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秦始皇本纪》,感觉需要整理一下《史记》里的秦始皇人生经历,如此才算比较完整地了解了中国历史上这个开天辟地的第一位皇帝吧。

      秦始皇十三岁继承秦国的王位,三十九岁统一中国建立大秦帝国,号称始皇,五十岁不满就去世。而他梦想留给子孙千秋万代的秦帝国,在他死后三年就烟消云灭。他死后的遗憾前文已经陈述,这一篇,我想分四个阶段来梳理他跌宕起伏的人生。

图片

      第一段:出生到十三岁

    这是秦始皇的儿童少年期。《史记》里的《秦始皇本纪》对秦始皇十三岁以前的经历是略写的。只是在第一段里很简单地交代了他是庄襄王在赵国做“质子”时候遇“见吕不韦姬”,而生下的。

      不过,就第一段阅读,我发现一处有意思的地方。司马迁在特别简洁的交代文字里偏偏插了一句“及生,名为政,姓赵氏。”,就是说秦始皇同学,名字叫做,赵政。

      啊,秦始皇姓赵吗?

     是的呢,秦始皇肯定不姓秦,秦是地理的符号。可是,他不就是那个嬴政吗?该姓嬴啊!远古姓氏开始的时候,能姓这个姓,都是高贵血统啊。

      于是,翻到前文再找秦始皇的祖先历史,《秦始皇本纪第六》里并没有。再去翻读前一篇司马迁的《秦本纪第五》,这一读,对秦始皇家族就有了不少新发现。

      “大费拜受,佐舜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舜赐姓嬴氏。”

     “”造父以善御幸于周缪王,……缪王赵城封造父造父族由此为赵氏……大骆生非子,以造父之宠,皆蒙赵城,姓赵氏。”

      “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善养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马于汧渭之间,马大蕃息(繁殖)。……于是孝王曰:”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后世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

         原来,秦始皇家族最早的祖先,是有特殊才能的智慧人。这个家族特别的遗传基因就是驯服鸟兽的才能。这个才能,让这个家族在禹舜的时候就备受重视,赐了姓氏“嬴”

       此刻,忽然想起秦始皇的外貌特征,《秦始皇本纪》中尉缭说:“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凶猛的鸟)鸟膺(胸),挚,豺声。”蜂鼻子,我想象不出,但是细长的眼睛,凶猛大鸟一样的胸脯,这个比方已经很直接地,从外形上强调,秦始皇基因里的祖先“鸟人”特征了吧,哈哈!

       不过,令我更为惊讶的是,史典上擅长御马的造父,竟然也是秦始皇的祖先,而且就是这个造父,因为效力周缪王得宠,封在赵城,得赵姓。秦始皇祖先真的姓赵。而造父的晚辈非子,又因为让当时“马大蕃息(繁殖)”,而被周孝王“分土为附庸”。何为“附庸”?古代是指附属于大国的小国啊。

      这就是说,凭借他们对鸟兽的驯服能力,这个家族一代又一代地效力君王,同时也就一点一点地生长着这个家族的羽翼,从拥有姓氏开始,慢慢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城,后来又拥有了自己的分封国土,从此历史上就有了秦国的这个身份,这是秦始皇最后得以圆梦帝国的外在基础

      而调训鸟兽的祖先,基因里带给他强大权力欲,征服欲,或许就是秦始皇圆梦帝国的内在动力吧。

       这是多么强悍的基因,想想,俺的基因里都藏着点啥呢?唉,这辈子健康就足矣!

