晓凭借相声作品《南腔北调》喜获第八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这个奖项填补了陕西省在全国曲艺界邻域的空白。
姜昆继2017年春晚作品《虎口遐想》之后,时隔5年。72岁的相声演员姜昆再次亮相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和戴志诚合作相声《欢乐方言》。这是姜昆第22次登上春晚舞台。
在春晚40年的历史记录中,72岁的姜昆打破了马三立71岁上春晚的记录,成为相声界在春晚表演年龄最大的演员。
2020年1月6日早晨,著名主持人赵忠祥因病在家去世。
赵忠祥老师是中国第二位电视播音员,第一位男播音员,第一位进入白宫采访美国总统的新中国记者。姜昆与赵忠祥是1977年,在中国广播事业局的大院里篮球场上认识的。那一年,姜昆27岁,赵忠祥35岁。那时赵忠祥长得人高马大,虎背熊腰,所以有着“大熊”的外号。在姜昆的回忆中,赵忠祥是一个非常好交往讲义气的朋友。在自己被别人欺负的时候,他只会勇敢的站出来为自己说话。
姜昆在相声界不仅是中国曲艺家协会七、八两届主席,而且被视为相声界领军人物,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严谨的艺术态度,为推动相声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姜昆以其亲民的形象、扎实的功底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被喻为:曲艺界新时代的领航者、相声大师、国家级相声代表传承人。
2024年3月25日,“国家艺术基金讲堂”在文化和旅游部南区举办,中国曲艺家协会七、八届主席、国家艺术基金理事会第一届理事、国际说唱艺术联盟主席姜昆作了题为《你离人民有多近,人民跟你就有多亲》的主题讲座。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教科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艺术基金理事长雒树刚出席活动。文旅部相关司局、直属单位负责同志,相关艺术院团、共建院校社会组织有关同志共160余人参加活动。
讲座中:姜昆以坚持文化自尊、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为宗旨。回顾了侯宝林、马季等老一辈相声表演艺术家坚持曲艺为人民立场,用心传承相声艺术的感人事迹,阐述了“人民的艺术要回到人民中间”始终把观众放在第一位的创作理念,分享了自己的中国曲协工作后建立文艺志愿者队伍,为偏远山区边防哨所的百姓官兵送去了欢声笑语的经历。讲座通过多部深植的时代,反映时代主题的优秀作品,阐释了中国传统曲艺的艺术魅力。
他透露,那时的春晚在舞台上呈现出的东西大部分都是设计好的。姜昆37岁时已引导电视相声界新潮流,在人们的心里,他是相声王。对于80后来说,都是听着他的相声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没成想他不仅在相声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而在已书坛,也有一席之地,堪称扫地僧般的存在,让人有一种出乎意料的感觉。提到姜昆的书法,恐怕很多朋友都没有见到过。
姜昆从小就表现出对文艺的浓厚兴趣,小时候就经常参加各种文艺活动,并在学校里担任文艺积极分子。他的父亲不仅在学业上对他有很高的要求,还在书法、绘画等方面给予他很高的要求,并在书法方面给予他指导和支持,姜昆的书法技艺得到了父亲的悉心传授。从小就展现出了不俗的才华。此外,他的父亲还经常带他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让他从小就接触到艺术的不同领域,从而培养他对艺术的热爱和兴趣。姜昆艺术生涯始于他的青少年时期,他在学校里各种乐趣和朗诵等记忆,并在初中时期开始尝试创作自己的相声段子。他创作的作品虽然文笔青涩,但已经展现出了他不俗的创作能力。这些早期的艺术经历为他后来的相声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诸多方面看,姜昆的书法的确非同一般,也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姜昆。姜老师的书法是当今相声界里一股清流,姜昆不仅是相声大师、央视春晚主持人,其书法风格独特,融合了家传因素和古今结合的特点。相声大师姜昆的书法被盛赞专业,遵美洒脱、行业水平不输书法家。他的书法不仅功夫深厚根植于传统,而且还有其父亲姜祖禹的写意,古今结合写出了一种新面貌,让人一见倾心。
