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社会上有一批极为吃香的职业,那便是公社的 “八大员”。这些工作不仅稳定,待遇优厚,更是人人仰慕,成为许多人求之不得的理想岗位。
“八大员” 之一的电影放映员,承载着那个时代独特的记忆。
约七十年代末,公社电影队成立,那时的电影放映常常需要跑片。上本演完后,人们焦急地等待着下一本的到来,那种煎熬的期待至今仍让人记忆犹新。
在那个年代,看电影是一件无比幸福的事情。尤其是对于生活在农村的人们来说,只要听说哪个村子放电影,无论多远都会在晚上赶去观看,有时甚至要走上十几里路。像《南征北战》《奇袭白虎团》之类的影片,让人百看不厌。
当时的学生没有学习压力,也没有繁重的作业,新片更是一片难求。几个村子轮流放映,甲村看完,乙村的人就赶紧拿走片子,丙村的人在乙村等着。有时放完一个片子,下一个还没来,大家就原地等待。
那时交通不发达,村与村之间距离较远,等待的过程虽然漫长,但人们的热情丝毫不减。夏天还好,冬天就比较艰难了,有人会在外面烧起大火,冷得不行了就去暖和一会儿,可再回来就很难找到原来的位置了。与现在舒适的电影院相比,那时看电影虽然艰苦,却充满了别样的乐趣。
供销社的售货员在当时也是令人羡慕的职业。
那时处于计划经济时代,社会上所有物资的供给都需要凭票或者证购买。米、面、油、肉、盐、布等常见或常用物品都在供销社或者百货公司购买,所有物品供应都靠供销社统一分配。因此,供销社售货员成为人人向往的 “金饭碗”。谁家要是有亲戚在供销社,全家人的生活都能衣食无忧。在那个年代,能当上供销社的售货员是很多人的梦想。
公社拖拉机手是一代人的珍贵记忆。
在那个年代,能在公社当上拖拉机手非常不容易。需要统一报名参加考试,经过一个月的训练、学习和考试,考取手扶拖拉机驾驶员资格证后才能驾驶公社的拖拉机。而且学习期间不仅要学开车,更要学会修车。生产队时期,普通农民干一天只能挣得 5 至 6 工分,每天收入 3 角至 4 角,而公社拖拉机手服务生产队,每天能挣到 8 个工分,合计六角四分,这样的待遇在当时相当不错。
话务员在保障通讯畅通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七八十年代,公社有了电话,话务员的主要任务是接转电话。每个生产队都有带摇把子的电话,打电话要通过公社的话务室转,打长途更是要从公社转到区里,再转到县,逐级转到目的地,这些都靠话务员完成。
卫生员,也就是赤脚医生,在当时医疗条件还不先进的年代是一个稀缺职业。公社组建卫生院,卫生员为人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炊事员在那个物质生活比较贫乏的年代也是个好职业。
要想当公社厨师,得从洗菜、打杂等最基础的工作做起,经过三五年时间才能成为 “成手” 厨师。公社厨师要给几十号上百号人做饭,因此很受领导重视,而且在这个岗位至少能吃饱饭。
广播员中,公社的广播员多数是女性。
在当时农村文化生活单一,没有电视的情况下,农村广播是丰富人们生活的唯一途径。广播员每天定时定点打开广播,在县广播站开始广播前,将公社广播站通往各大队的广播通讯线路的闸刀拉到 “广播” 位置,任务就算基本完成。
技术员分为农业技术员和林业技术员,主要负责给生产队提供科学种田的技术指导。这些技术员都是经过县级部门培训出来的,在农村地位颇高,他们的知识和技术让人尊敬和敬仰。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曾经辉煌的职业逐渐被新的职业所取代,但它们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给人们留下的深刻记忆,永远不会被磨灭。它们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如今丰富多彩的职业选择和不断进步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