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我们写了神。
知道了神是脏腑精气盛衰的外露征象,是人体生命的总称,如《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指出凡具有呼吸、饮食、排泄等生命活动的物体,神便蕴含其中,而人体的生命活动就是神的一种,且为高级的一种。

图片

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外在表现的总称,是人体一切生理活动的概括,凡是机体表现于外的“形征”,就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反应,包括生理性或病理性外露的征象,所谓“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狭义的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神是人体生理功能的重要部分之一,既支配着个体的心理活动,又影响着人体生理功能的平衡。

神指人体生命现象的总概括 

首先,神是指人的生命规律及其现象。《灵枢·本神》曰:“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明确指出了秉受于父母之精而形成的人体可直接称为“神”。《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灵枢·天年》曰:“何者为神……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说明“神”产生于天地合气,生成于营卫气血,随血气而行,终藏于心,使得脏腑功能状态协调平衡,气血充盛,人体生命活动方能正常。这是直接用健康人的生理状态来解释神的内涵。
其次,神是指人体某些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由于人体生命与内部的脏腑、经络、气血等密切相关,脏腑、经络功能的盛衰、气血的虚实又可直接影响着生命之神,因此中医常常把人体的某些脏气、经气与血气直接称之为神。《素问·八正神明论》曰:“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灵枢·营卫生会》言:“血者,神气也。”《灵枢·平人绝谷》云:“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灵枢·小针解》说:“神者,正气也。”《素问·调经论》曰:“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志有余则腹胀飧泄,不足则厥。”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五脏所藏之神、气、血、肉、志,共同组成了人的形体。人体生命依赖于身形和五脏而成为一个整体,五脏以经脉相联系,通过经脉运行气血使其通畅无阻,志意通达,形神互调。若五脏功能失调,则形神失和,机体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疾病,正所谓《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所提及的:“粗守形,上守神。”医技低劣的医生治病时注重于患者经脉肉皮骨等形衰之迹,仅局限于“治病”,医术高超的医生则能够通过全面审查形体而把握患者内在的具体状态,发现脏腑组织功能及气血阴阳的变化,认识疾病发生发展的本质,超越守形之粗,从而达到“守神”以“治人”的高超境界。
第三,神是指人体种种生命活动的外在征象。人体内在的神机运动可通过外部征象表现出来,如目之神色、形之神态、面部五色以及语言、思维变化等外部表象,即“有诸于内必形诸于外。”具体表现于人体的目光、色泽、神情、体态诸方面,而看一个人有不有神,其中最重要的是要特别注意观察他的眼睛有不有神,即我们常说的“眼神”。如《灵枢·大惑论》曰:“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营卫魂魄之所常营也,神气之所生也。”《素问·刺法论》曰:“神失位,使神采不圆。”视觉的好坏,不仅可以反映心脏功能是否良好,同时也反映五脏六腑的状况。因此,两眼睛炯炯有神体现了脏腑功能强盛,是健康的一大标志。
图片

神指人的心理活动 

神最典型的含义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包括感觉、知觉、意识、思维、情志、欲望、灵感等,即后世所说的“狭义之神”。人为万物之灵,其区别于其他生物的特征是具有思维活动,故将其单独提出进行详细论述。《素问·八正神明论》载:“请言神,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指出人对外界事物的体察、领悟、见地、把握、理解等意识思维过程就是“神”的作用。
《黄帝内经》认为,“神”的概念不能全面解释复杂的心理活动,于是将神 、魂 、魄、意、志,分别归属五脏 ,即“心藏神 、肺藏魄 、 肝藏魂 、脾藏意 、肾藏志” ,并称为 “五神脏” 。五脏所藏的精气,即是 “五神” 化生的物质基础。除此,《灵枢·本神》又将“心神”进行精细的剖析,而有了“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有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对事物认知全过程的精辟总结。即“心”负责思想意识,在心神的主宰下产生的意念叫作“意”;意积存多了所形成的认识叫作“志”;在认识的基础上酝酿思考叫作“思”;在思考的基础上深谋远虑谓之“虑”;经过深思熟虑恰当处理事物叫作“智”。这些感知、记忆、思考、想象和判断都属于逻辑思维范畴,中医学认为这也属于“神”的内容。那么“神”又是怎么生成的呢?

