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波犹拟洞庭湖。
遥村雨暗灯明灭,
低树天连岸有无。
唤客春愁三荡草,
可人秋味十斤鲈。
方舟不竞怀先德,
推让遗风独在吴。
《南船纪》共分四卷:卷一详述黄船、战巡船、后湖金水河船、快船、裁革船等类型船只的造船用料;卷二列举上述各船的配备数量及其沿革变化;卷三简述龙江造船主管机构南京工部都水司、提举司的官职设置、职掌等;卷四说明造船、收船、收料、处置余料的做法。该书首列船只构造图,指出各部分的组成及名称,在谈及单个船只制造时,则绘有外形图,令人一目了然。
造船用料是《南船纪》的主要内容。该书不厌其烦地叙述了每一种船只的用料组成、数量、尺寸、重量。如“大黄船”,总长八丈五尺三寸、宽一丈五尺六寸,从头舱到虚稍都有准确长度,各个构件也列有数量及尺寸,甚至还说明了绘画所用桐油及颜料的重量。与此同时,该书还详细罗列每一种船只制造时涉及的用工及其费用,如“三板船”用工“二百五十六工”,费用为“银七两七钱”。《南船纪》初刻于明嘉靖时,沈啓在该书前附呈文中提到“本职自捐俸资,镂成一帙,存留本部,用待稽疑”;再刻于清乾隆六年(1741),八世孙沈守义据家藏本重刊。嘉靖本现已失传,乾隆本也非常罕见,《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仅著录国家图书馆、南京图书馆二家有藏。南图藏本已被列入《第一批江苏省珍贵古籍名录》。
谈及清代版本,写刻本是其特色之一。清代写刻肇始于康熙,繁盛于乾、嘉。《南船纪》是乾隆时期著名的写刻精品。该书每卷末有“八世孙守义谨录”,书末又有“江宁黄子俊刊船,李咸怀、吴省南、张廷献刻字”一行,说明系沈守义手写上板,又经名工绘图、镌刻。著名版本学家魏隐儒先生称誉此书“纸白墨香”,“图文并茂,书写精劲,镌刻工整,阅读起来令人悦目怡神”(《中国古籍印刷史》)《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传统木船制造技艺”纳入其中。《南船纪》详细记载了明代造船技术,不失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的实物载体。
名人介绍:
吴江科协公众号 2016.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