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第一作者:田青柏  博士研究生(山东大学)

通讯作者:许醒副教授(山东大学)、段晓光副教授(阿德莱德大学)

论文DOI: https:///10.1016/j.watres.2024.122621
图片
成果简介

近日,山东大学许醒副教授和阿德莱德大学段晓光副教授(共同通讯)在Water Research上发表了题为“Low-peroxide-consumption
Fenton-like Systems: The future of advanced oxidation processes
的综述论文(DOI:
https:///10.1016/j.watres.2024.122621
),山东大学2024级博士研究生田青柏为该综述论文的第一作者。该综述以开发低氧化剂消耗的类芬顿系统为目的,从(1)实现自由基高效快速生成及高利用率、(2)低氧化剂消耗的非自由基机制调控、(3)催化装置设计等不同策略角度出发,系统地总结了基于不同策略实现低过氧化物消耗的类芬顿体系的研究进展及关键机制,最后指出了这些策略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降低过氧化物消耗量的新思路和研究方向,以促进各种类芬顿系统在实际废水净化中的应用。

图片
全文速览

近年来,非均相类芬顿系统已被开发用于水/废水的修复。然而,各种类芬顿系统所需要的过氧化物投加量较大、过氧化物的利用效率低、并伴随未消耗的过氧化物导致二次污染等问题,已成为其实际应用的瓶颈。降低过氧化物消耗以开发经济高效的类芬顿体系是目前的研究热点,其主要策略包括:基于设计各种催化剂/装置实现自由基浓度的显著增加、提高自由基的利用率、或者通过调控诱导催化体系向具有低氧化剂消耗的非自由基氧化途径转化等。目前,对上述策略的途径和机制细化尚未见综述发表。在这篇综述中,我们首次系统地对上述策略机制进行细化,归纳出了实现低氧化剂消耗的九大策略;在此基础上系统阐述了各种低氧化剂消耗的类芬顿系统的关键机制及优缺点。最后,我们指出了这些实现低氧化剂消耗策略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降低过氧化物消耗量的新思路和研究方向,以促进各种类芬顿系统在实际废水净化中的应用。
图片
引言

近几年来,许多研究集中在以低过氧化物消耗为特征的类芬顿系统上,旨在促进这些工艺的经济高效应用。减少过氧化物消耗的策略主要集中在:(1) 通过调控催化剂的结构以强化自由基生成并实现自由基利用效率的最大化;(2) 调节非自由基途径;(3) 提高自由基/非自由基产率的催化反应装置的设计。我们对这些策略的进一步细化,总结出的九大策略主要包括调节金属负载量和分散性、助催化策略、构建双反应中心(DRC)、限域效应、单线态氧氧化、高价金属氧化、电子转移途径(ETP)、氧化聚合过程、催化装置设计等。

图片

Fig.
1. (a) Timelines for the developments of Fenton-like reactions based on low
peroxide consumption strategies as well as conventional heterogeneous
Fenton-like systems; (b) Various
strategies for lowering the peroxide
consumptions based on radical and nonradical routines.
图片
图文导读

自由基产生和高效的自由基利用

芬顿或类芬顿体系中生成的自由基在环境中的存在时间极短、且极容易被各种介质淬灭,因此,自由基主导的芬顿或类芬顿体系往往需要大量添加各种氧化剂,以弥补自由基的上述缺点。通过调节金属负载量和分散性、助催化策略、构建双反应中心(DRC)、调控限域效应等可以实现自由基的快速生成,并实现自由基的高效利用。

调节金属负载量和分散性:近期在设计高金属负载纳米催化剂方面有着显著进展,为实现各种低过氧化物消耗的类芬顿体系提供了思路。例如,调控硫化零价铁表面结构可以在极低的H2O2使用量 (1 mM) 下实现污染物的超快氧化,仅占大多数报道的类芬顿系统中H2O2使用量的2-10%。然而,这些裸金属纳米颗粒 (NPs) 的高含量金属溶解导致催化剂的快速钝化和二次污染。有报道称,将金属NPs包封在碳基体中,不仅提高了金属NPs的稳定性和金属溶解,而且避免了相邻金属NPs的团聚,实现了过氧化物的快速、长期活化。该策略的关键在于碳基结构上的特定官能团 (即羧基、羟基) 在碳热还原作用下可以螯合大量金属离子,然后快速自聚合抑制金属聚集,确保原位形成分散良好的金属NPs。所得到的催化剂可以诱导电子从催化剂迁移到过氧化物 (H2O2PMSPDS) 上,从而连续生成HO·SO4·,具有较高的利用效率。虽然增加金属负载可以同时提高对污染物降解的催化活性,同时减少过氧化物的消耗,但是这种策略也有两个缺点,,包括:(i) 制备和活化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金属,但金属利用效率非常低;(ii) 大量金属溶解在类芬顿系统中造成二次污染。