姜昆老师擅长是行书,而且书法作品常见于行书。在书法上精论绝比,无论是在古法应用上,还是在时代审美上,二者齐驾并驶,充分展示了书法的遒美。在书法应用上,走出了一条兼容并蓄的道路。在笔画安排上,布局丰满周全,上下笔之间连带关系十分明显,写意保持始终不断。苦心人天不负,功夫不负有心人。姜昆在书法的领域不断的深耕扩张,收获颇丰。姜昆曾经在自传中说过:他的书法老师是他的父亲,其父姜祖禹老先生是北京市小学特级教师,北京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姜昆父亲的书法作品字体媲美、法度严谨、笔画规整,又有古拙的神韵。仔细品鉴姜昆老师的字,其字里行间深烙了父亲笔迹的身影。其父亲祖禹的书法曾得到了我著名画家吴祖光、韩美林、范曾的盛赞。作品在天安门城楼、毛主席纪念堂、钓鱼台及各地碑林均有收藏。在父亲去世后,姜昆帮助父亲完成遗愿,出版了《姜祖禹书法集》让父亲书法造诣得以传承。姜昆在众多明星中的书法卓尔不穷,独树一帜。
2024年8月17日,姜昆艺术公益基金会捐款仪式,在塔城第六中学进行。当天,姜昆捐赠了手风琴10架,架子鼓2架,书籍1000多册,还进行了相声表演,赢得了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据了解,姜昆作为公益大使,他在公益舞台上发光发热,公益的事业脚步从未停歇。
近年来,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姜昆艺术公益基金在全国很多地方,发起捐赠书籍和手风琴等音乐器材捐赠活动。捐赠图书的目的是为了传播知识,帮助乡村的孩子远离意外伤害性。
姜昆在演艺圈为人很仗义,一副热心肠。包括所有的老艺术家、老同志们,大概算来算去应该有七八十位人,但是还没有一个人敢说我没有求过姜昆办过事。姜昆是一位伟大的相声艺术家,代表了中国相声的质朴和情感。他的表演充满了人性化、亲民性,让观众感同身受,感受相声艺术的魅力。
姜昆,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姜昆是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八、九、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2003年姜昆被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授予“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2003年,姜昆当选为“德艺双馨”艺术家的称号是当之无愧的。无论陈佩斯、朱时茂、赵本山,还是李金斗、唐杰忠、冯巩等艺术家,对姜昆的评价都是艺术第一,人品第一。姜昆外号“风火轮”,一生致力于公益事业,实在令人敬佩。
随着年龄增长自然变化,姜昆在公共场所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形象。即使在70多岁时候,他的外表笑容满面,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姜昆,一个14亿中国人,几乎人人知晓的喜剧明星,中国传统曲艺的掌门人。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近50年的时间,他表演的相声影响了中国喜剧界几十年,给中国百姓几代人带去了欢乐。他主持策划了中国第一个春节晚会,连续23次登上了春晚。如今,中国的春节晚会已经成为中国百姓在春节相伴的重要节目,成为中国春节时的文化符号。
姜昆是中国综艺节目的第一人。1983年,在中国第一档综艺节目中担当了主持人,以其风趣幽默、清新欢快的风格让中国的百姓知晓了电视综艺节目。他一直努力完成自己的心愿,把世界的欢乐引进中国,把中国的欢笑洒向世界。
几十年来,他走遍世界80个国家,从亚洲到非洲,从欧洲到南美,从北美到澳洲。全世界各个角落几乎都留下了他的脚印,他受到了多国领导的亲切接见。比如美国总统布什、日本首相海部俊树等。从81年起,姜昆先后到香港和台湾与张学良将军亲切交流,并为其演出。据姜昆回忆:张学良与姜昆一行见面时,已经92岁高龄,身穿一套灰色的衣服。穿着一双布底儿鞋,直挺着身子端坐在椅子上,一股军人特有的刚毅气息扑面而来。
