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茶以原料供应多于独立品牌的经营业态,其实很多山场、人包括茶都容易被低估,或者极具性价比而没被发掘,所谓高手在民间。

这一期的内容是一个基金公司的老板介绍的山场主人,没有做品牌的厂家、没有几代传承的茶人,天心村山前组人,山场基本分布在溪南一带……

▲山场主人康建荣

当这些“不容易被看到的”的buff叠加在一起的时候,在一个金融行业老板眼中就是黑马股。

当代制茶人美丽的精神状态

山场主人康建荣,一边努力一边嫌弃

山场主人康建荣的科班专业是财会,但是到了就业的时候却放弃了对口专业的工作,选择了杭州大厂的打螺丝工作,这一打就是两年。

用康建荣的话来说:“学财会的时候,压根没想到自己会去打螺丝,打螺丝的时候,也完全想不到自己会回武夷山继承制茶工作。”

▲山场主人康建荣

2006年回到武夷山后,康建荣就从父亲的手里接过茶叶的各种事务,我们将其称之为另一层面上的“专业对口”,这份“对口”的工作康建荣一做至今又是18年,这时候,康建荣又起了“灵活再就业”的念头。

▲康建荣的制茶技艺是从父亲的手里接过来的,现在依旧是武夷山常见的做茶父子档

“我真的不想做茶了。”康建荣和我们半开玩笑似的说道。

那要去做什么?康建荣带着一种憧憬的兴奋告诉我们,想躺平退休,想和自己的妻子立刻开车出发然后在高速公路上纵声高歌,想在武夷山开个酒楼……

看似是随时准备原地放飞自我的人,实际上在茶山里藏着另一幅面孔,和他跳脱的表达相反的是他在做茶上讲究细节的严谨态度。

比如结束了第一个山场走访时,康建荣突然提出来说让我们先走,他准备去看看附近的另一片山场茶树生长状态和周边环境的情况。

光是去看自己的那片山场还不够,中途遇到其他人家在捯饬自己那片地,他还要停下来取取经,参考参考别人是怎么管理山场的,确定学到点东西了才肯继续往前走。

▲康建荣正在查看鹞子窠高丛茶地附近的一片肉桂茶地,这片茶地在7月份的时候进行了挖山处理

除了关注山场状态的种种细节,在做茶的表现上,康建荣也是相当的“口是心非”,对于茶树、茶青、管理、生产制作都有自己的要求,他的要求就是青叶一定要标准,“如果青叶不标准,茶怎么会做得好?”

在茶季的时候,康建荣都会跟着一起上山。按日薪给采茶阿姨结算工资,只要求每个采茶阿姨一天最多采50斤青叶。康建荣告诉我们,我就两个要求,不需要多采,只要采得标准、能把树采干净就行。

这就使得康建荣不得不跟紧采茶阿姨,在带山的时候他会不停地和采茶阿姨们聊天。明面上是来聊天的,实际上是在监工,看看青叶采的是否标准。

茶季的时候,康建荣在跟青的时候会和采茶阿姨们聊天

在跟青的工作之外,康建荣偶尔还做一做牵线搭桥的活计,毕竟聊天内容里少不得要关心一下阿姨的亲朋好友的婚姻状况。这种话题的吸引力,谁路过谁都要聊两句。

按照康建荣所说的,聊天则是为了逗阿姨们开心,调动阿姨的积极性,给这些阿姨们提供情绪价值,只要阿姨高兴了,这青也能采标准了。

另一个追求青叶标准,不计成本的表现在于,在溪南景区一带自有的山场中,无论品种都统一用手工采摘的方式。

9月初我们爬山时,前些日子刚对肉桂茶树进行修剪,这是为了能提高肉桂品种本身的刺激度发挥,再往后就一直留树等到来年春茶季进行手工采摘。

这都还不够,康建荣每年还要去做最繁琐的单株,明天也会有极其极其少量的分享,期待一下。

赤霞岩、坡仙带,

仙风道骨的山场,个性热烈的水仙肉桂

康建荣是天心村山前组的,原来的老房子和山场分布均在溪南一带。

岩茶种植区域传统上一直有记载:“茶、诸山皆有,溪北为上,溪南次之”。这条溪指的就是九曲溪,当我们打开山场卫星图可以看到,溪北分布了著名的三坑两涧,丹霞地貌分布密集,峡谷纵横,自古就是以茶叶种植为主。

鹞子窠高丛茶地和赤霞岩卫星地图

而溪南作为武夷山主景区,植被覆盖率密集,土壤肥沃,早年均以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为主。但在溪南零星散落的在丹岩峡谷之中的茶园,也是拥有同溪北相匹敌的产茶环境。

康建荣带我们去的第一处山场,叫鹞子窠,当地人也会叫鸟子窠。

▲鹞子窠因似鸟巢而得名,当地人也会叫它鸟子窠,也有可能是此地常有鸟鸣声回荡山谷

鹞子窠山场难度不在于山高路线,而在于远。从山脚到茶园,几乎走了1.5个慧苑章堂涧入口直至天角的距离。

一路穿行峡谷之中,近30-40分钟的时间一片开阔的矩形鸟巢豁然眼前,四周有山环绕,光照充足,鸟鸣回荡山谷,一时间不知道山场是因为地貌特征还是鸟类丰富才拥有的名字。

