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灶君的神秘起源
介绍灶君起源于古人对 “火” 的自然崇拜,从火神中独立出来,历经母系氏族到父权社会的演变。
(一)母系氏族时期的灶神形象
在母系氏族社会,女性不仅是炊事的主要承担者,还肩负着生育的重任。由于食物对于先民们至关重要,而加热食物的灶台也因此变得神圣。女性掌握着部落的食物资源,平时承担烹饪的角色,所以这个时期的灶神多以女子形象出现。在《礼记》中有记载:“灶者,老妇之祭也。” 古人将老妇与 “先炊者”(烹饪创始者)联系起来。《庄子》中也把灶神形容为身着赤色衣物的美女,名叫髻。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文明中,也有将火神(灶神)塑造成女性形象的例子,比如利亚克人的神话中有火婆婆的说法,这与《礼记》中老妇的形容相似。此时的灶神更像是部落的守护神,地位崇高且神圣。
(二)父系氏族时期的灶神转变
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家庭成为社会主流组织单位。农业技术提升后,男人逐渐取代女性在生产中的主导地位,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中国传统神话中的神灵也开始以男性神为主,灶神的内涵发生改变。人们在对灶神的崇拜中,加入了对火神祝融以及神农氏炎帝的崇拜,因为传说中炎帝教会了先民们用火加热食物。此时虽然没有对灶神的详细描述,但一般认为灶神已变为男性。灶台从公共设施变为每家每户的私人空间,由于不能专门为神灵设置神龛,再加上人们在这里经常交流悄悄话,灶神的形象逐渐演变为一个没有具体形象的神祇,更加生活化。人们对灶神的敬畏之心降低,甚至有了亲近之感。据中国神话学专家袁珂先生考证,在某些地区,人们甚至将蟑螂视作灶神的化身,取名 “灶马”。这也说明了中国古代人们对灶神的崇拜逐渐从对某一神灵转变为对灶神这一概念的崇拜。
二、灶君的多样身份
(一)古籍记载中的灶神身份
在众多古籍中,灶神的身份说法各异。《礼记》记载,周代设立 “七祀”,其中就有灶神,但并未明确灶神具体是谁。《淮南子》中则有 “炎帝作火,死而为灶” 以及 “祝融吴回,为高辛氏火正,死为火神,托祀于灶” 的说法,可见在这部古籍中,炎帝和祝融都曾被认为是灶神。此外,《事物会源》记载灶神为黄帝;《五经异义》中记载为颛顼氏之子 “黎”;《后汉书・阴识传》注称其姓张名禅,字子郭;《荆楚岁时记》谓其名为苏吉利,妇姓王名抟颊等等。东汉时期的《太上灵宝补谢灶王经》中记载灶神为 “昆仑老母” 又称 “种火老母元君”,另又分东、南、西、北、中五方五帝灶君;天、地灶神君等等。这些丰富多样的记载,反映了古人对灶神身份的不同认知和想象。
(二)民间广泛流传的张单形象
唐代小说集《酉阳杂俎》中记载,灶神姓张名单,又名隗,字子郭,貌如美女。张单原本有一位贤惠的妻子丁香,后来张单经商发财后,移情别恋,休掉了丁香,娶了妓女海棠。海棠生性好吃懒做,挥霍无度,最终导致家道败落,还改嫁他人。张单落得一贫如洗,靠乞讨为生。在腊月二十三这天,张单讨饭到了前妻丁香家,羞愧难当,一头钻进灶洞自杀。因为他姓张,是玉皇大帝的本家,所以被封为灶神。民间供奉的灶神图中,灶神有一人独坐的灶王爷形象,也有一对老夫妇并坐,或是一男两女并坐的灶君、灶君夫人形象,有的还会有文臣武将、男女童子分立两旁。张单的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使灶神的形象更加具体生动,也反映了人们对道德和因果报应的思考。
三、灶君的独特形象
(一)早期的美男子形象
西晋学者司马彪注《庄子》时,称灶神 “状如美女,著赤衣”,这里表明灶神虽被描述为有美女之态,但实际上是男性,且是美男子。到了唐朝,灶王爷的美男子形象依然保留着。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十四记载:“灶神名隗。状如美女,又姓张名单,字子郭。夫人字卿忌,有六女皆名察洽。” 还提到 “灶神,名壤子也。” 可见从西晋至唐代,人们普遍认为灶神是美男子。当时灶神不仅有英俊的外表,还与夫人共同掌管人间饮食之事,后来又增加了六个女儿和众多属神,如天帝娇孙、天帝大夫等。
(二)后期的黑脸老者模样
