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森华(1935.9-2024.10)浙江慈溪人,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第二任会长,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名誉会长。

  丽娃记忆 华东师大口述实录  我是全国大学语文学会会长。解放前有“大学国文”这门课,解放后学苏联,就把这门课砍掉了。20世纪80年代初,中文系徐中玉先生和南京大学匡亚明先生二人联合在报纸上呼吁全国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这门课。登高一呼,全国高校纷纷响应。于是,就成立了全国大学语文学会,首任会长是徐中玉先生,他退下来之后推荐我当了会长。这个会长我一当就是十七、八年,前两年,我退下来,推荐我校谭帆教授做了会长,我做名誉会长。开了大学语文的课程,就要有合适的教材。1996年,教育部委托我和徐中玉先生编一本《大学语文》教材。我们就组织专家编写教材,并不断修订,现在已经修订到第10 版了。“九五”“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四个五年规划中,我们这本《大学语文》都被评为国家级教材,也成为全国高校的通用教材,目前发行量已达3000多万册。总而言之,我从院系管理工作上退下来之后,这二十年就献给这些社会工作了。
  《齐森华:我把学生看作我生命的延续》,钱震华,汤涛:《丽娃记忆 华东师大口述实录》第2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10

2002年,齐森华在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第九届学术年会上致开幕辞

2012年,齐森华在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第十四届年会

2014年,齐森华在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第十五届年会小组讨论会上

齐森华会长在第十届年会上的总结发言
(2004.10)

  在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第十届年会上,齐森华会长作了总结性发言。
  一、本次大会的收获
  1.大语定位共识——成为必修课;以文学审美为载体达到提高人文素质修养;同时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2.多场报告,多名专家到场,更高更广层次地观照了大学语文的史前地位和发展前景;3.大会交流了各地区的课程建设,教学经验等;4.展示了大学语文后继有人——年轻人多啊。
  二、保持和发扬学会优良传统
  1.重团结,同时关心年轻同志,并积极为大家提供表演舞台2.重民主,会场上畅所欲言;教材提倡多元互补;群策群力3.重学术,学术空气浓厚,不受官场商场的不良倾向侵染。
  三、下届设想
  1.速速建设好学会网站,为大家提供学术交流平台;2.加强大学语文课程的呼声;3.产生新委员;4.出版论文集5.下届(第十一届)年会于2006年召开,初步意向地点在湖南长沙(现有六个省在竞争)

齐森华会长解读教育部高教司(07)38号文件
(2007.8)

  2007年齐森华会长在吉林大语教学研讨会上解读教育部高教司(07)38号文件。他说:2006年5月14日在湖南长沙召开的中国大学语文研讨会,会议是高教司发起的,70多所高校参加,中国语文指导委员会主任、高教司司长都在会上讲了话,大学语文研究会的三位会长、二位顾问也代表全国大学语文学会发言,会议形成了纪要文件。2007年3月14日,高教部转发了湖南高教部会议纪要,要求各院校结合自己情况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全国高校闻风而动,比较早的有北大、清华、北航等高校已决定开设大学语文为必修课。还有一批高校规定大学语文不及格不能毕业,如四川、云南、江西理工大学这样在做。也有高校表示大学语文不及格的研究生不让毕业。
  当听到有的高校宣布大语不合格的学生不能毕业,教育部发了一个声明:“该课程如何设置,各高校自行规定”。——这个引起大家的疑虑。我的解释如下:湖南会议是教育部委托高教语文指导委员会和大学语文研究会这个非官方、民间性组织召开。但部文件里又将其转为官方“通知”。这种部发“通知”形式,故这个文件有了最后一句,“请结合本地情况,认真做好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工作”的补充。总之,部里既要有态度,又要不影响高校自主办学的立场。
  38号文件涉及大学语文的四个主要问题:
  一、课程设置
  “在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大学语文是作为普通高校面向全体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大学语文课程只能进一步加强,不可忽视或削弱,不可或缺,不可替代。”“全体学生”、“公共必修课”是两个核心词。以往往往有专业课替代大学语文课的现象。这两句话使大学语文的日子好比较好过一点。
  二、课程定位
  我认为,大学语文首先姓“语”。语文素养和能力是特点。通过古今中外名篇教育,渗透人文、审美和能力培养上。大学语文是完整的、综合性、基础课程,包含着人文、传统和审美。38号文提出“高等教育层面的母语教育”,是统一的大学语文的人文性、工具性和审美性。
  三、教材建设
  大学语文教材现在已经不完全统计有1402种,这是自古未有的。很多教材低水平重复、同质化,篇目、体例、注释、联系思考,均大同小异。有质量的教材不超过十种。教材既要多元化,又要有“准入制度”,教育部通过评审来推荐,既要多元,又要有序。
  四、师资培训
  教师是关键因素,老一代大语教师默默无闻工作了30年,立下了汗马功劳,今天他们基本退出了教学第一线。这两年年轻的硕士博士参加了大学语文教学,他们是大学语文未来的希望。

