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要从六年前说起。
在原来更早期的互联网时代,对数码产品很感兴趣。很早的时候(大概2011年),就关注到王自如(那时候还没塌房)、科技美学和爱否等测评自媒体。对做测评这件事比较感兴趣。
因为我本身就是从事听音和调音工作的,并且有足够的各类测试仪器和听音环境。而且当时我看到网络上几乎没有什么真正有价值的相关信息,很多内容都是毫无意义的营销话术滥竽充数。所以当时就随便做了几个对比测评。
没想到制作极为粗糙的测评内容竟然一炮而红。我不是声学专业,能够拿到很多大厂的offer纯粹靠兴趣和自学。但是我逐渐发现不论是调音还是声学,都并不适合作为一个值得奋斗的职业。我曾经一度想要转行从事其他行业。
但巨大的流量和热度使我有了不断更新测评内容和继续从事声学行业的动力。
然而,随之而来的,出现了很多反对的声音。抛开一些发烧友和经销商的无理取闹。一些真正的行业内的从业者也找各种理由“反驳”我,各种无端的攻击和歪曲,甚至是造谣抹黑;而不是心平气和的摆事实讲道理,从专业的角度去论述和讨论这些技术问题。
这一切的原因仅仅是因为我测评过他们的产品,甚至只是我抢过了他们的风头。
音频行业的从业者,不论是技术研发还是销售营销,都不愿意承认他们的产品有一丁点问题。每个人,每个产品,都可以肆意的宣传自己是完美的,是独一无二的。即便我已经在行业内最权威的测试仪器公司工作,尽管很多国际标准都由我们参与制定,但是在他们的口径下,我的测试结果就是无效的。我讲的专业知识就是不对的。
甚至出现过某为的工程师发朋友圈骂我完全不懂音频,但又在展会上对我的网络培训内容深表佩服的滑稽事情。因为他并不知道前几天给他培训的我,就是鬼斧神工119。
这些都不只是专业素养的问题,而是人心和人性的问题。
他们当中不乏很多名校科班出身的所谓高学历人才。仅仅是为了点微薄的工资,蝇头小利,犹如恶狗扑食一般,让我感到厌恶。
因为我不是声学专业。虽然我此前一直在哈曼、JBL Pro、Audio Precision、GRAS等业内头部公司工作。但我也一直在认真思考到底是否要把声学、调音和测试作为职业。
期间不乏像华为、苹果、Google、小米等等所谓大厂。也不乏B&W、帝瓦雷等等业内知名企业。还有特斯拉、英伟达等等汽车音频相关企业联系我。
华为前前后后给我打过100多个电话,最夸张的时候西安、上海、2012,一天三个电话。苹果没有这么夸张,但也有几个部门联系过我,甚至hiring manager给我许诺我可以继续搞我自己的事情,只要不以苹果工程师的名义。B&W可以给我办英国签证让我去英国总部等等。但这些都不是我想要的。
直到三年前,我参加中国丹麦技术交流会议时,与丹麦特使谈笑风生,对于我个人来说,我觉得我已经实现了我自己的人生目标。
与此同时,我在某种程度上算是比较幸运的。因为我赶上了互联网自媒体变现的黄金时代。在短时间内积累了远超行业平均水平的收入。所以我在2022年就辞去之前的工作,开始四处旅行环游。
期间认识了不少其他领域的新朋友。让我感到这个世界上不只是音箱和耳机能让人着迷。我的能力也不止局限于音频领域。更让我感到声学行业,尤其是音箱耳机领域,并不是一个值得奋斗的职业。大部分受众没有足够的判断能力,行业内缺乏或者说从业者不认同专业的有意义的评价标准,导致了种种乱象和浑水摸鱼。即便是和其他“玩票”和“玄学”领域相比,音频行业也总是最糟糕的那一个。
期间我也完成了对Floyd Toole博士的心理声学巨著《声音的重现》第三版的翻译和出版工作。我没有想到曾经学生时代读过第一版的我,能够亲自完成它的翻译工作。这会被我视为一生的荣耀。
人是具有社会属性的。是无法长期脱离所谓的“圈子”的。尤其是已经积累多年的业务和人脉,是无法彻底斩断的。所以最终我还是回归音频工作。
但对于我来说,声学已经是一个回忆。
一切的心态和状态与我之前是完全不同的。更像是涅槃重生后的无为自在。
但对于其他很多还在路上的,亦或是刚想要踏上这片征途的后来者。我的建议依旧是不要把音箱耳机当作毕生奋斗的职业和事业。这个世界很大,应该多出去看一看。
2024年10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