随着时间的推移,灶神的形象逐渐发生了变化。灶神的职责从最初的司掌饮食,在汉朝时期逐渐转变为司掌命运。西汉时期,方士文化兴盛,他们声称祭灶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连汉武帝都被蒙骗。随着这种观念的传播,灶神逐渐被赋予了 “告密者” 的角色,成为天帝派驻人间的全权监察代表。到了东汉,“灶神晦日归天,白人罪” 的传说广泛流传。东晋时期,民间又传灶神 “常以月晦日上天,白人罪状,大者夺纪,纪三百日;小者夺算,算一百日”。在这种背景下,灶王爷成了令人噤若寒蝉的存在,被人们视为喜欢嚼老婆舌的碎嘴子,地位被推上 “一家之主”。随着灶神信仰的改变,其形象也从美男子逐渐变为面带福相的黑脸老者。可能是因为掌灶的神祇长期接触火,被熏黑了脸,所以人们将灶神的形象描绘为黑面长须,以符合其掌管火灶的特质。在一些画像上,灶王爷展现出天庭饱满、面带福相的黑脸老者模样,与早期的美男子形象大相径庭。这种形象的变化,反映了人们对灶神的认知和期望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了改变。
四、灶君的重要职责
(一)汉代以前的饮食之责
在汉代以前,灶神主要承担着司掌饮食之事的职责。那时的灶神,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与饮食息息相关的神祇。人们祭祀灶神,主要是期望灶神能够保佑他们获得充足的食物,确保饮食的安全与美味。灶神就如同厨房的守护者,为人们的饮食生活带来保障。在那个时期,人们对灶神的崇拜主要源于对温饱生活的渴望,希望灶神能够解决他们的基本生存需求,让他们过上好日子。

(二)晋代后的督察之职
晋代以后,灶神的职责发生了重大转变,成为了天地督察使。此时的灶神肩负起了向玉帝汇报人们善恶功过的重任。每月的最后一天,灶神会上天,将人们的行为一一禀报给玉帝。玉帝则根据灶神的汇报,决定人们的命运。如果人们有大过,玉帝就会扣除三百天的寿命;若有小过,则扣除一百天寿命。而对于那些没有做坏事的人,灶神会向玉帝说好话,玉帝便会让这家人平安、健康、长寿、富贵。灶神的督察之职使其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更加重要,人们对灶神的敬畏也愈发强烈。为了让灶神在玉帝面前多说好话,人们在祭灶时会用融化的糖抹在灶王爷嘴上,希望其 “嘴甜”,只能说好事。这种习俗反映了人们对灶神督察之职的重视,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五、灶君的祭祀习俗
(一)祭灶时间的演变
从先秦时期开始,祭灶时间并不固定。《礼记・月令》记载,先秦时期于孟夏、仲夏、季夏(农历四、五、六月),“其祀灶,祭先肺。” 周朝有腊日祭祀祖先和五神(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典礼仪式。许慎《说文解字》提到 “冬至后三戌日腊祭百神。” 各朝所定的腊祭(包括祀灶)时间因封建王朝统治者信奉五德终始说而不同。唐朝以土德自居,遂定腊辰这天举行祭礼;宋朝以火德自居,遂定为戌腊。总的演化趋势是,祭灶的时间从夏祭向腊祭靠拢。南北朝以后,出现腊八祭灶的民俗现象,如《荆楚岁时记》记载南北朝时期南方人在腊八祭灶。到北宋时,“祭灶” 与 “交年节” 相结合,祭灶日才长期固定于腊月二十四。南宋时,仍然沿袭着腊月二十四祭灶的习俗。明朝时南京、北京人都是腊月二十四祭灶。清朝初年有了细微变化,北方地区多在腊月二十三祭灶,南方地区则多在腊月二十四祭灶。这是因为清朝皇宫为节省开支,将祭祀灶王爷与拜祭祖先合为一天,后贵族王侯纷纷效仿,并逐渐流传至北方民间。而南方则沿袭古制,以腊月二十四作为 “小年”。
(二)祭祀仪式与道具
祭灶的仪式丰富多样。在小年这天的黄昏,人们会准备酒、糖果等供品,在厨房灶神排位下祭祀祭祀灶神。有的地方还会将糖涂抹在灶神像的嘴部,使其上天后嘴被粘住,免生是非。还会为灶神坐骑撒马料,从灶台前一直撒到厨房门外。之后,等到除夕时再设新神像。在民间还有 “男不拜月,女不祭灶” 的说法,因此个别地区祭灶只限于男性。在江浙一带,还有 “跳灶王” 的活动,由两人扮成灶公、灶婆,驱逐由人所扮的小鬼,在街市沿门奔舞。在河北盐山地区,祭灶日当天,会有儿童戴鬼面具,仿演傩戏,并放鞭炮取乐。
祭灶时离不开的灶神像又称为 “灶马”。由于各地关于灶神的传说不同,灶马中的灶神形象也各不相同。其中 “官灶” 是灶王爷一人独坐的形象,一般为无配偶者或饭店所供奉。“双座” 是灶公与灶婆同坐,“三头灶” 则是一位灶公,左右各坐一位灶婆,神像为站姿的称为 “立灶”。民间还有一种在黄纸上简单印制灶王爷半身像的称为 “烧灶”,专供无灶者临时祭灶使用,新丧之家则贴 “素灶”,即在印刷时,少印一道红色。另外还有一些灶马种附带有文臣武将、男女童子、二十四节气等等。旧时,每到年前,凡是有灶台的家庭都会请(买)一张灶马回家,贴于厨房墙面或置于神龛之内,称为 “请灶马”。
