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以唯美的文风和意境著称。但你知道这本书里出现了大量的植物吗?来,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qióng jū)。—《卫风·木瓜》
你将木瓜赠给我,我拿美玉作为回报。
小科普:这里的木瓜是原产于中国的木瓜,跟海棠、苹果是“亲戚”,可不是从国外传来的、我们现在常吃的番木瓜。
书果星球:怎么想都觉得“我”有些亏……但古人回赠礼物都是具有象征意义的,美玉自古就是高洁的代表,从这儿可以看出作者对这份情意的珍视。
芣苢(fú yǐ)
采采芣苢,薄言掇(duō)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周南·芣苢》
采呀采呀采芣苢,一片一片摘下来。采呀采呀采芣苢,一把一把捋下来。
小科普:芣苢,即车前草。其适应能力特别强,河边、马路旁、田野里,随处可见。它不仅可被食用,还有利尿、清热、明目等功效。
书果星球:这首诗是人们采集车前草时唱的歌谣,节奏简单明快,动词传神。在古代,穷人以车前草为食物是普遍的现象,在春天采集它的嫩叶,煮成汤,味道极其鲜美。
莼(chún)菜
思乐泮(pàn)水,薄采其茆(máo)。—《鲁颂·泮水》
泮水是个无忧之地,伸手就能采到美味的莼菜。
小科普:茆,即莼菜,生于池塘、湖沼之中,嫩茎叶中含有丰富的胶质蛋白和维生素。
书果星球: 莼菜羹、莼菜鲫鱼羹、凉拌莼菜、莼菜牛肉粥、莼菜虾羹汤……哎哟,我都要流口水啦!
荏菽(rěn shū)
蓺(yì)之荏菽,荏菽旆(pèi)旆。—《大雅·生民》
种大豆,豆苗长得非常茂盛。
小科普:荏菽是大豆的古称,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已有 5000 多年的栽培历史。
书果星球: 它是最早、最完整歌颂农神后稷的诗篇。后稷是个不同寻常的人,从小就擅长种植各种农作物。
荇(xìnɡ)菜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周南·关雎》
姑娘在采摘长短不齐的荇菜,她左采采、右摘摘。
小科普:荇菜是一种水生植物,叶片小巧别致,和睡莲的叶子极为相似,鲜黄色的花朵挺出水面,是庭院点缀水景的佳品。
书果星球:荇菜是《诗经》里最先出现的植物。它对生长环境的水质要求极高,因此被称为“高洁之物”,多被用来比喻女子。
卷耳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jiē)我怀人,寘(zhì)彼周行。——《周南·卷耳》
采呀采呀采卷耳,半天都没采满一小筐。因为我想念我的丈夫,都不知道菜筐被丢在了大路旁。
小科普:卷耳,也叫苍耳子,是非常常见的一种植物。其果实是椭圆形的小刺球,属常用中草药,具有散风、除湿、通窍等功效。
书果星球:《卷耳》共分四章,第一章是以思念征夫的女子的口吻来写的,后三章则是以思家念归的丈夫的口吻写的。但全文没有出现过类似于“女子说”“丈夫说”的字眼,所以大家对此有着不同的理解—有人说后三章是女子的想象,有人说是同一时空的两个不同的角度。总之,这种写作方法对后世影响颇深。
麦
我行其野,芃芃(péng)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鄘风·载驰》
我在田野上缓缓行,垄上麦子密密长。我欲赴大国去陈诉,谁能依靠谁来援助?
小科普:小麦是世界上很早被栽培的农作物之一。全世界有 35% ~ 40% 的人口以小麦为主要粮食。我们吃的面粉就是小麦制成的。
书果星球:相传这首爱国诗乃是著名的女诗人—许穆夫人所作。她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爱国女诗人,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早的爱国女诗人哟!佩服!
葭(jiā)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秦风·蒹葭》
葭,初生的芦苇。河边芦苇青苍色,秋深露水结成霜。
小科普:芦苇不仅可以作为造纸的原材料,其根部还可入药。此外,它还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大面积的芦苇可以调节气候,改善水源。
书果星球:这是一首思慕诗,可是作者思念的是谁呢?有人说是思念贤才,有人说是招求隐士,还有人说是想念朋友或追求情人。反正我是晕乎乎的了!
对于《诗经》,你了解多少?
1、《诗经》里出现植物的诗文一共有多少篇?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是古代各地方的民间乐歌,共 160 篇,其中有 86 篇出现了植物。“雅”是西周王畿(jī)的乐歌,又分大雅和小雅,小雅 74 篇,其中有 44 篇出现了植物;大雅 31 篇,其中有 14 篇出现了植物。“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共 40 篇,其中有 9 篇出现了植物。
所以,在这 305 篇诗文中,有 153 篇出现了植物的名称或描写。
哇!这部经典对于植物真的是很有执念呢!
2、《诗经》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植物是什么?
《诗经》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植物是桑,共有 20 篇诗文提到了它;其次为黍,出现在 17 篇诗文中;第三是枣,共有 12 篇诗文有它的身影。
除此之外,小麦、大豆、稻、粟、芦苇等,也都是《诗经》中出现次数较多的植物。
你发现了吗?这些出现次数较多的植物,都是和当时人们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植物。
因此,了解它们,一方面可以更好地理解《诗经》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也可以一窥那个时代人们与植物的密切关系,以及不同地区的风俗民情、生活环境等。
*图片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