稳定高效的单原子催化剂(SACs)可以将大金属颗粒缩小到原子级大小,原子分散的金属原子作为催化位点,对过氧化物有很强的活化能力,在低过氧化物消耗下显著增强活性物质的生成,金属利用效率非常高。尽管单原子催化剂的金属负载量比金属NPs1-2个数量级,但其氧化反应性、稳定性和过氧化物利用效率始终优于NPsSACs的超高金属可用性和高固有过氧化物活化活性可归因于更强的金属载体相互作用,提高了金属位点的分散性。此外,SACs独特的配位电子性质也可以对过氧化物表现出较强的活化能力,在低过氧化物消耗下显著增强活性物质的生成。例如,氟原子与铁位点配位可以快速激活H2O2并选择性分解生成HO·,其HO·产率高达450 µM,比典型铁基Fenton催化剂高出1 ~ 3个数量级。此外,具有高自旋态的M-N构型SACs可以促进含氧物质在金属位点的偶联,从而促进PMS的吸附并提高PMS中间体的氧化电位,只需要传统Fenton类体系2-5%PMS消耗量。需要指出的是,并非所有的SACs都会基于低过氧化物的剂量来降解污染物。不同的单原子催化体系表现出不同的过氧化物消耗,这可能归因于催化剂结构的几个方面,如金属类型、配位构型、金属种类的负载以及不同SACs中金属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调控纳米限域效应:当催化位点被限制在纳米尺度的空间中时,其固有活性和动力学受到显著调节,称为纳米限制效应。在有限的纳米尺度环境中,电子迁移受到限制,改变了电子动力学并影响了电子结构,特别是价电子构型。纳米限域效应可以增强污染物分子的富集并增加其局部浓度,促进过氧化物更有效地与周围污染物反应,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所需的过氧化物用量。与传统的类芬顿反应过程相比,通过将催化反应限制在纳米空间内,可以大大缩短反应物之间的距离,从而增强了毫摩尔级过氧化物用量下的反应动力学。此外,某些纳米限域催化反应还会通过优化封闭空间的曲率来改变纳米通道内活性位点的电子状态,曲率的增加提高了内外纳米通道之间的电子电位差,有效的加速了电子传递,提高了过氧化物的利用效率,从而提高催化活性并减少过氧化物的消耗。

图片

Fig. 2. (a) Normalized PMS/PDS
consumption, and (b)
Normalized H2O2 consumption
obtained in different radical-based strategies comparing with conventional
Fenton-like systems.

图片

Fig.
3. (a) Modulation strategies of metal loading and dispersion for effective
radical generation; (b) The enrichments of reactants via confinement effect for
effective radical generation and high utilization efficiency.

双反应中心(DRC)策略:在类芬顿催化剂表面构筑具有贫电子和富电子中心的双反应中心(DRC),可以有效地促进催化剂表面电子迁移,实现对各种过氧化物的高利用效率,减少过氧化物的消耗。自由基可以通过活化过氧化物在富电子中心区域被触发,而污染物及其降解产物被吸附在催化剂的贫电子区域,其电子迅速转移到富电子区域。然后,由于DRC之间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污染物被大量氧化。这种DRC催化工艺可以通过污染物作为电子给体,极大地抑制过氧化物的过氧化,实现过氧化物的高利用效率。在一些废弃物资源中,金属与有机载体的络合作用可形成阳离子键,有利于优化催化剂表面电荷的再分配,重构DRC结构以促进各种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高效降解。定向电子转移和由此产生的金属阳离子相互作用促进了富电子/贫电子区域的形成。H2O2主要在富电子中心被分解成HO·,而生成的有机自由基中间体(·R)则在贫电子中心被吸附氧化。盐度介导的水自净增强是由于污染物与阴离子之间的分子间作用力,促进了污染物与富电子位点的键合,同时电子交换增强,进一步诱导污染物的自净。此外,催化剂表面H2O分子的局部成键网络可被阴离子(尤其是NO3)扭曲,为溶解氧与污染物分子在催化剂表面的优先结合开辟了通道。简要来说,DRC技术在应用范围方面超越了传统的市政和工业废水处理用途,类似于经典的芬顿反应。提高了饮用水和受污染地下水的深度净化能力。具体而言,DRC过程有效地从经济过氧化氢消费的水环境中去除有机微污染物,包括微量抗生素和农药。