中国曲艺艺术的魅力无穷,任何一种现在的表演艺术都源于曲艺艺术。曲艺是百艺之母,相声艺术的本身是有传承的,过去的说唱艺术传承都是很多艺人千锤百炼,把糟粕趋弃之又弃,精华加工了又加工,才形成了艺术精品,把幽默变成了文化修养。中国传统曲艺是座丰富的宝藏,任何一种现在的表演艺术都源于曲艺艺术。我国4大名著至少有3部在没有写成书的时候先有了曲艺的说书人,作者根据说书人的故事逐渐形成的书。
1982年4月和1984年姜昆两次随说唱团去香港演出,在香港造成了巨大的轰动。后来姜昆也多次去海外演出,在西方华人社会很受欢迎。姜昆回忆香港之行时说:香港是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门户,同时他的历史、政治的地位位置很特殊,他要把中国相声和民族曲艺推向世界,香港是中转站和桥头堡。我们应该重视香港,让相声艺术的种子在那里洒遍世界,让曲艺在异国他乡散发芬芳。
姜昆表演幽默风趣,轻松自然,语言诙谐流畅,格调清新喜人,让人觉得调皮好笑又有点滑稽。于是他的脚步遍布北美大陆的东西两岸、南北平原,也在那里播下了中国相声艺术的种子,绽放了东西文化,交流的友谊之华。
《正大综艺》首期的主持人便是姜昆和杨澜。《正大综艺》是中央电视台制作播出的综艺性栏目。一直以来也是中央电视台第一个外景拍摄和制作的电视节目。这个节目以世界各地的旅游文化为切入点,围绕“看”做文章。通过猜谜的形式向观众介绍世界各地风光习俗,名胜趣事节目。自开播以来一直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关注。姜昆和杨澜作为该节目的主持人,以独特的风格和魅力赢得了观众的广泛好评。姜昆以其幽默风趣的主持风格。为节目增添了不少乐趣。
而杨澜则以其优雅的形象深受观众喜爱。随着时间的推移,《正大综艺》的主持人也历经了多次更换,但姜昆和杨澜作为该节目的最早的主持人。其在节目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不可替代。他们主持的风格和形象已经成为了《正大综艺》的经典记忆。
相声演员是一个杂家,相声表演又需要多门文化艺术、各个门类进行涉猎,这样在表演的时候才能学什么像什么,演什么像什么。“像不像三分样”侯宝林、马季、姜昆是无可争辩最优秀的相声艺术家。姜昆退出《正大综艺》后,而接替他的正是赵忠祥老师。
在当代曲艺界,姜昆是相声界的传奇巨匠,又在艺德方面堪称典范人物。被人们尊称为“相声泰斗”的姜昆先生,艺德方面姜昆先生致于追求艺术的理想,在相声创作与传播中取得了卓越不群的成就。他淡泊名利、惊言慎行,以其高尚的人格魅力赢得了众人的敬仰。
向经典致敬与时代同行,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在纷繁的岁月中一路潜心寻找,在浮躁的生活里始终坚守节操,献身于相声艺术。
回顾姜昆先生的传奇人生,我们不难发现,他不仅在艺术造诣上达到了卓越的高度,更是德艺双馨的典范。他执着追求艺术理想,为相声事业贡献巨大。在生活中,他德行高尚,富有爱心,怀有广阔胸怀,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家国情怀和人生正道。作为一位传奇人物,姜昆无疑是实至名归。
文化是什么!文化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他人着想的善良。
初来人间不知苦,满脸含笑着入凡俗。以为人生路坦途,没料想,却让人咽下无尽的苦楚。饱尝生活酸楚有苦说不出。
别人的尺子无法堪量自己的人生巨幅,别人的规划也找不到自己要走的路。生活终归是属于自己的一场盛宴。沉浸式做自己,不东张西望,悦己、才是荒芜人生的最好解药。
本文图片来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党眉清:中共党员、宝鸡市作协会员、《宝鸡日报》通迅员、陕西省摄影协会太白山分会会员、《中国建材报》特约记者、中国作家网会员,今生缘婚庆传媒公司总经理。作品在《宝鸡日报》《西安晚报》《陕西日报》《陕西农民报》《中国乡村》《中国建材报》《中国乡镇企业报》中国作家网等媒体上发表。
往期回顾
【三秦文学】党眉清:【秦腔一枝梅 梨园香满堂——记全国三八红旗手陕西省戏剧家协会主席、戏曲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李梅】(纪实文学)
原创作品授权发布
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本公众号联系
投
稿
须
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