鹞子窠崖壁下的一片高丛水仙茶地,是由荒废的老房子改建的,前方平坦开阔处原本是种植水稻之类的农作物,后因交通不便的原因改种茶树

在环山的一处大崖壁下,有一片留树的水仙,就是我们这次分享的鹞子窠高丛。

康建荣说,因为距离远,鹞子窠原有的粮田很早就荒废了,而这片水仙茶园是父亲在70-80年代,在荒废的房屋建筑地基上开辟的,如今还能在茶园粗松的黄壤中看到不少的砖瓦残留。

鹞子窠老茶地的土壤以黄壤为主

在高丛水仙上方分布着成片的枫树和几棵较大的樟树,这些都是茶园适宜土壤的指示性植被。

高丛水仙上方生长着成片的枫树和几棵较大的樟树

我们去到茶园的时候,一旁堆积了不少茶树枝干。

康建荣和我们说,“当年栽植密度太大了,水仙树龄一旦上去加上留丛的管理方式,不仅不便于采摘,且对于茶树生长、品质和产量都有影响。今年茶季后索性按照行间距或一棵树的间距砍掉密植的茶树,综合表现都会有所提升。”

在鹞子窠的东南侧,是我们的下一目的地,赤霞岩

第一次听到赤霞岩这个山场名字的时候,Y老师脑子里蹦出来的是清朝怪谈小说《聊斋志异》中的燕赤霞,性格热烈奔放有着酒神气质,以至于爬山的时候,Y老师对赤霞岩也自动带入了这一想象。

赤霞岩在溪南风景区的范围内,一曲下的位置,作为武夷山成名已久的风景名胜之一,清代董天工的《武夷山志》有记载:“赤霞岩,又名赤岩,由赤霞岭迤逦里许,左折及岩,丹崖极峻。”

▲站在坑里远眺,可以看见赤霞岩的一角

康建荣的赤霞岩肉桂就在岩崖围绕的峡谷之中,沿着景区公路东北方向的小路进山,约莫十五分钟的时间就可以抵达。

这是一片是落在坑里的,站在坑里往高处眺望可以赤霞岩的一角,地貌坡面形成“顶平、身陡、麓缓”的形态,我们所在的位置就在“麓缓”处。

这里的“坑涧感”不似那种幽深湿凉的坑涧,赤霞岩的山场气质要更加平缓通透一些,乍一看有点神似前些年拍卖大火的斑竹窠山场地貌。

▲赤霞岩肉桂茶园的两侧有高大的植被遮蔽部分的阳光,让这里的肉桂生长周期要慢于外界

茶园两边盛长的林木拱卫着这片谷底茶园,对流的山风一顺直达,既有积聚落在坑底的物质,同时又保留了通透的气息流通。

又因为处于较低的地势,可以说是水流的必经之地,今年尤为丰沛的雨水让这片山场受到水流冲刷的情况较为严重,茶树的行间留下了一条冲刷深刻的沟谷。在武夷山炽热烘烤的天气下,沟谷间仍旧能看到有浅浅的积水存蓄。

▲赤霞岩的土壤以黄壤为主,因水流冲刷的原因在中间部分留下了一条深刻的沟谷,两边的土壤也有陷落的趋势

沟谷两侧的土壤也有一定的下陷趋势,原本陷落的土壤让这片山场损失了近三四十棵茶树。这样的状况让康建荣对着这块修了又修,补了又补,对着这片茶地,康建荣有一种心疼但又迫于是人力不可抵抗的天灾造成的无奈情绪在。

这片山场相对开阔,同时又有大片高耸的林木遮蔽阳光,这让肉桂的生长周期慢于外界,让今年的肉桂扛到了5月7号的大晴天采摘。

康建荣告诉我们,这一片原来种的并不是肉桂,是09年的时候由黄观音改种的,肉桂的树龄如今正在壮龄,2021年天心村斗茶赛上,康建荣这片赤霞岩肉桂还拿到了村里的肉桂金奖。

坡仙带卫星地图

最后一个山场也颇具仙风道骨的气质,坡仙带,山场本身的名字就具备了神话传说的色彩。

记得我们去年分享这个山场的时候,就觉得他是天车架的cosplay,尤其是站在藤曼和植被围绕的路口视角,就是慧苑坑章堂涧的既视感。

▲坡仙带的这株“独苗”水仙,康建荣每年会以单株的形式制作,其树势颇似修剪过的景观树,因为生长环境偏阴的原因,枝叶会朝着向阳处生长

康建荣和我们说,其实这个视角当中能看到基本上都是他们家的茶园,种植的都是肉桂。

今年茶季4月29号我们随康建荣进山采摘时,除了肉桂之外,更勾起Y老师口腹之欲的是肉桂茶地旁一株单独用盆栽围绕的小乔木型茶树。

在坡仙带入口处,有一棵用盆栽围起来的单株水仙

康建荣神秘兮兮地告诉Y老师,这棵树从他父亲开始做茶起就有了,现在每年他都会以单株的形式制作,滋味表现的结果是每年都没有自留款,康建荣当时和我们说,请我们也只能请今年的成品了。

在Y老师的软磨硬泡下,康建荣也拿出了有且仅有十泡的份额分享给岩茶教室的同学们,明晚见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