图片

Fig. 4. Mechanism comparisons of various Fenton-like systems. (a)
Classic Fenton process; (b) DRCs-based water self-purification; and (c)
salinity-mediated DRCs-based water self-purification.Reproduced with permission
(Cao et al. 2023a).Copyright 2023,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助催化策略:为了提高过氧化物在各种类芬顿反应中的利用效率,加入有机/无机助催化剂可以促进金属氧化还原生成活性氧的循环,减少活性氧的无效消耗。目前,对助催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无机助催化剂的开发和应用上,因为无机助催化剂比有机助催化剂具有更多的物质来源和更少的二次污染。例如,MoS2助催化Fenton反应可以采用少量多次”H2O2加料方式,磺胺嘧啶的降解率从36.9%显著提高到91.1%,而H2O2用量仅为常规H2O2用量的10%。对于有机助催化剂,常规有机酸或有机胺可以有效加速各种Fenton体系中的Fe(II)/Fe(II)循环。例如,氧化还原活性聚合物可以作为有效的电子穿梭器,促进Fe(III)/Fe(II)循环并加速H2O2活化,其H2O2用量仅为常规H2O2用量的2-10%。然而,迄今为止,关于助催化类芬顿反应的长期稳定性(超过1个月)的研究还很少。这是因为:助催化反应持续时间越长,助催化剂絮凝、金属离子溶解、废水颜色加深等工程问题也越多。因此,如何解决这些助催化剂的长期稳定运行仍然是未来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

非自由基途径降低过氧化物消耗

基于各种过氧化物的类芬顿技术反应过程产生的活性氧主要分为自由基 (SO4·HO·)和非自由基途径 (单线态氧(1O2)、高价金属物种(M(n+2)+=O)氧化和电子转移过程 (ETP)、聚合反应等)这两类。虽然难降解有机物分子可以通过自由基途径被氧化,但自由基的寿命和迁移距离有限,导致过氧化物利用率较低。由1O2M(n+2)+=OETP和聚合介导的非自由基途径不仅具有更长的寿命,而且由于对特定污染物具有高选择性,对阴离子和天然有机物的干扰具有很强的免疫力。这些特性对于提高由过氧化物引发的各种非自由基的利用效率,从而减少过氧化物的消耗尤为重要。近年来,调控非自由基途径的生成、并构建非自由基主导的污染物降解体系已成为水处理领域的研究热点。精确分析过氧化物在这些非自由基机制中的消耗情况和利用效率有助于建立具有经济过氧化物消耗的绿色类芬顿体系。

图片

Fig. 5. (a) Normalized PMS/PDS,
and (b) H2O2 consumption obtained in different nonradical
strategies comparing with conventional Fenton-like systems.

1O2M(n+2)+=O氧化:1O2具有较长的寿命、较宽的pH耐受性和高选择性,与HO·SO4·相比,其具有更强的抗环境干扰能力和更高的降解选择性,特别是在废水处理领域。虽然在以1O2为主的催化体系中,1O2的高选择性和强环境适应性可以实现较高的过氧化物利用率,但其氧化动力学较低。与1O2类似,各种M(n+2)+=O可以通过双电子转移效活化各种过氧化物,但其氧化动力学也较慢,也需要对难降解有机物的降解效率、氧化能力、降解选择性等进行综合评估。因此,对于1O2M(n+2)+=O氧化主导的催化体系,通过针对性的催化剂结构设计以调节各种催化位点和结构 (如金属位点的大小和金属非金属配位构型) 或与其他策略 (如限域催化和反应器设计) 相结合,构建具有高含量1O2M(n+2)+=O的优势体系,是必不可少的,但这往往会显著增加成本,应用性较差。