图片

神的生成

从绝大多数情况看,中医学中“神”是一个非物质性的抽象概念,但神又是物质的产物,它必须依赖于物质而存在,即神由先天之精所生,又赖后天水谷精气及其化生的气血物质来滋养。由此可见,精气血津液是化神 、养神的物质基础 ,神的产生 ,不仅与这些精微物质的充盛及相关脏腑机能的发挥有关,而且与脏腑精气对外界剌激的应答反应密切相关。
神是由先天父母之精——天癸相结合而产生,是对生命活动的总体反映,随神而来的魂、魄、意、志、思、虑、智,无不产生于父母之精,故人出生之后,不仅其身体外表与父母相类似,就连神情、气质也受先天父母影响。 
人出生之后,神又依赖于身体水谷精微的滋养和五脏六腑精气的充实,如《素问·平人绝谷》曰:“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素问·八正神明论》曰:“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灵枢·营卫生会》谓:“血者,神气也。”神藏在五脏六腑之中,依附于身体,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形与神俱,不可离分。心藏脉,脉舍神;肺藏气,气舍魄;肾藏精,精舍志。此外,脏腑精气对外界剌激的应答 ,还产生不同的情志活动,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 ,以生喜怒悲忧恐”。“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这些神志的活动各依附于不同的脏腑对外界环境剌激作出的应答反应,表现为人的精神 、意识和思维活动。脏腑之精气充实,神的活动才能正常,脏腑精气空虚,就会出现易怒、健忘、悲伤、恐惧,甚至精神失常等一系列症状。精气血津液充足,脏腑功能强健,则神旺;精气血津液亏耗,脏腑功能衰败,则神衰。由此可见,脏腑精气的盛衰,亦对情志表现起着决定作用,故说“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 等。
图片

神的功能

神,对人体生命活动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主要表现为调节精、气、血、津液的代谢,调节脏腑的生理功能,以及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故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 

神是人体一切生命活动和心理活动的主宰,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综合表现。如《灵枢·天年》曰:“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失神者死,得神者生。”《素问·五常政大论》亦曰:“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这些论述均强调了神的有无对人体生命起着决定性作用,神主宰人的生命。

调节脏腑的生理功能 

精、气、血、津液是生成神的物质基础。陆教授认为,以五脏精气为基础而产生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对脏腑的活动及气血津液的运行起着调控作用。正常情况下,神支配人体各脏腑的功能活动,并协调人体各部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使人体保持完整和谐。如《灵枢·邪客》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张介宾在《类经·藏象类》亦曰:“脏腑百骸,惟所是命,聪明智慧,莫不由之。”《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灵枢·本脏》曰:“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包括“志”“意”在内的神,不仅主宰五脏六腑的功能,也可以御邪内侵,保护人体,调节情志,防止疾病的发生。
图片

反映机体的生命状态 

藏象学说认为,凡是机体表现于外的“征象”,都是脏腑生命活动的外在反映。因此,神的生成虽有赖于五脏的生理功能,但又是反映五脏功能状态的重要征象。陆教授认为,神的表现可以从人体的形象、面色、眼神、语言、应答、舌象、脉象及肢体活动中得以反映,如“神气”“神色”“神态”“神情”等。《素问·移情变气论》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说明察神的存亡,对于判断正气的盛衰、疾病的轻重和预后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神是脏腑精气对外界环境变化的应答 

在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刺激下,人体内部脏腑就会做出相应反应,这种反应实际就是神的表现。如《灵枢·本神》曰:“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 ,因志而存变谓之思 ,因思而远慕谓之虑 ,因虑而处物谓之智”。脏腑精气对外界环境刺激而做出应答反应的结果表现为精神、意识和思维的活动,同时,还可产生不同的情志活动,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一方面,可以保持正常的心理活动状态,所谓“精神内守”,并以此主宰和协调机体内部的生理活动;另一方面,使机体与外部环境也取得协调统一,体现了神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