       第二段:十三岁到二十岁

        这是秦始皇继承王位到成人礼之前的稚嫩的青少年时期。

       秦始皇13岁,父亲庄襄王去世,他代立为秦王。此时,他只是诸侯秦国的国君,只能称秦王而不是秦始皇。这段时间,他未成年,“委国事大臣。    

       宫外国事委托大臣吕不韦;宫内家事,“事无大小皆决于(嫪lao)毐ai”。

       这一段内容司马迁叙述的也相对简略,基本上就是按大事年表的形式记录大事。这些大事大多是嬴政继位初期尚未执政时候秦国的天象恶兆:天上,彗星又冬雷;地上,饥荒有疫情

        古人的意识里,彗星出现,意味着将亡兵丧死君主,冬雷一响,意味着天灾人祸生祸患。总之,秦国正是,一派天将降大任于赵政的风雨满楼,呼之欲出的态势。        

       少年的嬴政,虽然名为秦国国君,却基本没有行使过自己的权力。一任吕不韦,嫪毐两个兴风作浪。但是,把一切看在眼里的嬴政,等到自己的成年礼一完成,手段就厉害了。

      第三段:二十一岁到三十七岁

       这是成人礼之后,秦始皇建立霸业最辉煌的青壮年时期。

       这段时间跨越较长,秦王嬴政的作为,可分为两阶段。

       首先是,铲除内患,立威收权

       按理,古代对男子成年礼是看得很重的,尤其是君王的成年礼。司马迁在嬴政9年也就是他20周岁这一段记述里,也有一句记录我感觉有意思,“己酉王冠带剑”。这应该是嬴政20岁的成年礼仪式后的表述。奇怪的是,司马迁并没有很隆重地记述秦始皇的成年礼,只是轻描淡写地提了一嘴。假如不想过多记述也可以,就写“王冠(秦王20岁行成人带帽礼)”,已经明了,司马迁为何要强调两个字——“带剑”呢?

      虽然可能就是风俗而已:春秋战国时候,成年贵族男子佩剑成风,所以佩剑与加冠类似,逐渐成为贵族成人礼的仪式之一。

      但是,细细品品,我感觉,司马迁还是有渲染之目的,一把剑,嬴政满脸肃杀之气,一心锄奸怒火就扑面而来。你看啊,杀气腾腾的嬴政,登上历史舞台了!

      所以后文不赘言他怎么准备怎么安排,就立即转入叙述秦始皇旋风铁腕,消灭祸国殃民的两大炙手可热的宠臣吕不韦,嫪毐。

       “尽得毐等。卫尉竭、内史肆、佐弋竭、中大夫令齐等二十人皆枭首车裂以徇(示众)灭其宗。及其舍人,轻者为鬼薪。及夺爵迁蜀四千馀家,家房陵”

        “十年(嬴政22岁),相国吕不韦坐嫪毐免(因为嫪毐牵连免职)。”

        “十二年(嬴政24岁),文信侯不韦死,窃葬(偷偷安葬)”

        然后是,兴兵六国,成就霸业。

        杀猴给鸡看,一直不声不响的嬴政,一出手就给群臣一个下马威,树立了自己的国君威严。铲除了身边习惯把他当作傀儡,颐指气使的两个权贵。接下来,秦始皇的目标就直奔,谋取霸业,安定天下。这才是他要做的大事!

        到了秦王26年,也就是嬴政三十七岁的时候,经过十五年的东攻西伐,南征北战,秦王嬴政终于征服了六国——赵韩魏燕楚齐,把他们的土地和权力归属自己。按嬴政自己的说法,“六王咸伏其辜(罪),天下大定”。

        但是,灭六国,只是他承袭父辈的霸权野心之举动而已,显示的只是他的军事才能。他的政治理想,四海“大定”,才更显他的智慧和才能。

  第四段:三十八岁到四十九岁

      这一段是真正可以称作“秦始皇”的年代。也是我理解的,秦始皇之“始”的重要体现部分。秦始皇最了不起的地方就在于,对各种国家事务的管理措施进行改革创新,奠定以后两千年中国封建国家管理模式的基础构造。在这段帝国王朝时期,国家统一,万象更新

     中学时代学历史,我只记得秦始皇了不起的几个统一开创的中华“之始”:统一国土,几千年统一的中华民族的国土,核心部分就是秦始皇统一起来的;统一文字,从秦朝小篆是中华汉字的重要起点,延用至今历久不衰。统一法令,便于国家管理。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大大便利国内商品交流社会流通。还有就是,修筑了中华文明史上最骄傲的建筑,长城

       然而,如此丰饶的贡献,在《秦始皇本纪》里,这些内容司马迁就用了一句话概括“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未加细说。

       再读司马迁《史记》里秦始皇死前十年的历史叙述,我觉得有必要再提几点秦始皇的治国首创。       

1自号皇帝  称民黔首

      皇帝称谓,从始皇开始。

       王(秦王嬴政)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

      他认为六国覆灭是他们应受的惩罚,他替天行道安定天下,必须改换名号,否则无法显示成功名传后世。而且,自己的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所以,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共同构成“皇帝”的称号。他是梦想自己的帝国可以千秋万代传袭下去的,他自己就是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帝国君主,所以自称“始皇帝”。可惜这个称号只用了十二年,他就驾崩了。