ETP路径:传统的氧化剂活化路径是氧化剂(H2O2,
PMS/PDS
)从催化剂中提取一个或两个电子生成各种活性氧,这些活性氧会在催化剂和氧化剂之间迅速产生,但它们的存活时间很短,而且很容易被环境介质淬灭,导致氧化剂的利用率很低。ETP氧化通过直接从污染物中提取两个电子到氧化剂 (主要是PMS/PDS)/催化剂的配合物上,催化剂作为电子穿梭器或配合物直接从邻近污染物中捕获电子。因此,ETP是污染物与PMS/PDS的直接反应 (PMS/PDS只有与污染物相互作用才能有效消耗),保证了非常高的PMS/PDS利用效率。与传统的AOPs相比,消耗的PMS/PDS和目标污染物之间的化学计量可以显著减少 (低于传统Fenton体系中PMS/PDS用量的10%),从而有助于减少基于ETPAOPs系统中的化学输入。

除了低PMS/PDS消耗外,ETP也有一些独特的特性,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方面: (i) ETP机制对给电子污染物显示极高的选择性;(ii) ETP系统即使在高浓度的卤化物中也不会产生有毒的卤化产品;(iii) 在较宽的pH工况下,ETP氧化能在复杂的水基质中保持其优异的氧化效率;(iv) ETP途径对污染物的氧化能力是可调节的,其氧化能力与催化剂的物理化学结构/组成密切相关(如金属结构、杂原子和缺陷)的调节。因此,污染物可以基于ETP途径通过催化剂与过氧化物 (PMS/PDS) 之间形成的配体转移电子实现降解,并且在此过程中污染物溶液无需与过氧化物直接接触。因此,这为解决PMS/PDS催化系统的关键瓶颈(如过量的PMS/PDS投加量和生成高浓度的SO42-)提供了一种策略。

图片

Fig. 6. (a) Stoichiometry
between consumed persulfate and degradation of pollutants in different
ETP-based systems. (b)Synergistic radical/nonradical pathways for
BPA degradation in A/C-CoMnOx/PMS system
. Reproduced
with permission (Guo et al. 2023b). Copyright 2023,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聚合偶联反应:最近AOPs体系的研究揭示催化剂可以与过氧化物相互作用,有机物转化为有机自由基并作为单体进行聚合偶联反应,从而实现污染物的降解。例如,PMS可以通过取代催化剂表面的羟基直接有效地与催化剂结合形成PMS/催化剂配合物引发聚合过程,通过降低PMS的消耗来去除污染物。

低过氧化物消耗量的聚合偶联反应普遍存在于各种催化氧化体系中,如Co3O4/过硫酸盐、CuOx/过硫酸盐和高价MnOx (MnO2Mn2O3Mn3O4)体系中。例如,PDS-CuO配合物可以从苯酚、苯胺或噻吩底物中提取一个或多个H原子,并从上述底物中接收一个电子,从而促进自由基单体 (即苯氧基自由基)的形成,并通过聚合过程中的偶联反应与其他配对。特别是对于高价MnOx(MnO2Mn2O3Mn3O4),由于MnOxMn(II, III)可以替代PMS接收来自苯酚的两个电子,因此多相高价MnOx提供了独特的表面性质,无需添加过氧化物即可触发DOTP途径。这些关于金属基DOTP途径的新发现为固体水界面污染物氧化过程提供了新的见解,过氧化物用量仅占自由基基矿化系统中理论过氧化物消耗量的不到5-10%。基于碳基催化剂的聚合反应与碳材料的官能团和石墨化程度密切相关。石墨碳结构 (如生物炭、碳纳米管和石墨烯) 由于其π-π共轭和疏水性,对芳香/噻吩环等结构具有优异的吸附能力。共轭体系还可以提供大量自由流动的电子和高导电性,允许电子从表面活化的过硫酸盐转移到吸附的有机替代品上,从而增强聚合过程并进一步减少催化体系中过氧化物的用量。此外,碳基催化剂的含氧官能团可以作为吸附或催化活性位点,或在聚合过程中调节碳框架活性。因此,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了碳质催化剂的吸附和活化行为,从而影响了氧化/聚合途径和动力学。此外,层状多孔结构可以促进ETP中的吸附和质量迁移,并促进纳米限域孔隙中的偶联和聚合动力学,因此限域多孔结构只需要低于5%H2O2用量即可实现极高的芬顿活性。

