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经方晴天


守正学堂

2024年10月10日 09:45

图片
图片

一年一度的秋冬进补季又来了。

民间素有“秋冬进补,来年打虎”的说法。

去年的秋膘还没减下去,很多人又开始为今年的秋膘煞费苦心。

寻思着来点什么补汤、膏方进补一下。

图片

但问题是,我们真的想补就能补得进去吗?

很多人是属于“一补就上火”的类型。

一不小心就补出了一脸痘痘、便秘、胸闷、失眠

图片

这样的人往往感觉自己的身体是一个矛盾体。

上半身像有一团火,动不动就上火,脸上长痘痘、口腔溃疡是常有的事。

下半身就像冰窟,手脚冰凉、腰膝酸冷、还容易痛经….

想清清上火,稍微吃点寒凉的就拉肚子;

图片

想补补下寒,吃点温燥的就上火,化成口腔溃疡、痘痘、失眠等问题,真是太痛苦了。

这种情况,十有八九是上热下寒!

图片

上面热得冒火,下面寒如冰窖?中间定是“堵”了路!

上热下寒本质是中焦“堵”了

可别急着趁着秋天给自己进补,打通脾胃才是你应该做的事情,否则小心“越补越虚”

图片

为什么这么说呢?

中医认为,人体分为上、中、下三焦,整个身体周遭运作应该是交融在一起的,尤其是在中焦

中焦是什么?

中焦就是我们的脾胃,我们通常说的补中益气,补的就是脾胃的气。

图片

中焦是五脏六腑的中心,其他脏腑都要围绕着它转,所以中焦一旦出了问题,其他脏腑也都会跟着遭殃。

就像车轮中的中轴,轴带着轮子走,脾胃就是我们身体中间的轴,只有中轴转起来,中焦和身体才不会瘀堵。

所以,如果中焦功能弱了,脾胃被堵住了,道路不通,上面的火下不来,下面的水蒸腾不上不去,从而出现上热下寒的情况。

图片

脾胃对人体极其重要,它是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之源,负责运化水谷精微,滋养全身。

只有脾胃功能好,能够顺利地进行脾升胃降,才能有条不紊的工作。

我们现在的人呢,不但没有好好保养脾胃,反而天天在糟蹋脾胃。

经常不好好吃饭,吃太多油腻、寒凉。

图片

有时候一日不仅三餐,还要加上下午茶、宵夜,其实很多时候脾胃都超额运作了,脾胃的运化能力越来越弱

终于有一天,脾胃罢工了,于是停留在脾胃的垃圾运化不出去堵塞了中焦这个要道。

图片

这种情况下,想多吃点好的补补身体反而是得不偿失,会越补越虚,并且还会增加脾胃的负担。

只有脾胃功能正常,消化吸收能力才好,才能顺利运化水谷之精微,进补才能有效。

图片

很多朋友上火后,会想通过吃消炎药或者清热解毒的药来“灭火”,但实际上这些药,只能起到暂时的缓解作用,并不能根治

因为这些消炎药都属于寒凉药,会伤害脾胃

脾胃越来越虚弱,自然运化不动,上热下寒也就更严重。

图片

那要怎么改善上热下寒的症状,调理好脾胃呢?

1、多喝大米汤

大米汤由粳米熬制,粳米具有保胃气的作用,经水熬制出来的米汤更有补津液的效果。

每天喝3L温热的大米汤小口慢饮,少量多次,补充津液的同时还能养胃。

图片

2、艾灸

①中脘穴

中脘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循经》一书中这样评价中脘穴:“一切脾胃之疾,无所不疗。”

艾灸此穴可健脾益胃,恢复脾胃功能。改善腹痛腹泻、胃口不佳、胃胀、恶心、呕吐、泛酸等症状。

图片

②足三里穴

民间有谚语:“常灸足三里,胜吃老母鸡”。

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位于小腿前外侧,外膝眼下3寸,胫骨嵴外侧1寸处。

艾灸此穴可以调理脾胃、补中益气。

图片

艾灸比较消耗津液,艾灸前后一定要多喝大米汤补充津液。

3、半夏泻心汤

原方:半夏半斤 黄芩三两 干姜三两 人参三两 炙甘草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

(经方使用须经医生辨证)

图片

胃气以降为顺,半夏能降胃气,有利于脾胃功能的恢复。

黄芩、黄连有清局部虚热的作用,人参将在外的气血收回来,参与恢复脾胃功能。

干姜温煦了参与消化吸收的血、温通经脉;甘草补充津液。

脾胃有了良好的工作环境,有足够的气血参与消化吸收,中焦自然就通了。

图片

最后提醒大家,不要一上火就吃消炎药,也不要乱进补,根据自身身体情况来调理就是最好的补品!

今日互动



—The End—

#artContent img{max-width:656px;}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artContent p img{float:none !important;}#artContent table{width:100% !import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