齐森华会长谈当前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教育报》2007年1月10日第4版

  我国高校重新设置“大学语文”课程,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1980年10月,在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先生和华东师范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徐中玉先生倡议下,在上海召开了由20所高校参加的首次“大学语文教学讨论会”。与会代表一致同意,中断了30年之后,在高校重开大学语文。
  从1980年至今,开设“大学语文”的高校从无到有,由少到多,现在几乎覆盖了全国绝大多数高校。至于大学语文的教材,据不完全统计,二十余年来累计亦达到1402种。“大学语文”教学26年的发展历程,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十年辉煌,十年徘徊,六年重振。上世纪八十年代,两位前辈登高一呼,大学语文很快走向全国,应是它的兴盛期;九十年代,则时起时伏,日益趋向边缘,可谓徘徊期;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素质教育、人文教育、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日益重现,“大学语文”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似乎又进入了重振时期。但在新的时期,“大学语文”仍有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课程定位:各有侧重,比较混乱
  根据教育部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调查,目前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比较混乱。比如课程设置,在收到的100余份有效调查表中,大学语文作为公共基础必修课的有56所,定为公共基础选修课的有20所,列为素质教育公共选修课的有21所,设为专业基础课的有6所。其中作为必修课的加起来是62所,作为选修课的41所,各校可谓各自为政,没有相对规范的设置。又比如课程定位,侧重综合文化素质培养的有69所,侧重写作能力培养的有17所,侧重文学鉴赏能力培养的有43所,还有侧重中国古典文学阅读能力培养的有28所。
  教材使用:探索不断,炒作不断
  近年来“大学语文”教材面临了几次比较引人注目的挑战。首先,来自“大学人文”的挑战。2002年《大学人文读本》由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旨在为当下中国大学生的’精神成人’提供系统的优质思想资源”。《读本》不失为对大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良好读物,但有媒体却断言“大学人文将取代大学语文”,一时间搞得满城风雨。
  其次,来自“高等语文”的挑战。2003年江苏教育出版社推出了《高等语文》,参与编写的是国内10所著名高校的24位著名专家。教材从剖析“大学语文”的教学困扰入手,力图“打破惯有的文选讲解的模式”,而采用分专题讲授语文知识,并引导阅读、思考和写作。这不失为一种很有创意的探索,但是有媒体说《高等语文》“意欲一统’大学语文’江湖”,在“大学语文”教师队伍中再次引起了震动。
  第三,来自“大学文学”的挑战。2004年,上海教育出版社推出了《大学文学》。该书批评“大学语文”“概念含混不清,长期以来,已形同鸡肋。”编者主张用“大学文学”作为“改良大学语文的一种思路”。本来要求大学语文教学注重文学、审美教育是情理中的事,大学语文与大学文学并不是一定要非此即彼。可是有的媒体恰恰把两者对立起来。
  教材涉及多方面的实际利益,是个较为敏感的问题。我认为教材的使用一要提倡多元互补,不能定于一尊;二要统一有序,杜绝恶性炒作;三要确保质量,反对低水平重复。
  教师队伍:年轻居多,需要培训
  最早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一大批教师近年来陆续退休,许多新毕业的博士、硕士纷纷进入大学语文教学岗位,使教师队伍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从调查材料中获悉,目前大学语文教师队伍的情况如下:年龄:50岁以上占10%,41-50岁占30%,31-40岁占46%,30岁以下占14%。学位:博士占16%,硕士占43%,学士占41%。职称:教授占11%,副教授占40%,讲师占39%,助教占10%。
  从总体上讲,年龄结构、学位结构、职称结构都比较合理。但从中亦不难发现,4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占60%,讲师和助教几乎占了一半,可见教师的在职培训是一个应当引起关注的问题。
  课程建设:随意性大,质量一般化
  从我们实际接触到的情况来看,大学语文课程也许是随意性最大、质量差异最为明显的一门课程。学生需要不一致,学校各方面期望不一致,教师的做法不一致。正是这种种不一致,使大学语文教学常常因人而异,因校而异,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的差异每每很大。
  就总体而言,目前高校中的大学语文教学可以说是两头小中间大。真正好的、受学生欢迎、领导也满意的课程还是少数,比较一般化的无特色可言的课程却是多数。这里既有教师水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学校领导对课程建设重视的程度、教师精力的投入,以及教学软件和硬件的建设等问题。所以我们讨论大学语文教学的改革,不能坐而论道,而是重在建设。