图片

Fig. 7. (a)Proposed pathways
of phenol on the Co3O4 surface via the DOTP.(b) Proposed pathways in the MnOx surface
via Mn(III, IV) oxidation.
Reproduced with permission(Zhang
et al. 2023d).
 Copyright
2023,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c) Three steps of DOTP on the
surface of nanocatalysts for water purification.
(Zhang
et al. 2022).
Copyright 2022,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图片

Fig. 8. (a) ETP-based coupling
reacti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various chain polymers; Visualization of the
catalyst surface (b) before and (c) after the strong adhesion of the oligomers;
(d) Adhesion of the product increased with the degree of polymerization.
Reproduced
with permission
(Liu
et al. 2024).
Copyright 2024,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类芬顿系统装置实现低氧化剂消耗

除了合理设计催化剂和催化体系外,改进反应装置的设计和操作对于实现有效的过氧化还原至关重要。一系列催化装置(催化膜/过滤器/反应床)具有高反应计量效率与过氧化物消耗低的优势,以及处理后的材料易于回收和再利用,对环境的二次污染少,在实际水处理中具有很大的可行性。因此,在低过氧化物消耗的条件下,通过催化装置可以显著提高催化效率,但这些装置主要是基于实验室规模,大规模的应用装置还不多见。

图片

Fig.
9. (a)
Integrated coagulation/co-catalytic membrane system for
anti-fouling and efficient water purification.
Reproduced with permission
(Wang et al. 2024c). Copyright 2024, Elsevier B.V.(b) Actual
image of polypropylene suspension spheres packed
with MoS2 nanospheres sponge; (c) The field application of MoS2nanosphere-based modules; (d)
Mechanism
diagram of simultaneous degradation and adsorption by the
MoS2 nanosphere-based modules. Reproduced with permission
(Zhu et al. 2023). Copyright 2023, Elsevier B.V.
图片
小结

最近,降低过氧化物消耗的策略主要是基于设计各种精巧的催化剂/装置实现自由基浓度的显著增加、提高自由基的利用率、或者通过调控诱导催化体系向具有低氧化剂消耗的非自由基氧化途径转化等。在自由基途径方面,一系列催化剂/反应器工程策略已被用于激活各种过氧化物,以产生高密度自由基和高效自由基利用。非自由基氧化途径确保过氧化物在修复过程中具有相对较长的寿命,并且由于氧化能力温和、选择性高,可以抵抗阴离子和天然有机物的干扰。此外,为了描述或预测低过氧化物消耗的催化过程,也需要结合更复杂的计算方法。将具体实验研究与DFT计算相结合,这也是阐明低过氧化物消耗催化机理的关键之一,使观察到的反应趋势合理化。虽然已经提出了基于自由基/非自由基途径降低过氧化物消耗的各种策略,但未来研究中仍存在一些挑战。

开发各种降低过氧化氢消耗的策略的最终目标是在大规模的实际水处理中的应用实施。许多实现自由基有效生成和自由基高效利用的策略主要是基于催化位点或催化剂结构的合理设计。这些催化剂复杂的制造流程和高昂的成本将阻碍它们的实际应用。此外,类芬顿催化装置是各种高效催化剂在实际水处理系统中应用的关键。与各种催化剂的复杂设计相比,经济过氧化物用量的催化装置组合可以更好地增强适用性。反应器设计可以促进各种过氧化物的分解,提高自由基/非自由基反应物质的收率,大大缩短自由基/非自由基到目标污染物的迁移距离,保证自由基/非自由基与污染物的有效接触,实现这些物质的高效利用。因此,这些催化装置可以在经济的过氧化物消耗下获得优异的催化效率。事实上,已经有一些基于商业催化剂 (例如Fe0, MoS2) 的催化装置用于中试规模或大规模应用的例子,但装载其他高效催化剂的催化装置的大规模应用很少报道。此外,在大规模试验或工程系统中使用放大设备也对这些设备的设计和成本提出了挑战。