     及时补充一个八卦。秦始皇一生没有立后,二世命太短也没有来得及立后,所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是秦始皇,第一个皇后却不是他的老婆。据推想,第一个接受皇后称号的,应该是汉高祖的老婆。汉承秦制,刘邦取代秦朝建立大汉王朝后也采取了“皇帝”这一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刘邦的原配夫人吕雉被册封为皇后,所以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皇后应该就是吕雉。        

       更名民曰“黔首”……

      读汉唐的古文,常读到“黔首”一词,此词汇出处,原来也在秦始皇。他把自己的百姓,称作“黔首”。

     

2  十月一日  新年之始  

       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十月一日)。衣服旄旌节旗皆上。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更名河曰德水,以为水德之始。……

           秦始皇还按照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克终始循环的原理推算周朝属火德,秦德需用水德相抵,借水德之始,要更改秦帝国的岁首,把十月初一作为新一年的第一天

         虽然秦始皇的“十一”是农历,我们的“十一”是阳历,但我还是有点疑惑。不知道新中国选择十月一日作为国庆,跟这个是巧合,还是仿效。即将到来的十一国庆长假的愉悦里,是不是可以分一杯感恩,给秦始皇。

3 废除分封  郡县之制    

       他听从李斯的意见,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皇子功臣用国家赋税来豢养,从而削弱原地方的自身力量,保证中央集权统一控制。分天下三十六郡,每郡设置管理“守”“尉”“监”多层次多部门管理官员。秦始皇开创了相对便利的国家行政管理制度,几乎成为以后中国统一后管理的标准模式,历时数千年之久。

4  巡游天下 登山刻石

      秦始皇还应该是周游我大中华的第一位国君。他在统一六国之后,构筑了从咸阳辐射全国、四通八达的驰道(相当于国道,高速公路),从统一天下的第二年起,12年为帝,前后5巡大秦天下,最后一次巡游,死在途中所巡之地,多半登山立石,封禅刻石,矗立威风。我疑心,中国很多地方至今还有登山晒霉祈福祭祀的习俗,是不是也和秦始皇对热衷登山刻石有关。

      有资料说秦始皇巡游了7次,也有说6次5次,我反复看几遍《秦始皇本纪》,还是只发现了5次。于是,耐心地把秦始皇这五次巡游的大概过程梳理在此,以便将来夕阳红的旅游漫话。并且从网上找到五张秦始皇五次巡游的地图,附帖于后,方便阅读。

(1)第一次是西巡。秦王27年。

    即统一后的第二年,他就开始了他的巡游天下的计划,可见他,看世界的愿望有多迫切。

     “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

    陇西位于甘肃省陇西县,北地郡是秦初三十六郡之一,在现在的甘肃省庆阳市西南部分。此次西巡是为了重走“长征路”,体会一下秦国祖先东进的过程,以便巩固秦帝国的后方。

图片

(2)第二次东巡28年,统一后的第二年。

     “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与鲁诸儒生议,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事,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下,风雨暴至,休于树下,因封其树为五大夫。禅梁父,刻所立石……

      于是乃并渤海以东,过黄腄穷成山,登之罘,立石颂秦德而去。……

       南登琅琊,大乐之……作琅琊台,立石刻,颂秦德,明得意……

      这次向东巡游,抵今山东邹城东南登邹峄山,并登泰山、梁父山、芝罘山,立石刻碑,行封禅之举。而后向南,至琅琊郡,造琅琊台。这是始皇第一次东巡。这趟出游的尾声,秦始皇经过山东时候,齐人徐福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于是秦始皇遣徐福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有传说中徐福派出去的童男童女就日本祖先。我相信,假如秦始皇还能多活十年,他可能就要渡洋过海,登上富士山,刻石祭祀,留下日本属于大秦帝国的痕迹的。