民间传说在灶王爷上天之时,有骑马、坐轿等各种方式。在中国北方地区,祭灶时会用高粱秸编扎一匹马,供灶神骑用,还配有马鞍和骑马的人,在南方地区则用芦片编制。东北地区还会额外编扎鸡、狗、长梯等,江苏地区则用红纸折马,各地不一,统称为 “扎马”。
六、灶君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灶君在传统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历经千年而不衰。
(一)古代的尊崇地位
在先秦时期,灶君就被列为国家祀典之一,其地位可见一斑。从天子到百姓,无不崇拜灶君。《礼记・月令》中记载,“祭灶” 被列为国家祀典的七祀(或五祀)之一,受天子和庶人供奉。这表明灶君在古代社会中,不仅是百姓日常生活中的信仰对象,更是国家层面所重视的神祇。灶君主管饮食之事,而 “民以食为天”,饮食对于人类的生存至关重要。因此,灶君在古代社会中被赋予了重要的职责,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古代,灶君的崇拜不仅体现了人们对饮食的重视,更反映了社会的等级制度。天子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对灶君的崇拜体现了其对国家社稷和百姓福祉的关注。而庶人对灶君的供奉,则是出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家庭平安的期盼。灶君作为连接天子与庶人的神祇,在古代社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现代的文化意义
在现代社会,虽然科学技术日益发达,但灶君仍然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灶君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家庭和谐的期盼。
首先,灶君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灶君起源于古人对 “火” 的自然崇拜,火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在古代,人们对火充满了敬畏之情,认为火是神圣的力量。灶君作为火的守护者,也被赋予了神圣的地位。在现代社会,虽然我们已经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但我们仍然应该对自然保持敬畏之心,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环境。
其次,灶君体现了人们对家庭和谐的期盼。灶君作为家庭的守护神,负责监督家家户户老小的善恶功过。在现代社会,家庭仍然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和谐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灶君的存在提醒我们要注重家庭美德,尊老爱幼,和睦相处。同时,灶君的祭祀活动也为家庭成员提供了一个团聚的机会,增强了家庭的凝聚力。
此外,灶君还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灶君的故事中蕴含着道德观念和因果报应的思想。例如,民间广泛流传的张单的故事,反映了人们对道德和因果报应的思考。这些故事可以教育人们要诚实守信,勤劳善良,遵守道德规范。
总之,灶君在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灶君都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家庭和谐的期盼。我们应该珍视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灶君文化,让灶君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挥其独特的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