齐森华会长畅谈大学语文发展形势
(2008.10) 

  2008年10月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开幕式上,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会长齐森华先生对自2006年在南京召开的第十一届学术年会后近两年的大语形势作了总结,他认为在相关部门的政策调整和媒体的高度关注下,全国各高校纷纷出台了有利于大语发展的政策制度,大语得到飞速发展,可以说,大语已经度过了生存危机,改变了边缘化的处境,大语的发展面临着新的大好时机。齐会长提议本次大会围绕三个中心议题展开讨论:1.强化课程建设,尤其是大语精品课程建设。新形势下,搞好课程建设是大语发展的核心任务。2.深化教材改革。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又1402种不同版本的大语教材,其中不乏高水平的好教材,但是,低水平重复现象突出,雷同教材居多,多元化不等于是雷同化,规范教材建设势在必行。3.优化师资队伍建设。各高校当务之急是要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大语教师队伍。

齐森华与徐中玉共同主编的部分大学语文教材

齐森华会长谈大学语文与职业汉语能力测试
2008.5

  一、ZHC考试反思当前大学语文教学的两大缺失
  1.关门教学,不太注重社会实际需求:社会究竟需要哪些语文素养,一个大学生应当具有何种语文能力,对于许多大学语文教师来说,是心中无数的,教学也就只能无的放矢。
  2.教师各行其是,不太注重教学的科学考核:许多大学语文教师只管耕耘,不问收获。只要课程能够开设,学生能来上课,就心满意足。考核就比较随意,也不很严格,不大规范,很少有学生不能过关的。
  3.ZHC考试恰恰是一种科学的、规范的汉语能力的国家级测试。这种考试既比较注重汉语的实际应用能力,又尽可能适应了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高校大学语文教学如能引进或借鉴ZHC测试,就能使我们的母语教育有了一个统一的国家标准,学校教学可以更符合社会需求,学生获得了国家证书,也更具有就业竞争能力。
  二、ZHC考试和大学语文教学应当互相贯通,力求优势互补
  1.贯通:ZHC考试与全日制高校大学语文教学互相贯通;ZHC考试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大学语文全国统考互相贯通。
  2.优势:高校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与各种教学资源,又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氛围、学术氛围和学习氛围,这是一般的社会培训不可能具备的;ZHC考试则在实施国家汉语能力测试方面,具有独到的研究,拥有丰富的经验,并有权颁发国家认可的证书,比之于各高校的考试更具有科学性、规范性和权威性。
  3.双赢:ZHC考试和大学语文教学互相贯通,实现优势互补,必将取得双赢局面:可以使高校大学语文教学的课程定位与培养目标更加明确;教学更符合社会实际需求:考核更加规范,也更具有权威性:学生获得了国家级证书,在就业市场上更具有竞争力;特别是教学与国家测试一旦挂钩,这对学生学习来说,绝对是一种强有力的指挥棒。对于ZHC考试来说,如能实现与高校及自学考试的贯通,必能大大拓宽市场,改变目前参考人数较少局面:又能做到教考分离,以保持国家考试应当具有的可信度与权威性。
  最后愿有关领导部门能为ZHC考试和大学语文教学的贯通创建平台,让它们携手合作,优势互补,共同促进我国的母语教育更加繁荣!


《齐森华教授八十五华诞纪念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09

齐森华与徐中玉先生音容犹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