图片

(3)第三次依旧东巡。29年,统一以后第三年。

       统一之后,连续两年东游,显然秦始皇对东方稳定还不放心。但是,我还是相信,秦始皇内心是特别热爱华东地区山水平原,江流海洋的。

      始皇东游,至阳武搏狼沙中,为盗所惊。求弗得,乃令天下大索十日。登之罘,刻石。……旋,遂之琅邪,道上党入。

      所谓遇“盗”,就是原韩国贵族张良买凶刺杀未遂事件。这次巡游,抵今山东烟台一带,登芝罘山,再至琅琊郡后西返,经上党回到咸阳。由于遇到刺客,巡游时日不长,但是,匆忙之中,秦始皇仍然不忘登山刻石。只是,司马迁的记述颇为潦草。

图片

(4)第四次是北巡。32年。

     始皇之碣石,使燕人卢生求羡门,高誓,刻碣石门。坏城郭,决通堤防.……因使韩终,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药,始皇巡北边,从上郡入。    

遭遇行刺两年后,再次出游。而且,就在第四次出行前一年,秦始皇在咸阳“微行”,于兰池再次遇刺。“微行”,当是微服私访的那种出行吧,“兰池”就在咸阳附近,据说是秦始皇引水所造的池,在池之北侧还造宫殿一座,名曰”兰池宫”。虽然有惊无险,但是在自己的都城,皇家的宫殿附近还能遭遇刺客,秦始皇也应该心有余悸,小心翼翼一点吧。然而,他竟然依旧巡游北方

读此,我又疑惑和感慨了。秦始皇一方面寻仙丹求长生似乎怕死,但是,他巡游路上其实一直不安全,出巡时“逢大风”、遇“水波恶”、甚至“风雨暴至,休于树下”等道途危险,还要不时遭遇六国遗老的刺杀。但是,他却毫不畏惧,置生死与度外。这是一个怎样的男人!

      置危险不顾也就罢了,他还高调出行,不忘登山刻石。“碣石”是一座山。登临碣石山,在山门上刻辞之后,才返程取道上郡,回咸阳。

       这一回北巡的直接后果就是,秦始皇开始了对付胡人的计划。派蒙恬三十万人北击胡人,又把一些有罪之人,上门女婿,小商小贩之类他看不上眼的人发送边关戍边。修筑秦长城,就是这次巡游后的决定。

图片

(5)第五次南巡。37年

  第五次巡游前,大秦帝国表面上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北方边防,有蒙恬大将军把守,且利用山势地形修筑长城。南方,桂林象郡南海等南越地,也发配了大量戴罪立功心切的人戍边,也算固若金汤。为了安定民心,杜绝非议,采取李斯的意见,对思想学术领域又进行了一场“焚书坑儒”的运动。

国家大事,一切都安排好了,秦始皇又出发了。

       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左丞相斯从,右丞相去疾守。少子胡亥爱慕请从,上许之。十一月,行至云梦,望祀虞舜於九疑山。浮江下,观籍柯,渡海渚。过丹阳,至钱唐。临浙江,水波恶,乃西百二十里从狭中渡。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颂秦德。……还过吴,从江乘渡。并海上,北至琅邪。……始皇梦与海神战,如人状。问占梦,博士曰:“水神不可见,以大鱼蛟龙为候。今上祷祠备谨,而有此恶神,当除去,而善神可致。”乃令入海者赍捕巨鱼具,而自以连弩候大鱼出射之。自琅邪北至荣成山,弗见。至之罘,见巨鱼,射杀一鱼。遂并海西。……至平原津而病。……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台。

这一趟显然路途遥远历时过久。他们是十月出发的,按照秦始皇改十月一日为新年第一天的说法,他是新年伊始就出发了。到七月去世,历时十个月。他们行游的路线漫长道途复杂,“越过高山越过平原,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先后经过了现在的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浙江、山东、河北。终于在走到今山东平原县西南五十里的古黄河的重要渡口平原津时,秦始皇生病了。到了七月,最终没来得及赶回都城咸阳,还是死在沙丘平台,即当今河北省邢台市广宗县大

图片

        人过中年才会真心感悟,世界太大,人生太短。看世界都来不及,改变世界就更是艰难。是不是,如秦始皇这般伟人,丰富自己人生的方式,可以是,让这个世界听我的。如我这般的普通人,丰富自己短暂人生的方式,或许,最便捷的就是,读历史,读伟人,读可以读到的,别人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