非自由基途径(1O2M(n+2)+=O)的高选择性和强环境适应性可以在1O2M(n+2)+=O优势催化体系中实现较高的过氧化物利用率。然而,在以1O2M(n+2)+=O为主的催化体系中,降低过氧化物的消耗需要高的1O2M(n+2)+=O的生产效率来弥补它们较差的动力学。因此,需要对催化剂进行有针对性的结构设计,并结合限域催化和反应器设计等策略,实现1O2M(n+2)+=O的快速形成和选择性转化,充分发挥其高选择性和长寿命的优势,实现基于1O2M(n+2)+=O氧化的经济过氧化物消耗。相比之下,ETP无需复杂的催化剂设计,在较为常见的催化剂 (如碳基和过渡金属氧化物)都可以实现ETP的快速氧化过程。值得注意的是,AOPs中聚合过程的机理研究尚处于早期阶段,大多数聚合过程是基于PMS/PDS衍生的ETPM(n+2)+=O途径。一般来说,聚合过程的低化学投入(少于传统PS-AOPs5-10%)可以诱导从水中快速去除微污染物。聚合技术的未来研究将主要集中在如何针对富含杂环污染物的工业废水的治理及其选择性转化为聚合物副产物方面。

许多研究利用DFT计算推导出特定催化剂结构如何增强或调节自由基和非自由基 (1O2M(n+2)+=OETP、聚合)的形成,从而实现一系列低过氧化物消耗的类芬顿反应。然而,在这些模拟过程中,催化位点的模型以及对不同过氧化物的吸附模型总是被过度优化,特别是在分析复杂催化剂 (如多组分材料、非晶材料和多晶材料) 的过氧化物活化机理时。因此,通过DFT计算来解释这些催化体系中低过氧化氢消耗的机理并不总是可行的。因此,为了描述或预测低过氧化物消耗的催化过程,需要结合更复杂的计算方法。例如,分子动力学可以模拟真实的表面动态反应过程,根据反应条件设置分子数,可以作为DFT方法研究低过氧化物消耗过程。另一方面,将具体实验研究与DFT计算相结合,也是阐明低过氧化物消耗催化机理的关键之一,也成功地揭示了反应机理,使观察到的反应趋势合理化。此外,基于DFT计算和数据驱动的策略,包括机器学习和计算高通量筛选,可用于预测和筛选催化剂性能,探索各种氧化反应机制,并描述如何在不同机制下使用它们来实现低过氧化物消耗。数据驱动的机器学习方法可以从复杂的数据中学习模式。因此,通过收集上述不同策略的催化剂结构、污染物参数和性质以及已发表文献中相应的过氧化物用量的数据,可以构建策略催化剂性能过氧化物消耗量以及目标污染物的数据集。通过优化模型参数,对比多个模型生成的结果,对不同的冲击特征进行分层分析,增强模型的可解释性。最后,构建了一个模型,可以预测不同策略下针对目标污染物或应用场景的最具成本效益的过氧化物消耗量。

图片

Fig. 10. Future designs and
experiments for the purpose of economic peroxide consumption.

图片
作者介绍

图片

田青柏山东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24级博士研究生(硕博连读)。主要研究方向为氧化剂减量化及其催化氧化装置设计。目前以第一作者在 Water Research2篇)等期刊发表SCI论文3篇,参与完成一部英文专著(chapter)的编写(第一作者)。

图片

许醒,山东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山东省优青。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终身科学影响力年度科学影响力(2022-2024榜单。近五年,以通讯作者在PNAS, Chem.
Soc. Rev., Adv. Mater., Environ. Sci. Technol., Water Res., Appl. Catal. B:
Environ.,
等环境与化学领域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40余篇;论文总引用13000余次,h-index 6323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5篇论文入选ESI热点论文。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

图片

段晓光博士现担任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副教授及化工学科带头人。他的研究领域包括高级氧化技术、绿色催化,(微)塑料催化降解及转化、环境功能材料、及新型水处理技术。近年来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在Chemical Review, Chemical Society Review,
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 Advanced Materials, Angew Chem Int Ed,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Water Research
等国际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总引用量超过40000次,h-index 105。先后获得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优秀青年基金(ARC DECRA 2021-23)、澳大利亚未来学者基金(ARC Australian Future Fellow2024-28),Discovery基金等多个项目资助,累计经费超300万澳元。2018-2021年连续四年被《澳大利亚人》年度研究报告评为“Top 40 科研新星,并获得ACS Catalysis青年科学家奖,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ES&T) James J. Morgan
早期职业生涯奖,《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三十五岁以下科技创新奖,并于2020-23年入选科瑞维安高被引学者。


备注: Permissions for reuse of all Figures have been obtained from the
original publisher. Copyright 2024, Elsevier Inc.

参考文献:https:///10.1016/j.watres.2024.122621

文章链接: https://www./science/article/pii/S0043135424015203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