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苏舜钦的<<望太湖>>的时候,才深刻地意识到,古诗里的地名,对于解读诗歌的意义。解读古诗,是真的不容易。

图片

太湖

杳杳波涛阅古今,四边无际莫知深。

润通晓月为清露,气入霜天作暝阴。

笠泽鲈人脍玉洞庭柑客分金。

风烟触目相招引,聊为停桡一楚吟。

      初读诗歌,会注意到两个耳熟能详的地名“太湖”“洞庭”。倘若按照我们当代地理概念来解读,很多人会理解此诗为:望着苏州的太湖想念湖南洞庭湖的美食了,那是诗人想家了吗?

     然而,还有一个地名“笠泽”提醒了我们,这个地名应该是和“洞庭”对举的,属于同一个地区,而此地名显然不是大家熟悉的地名,应该是古地理概念,查阅之后,发现是今吴淞江,这个发现即刻就提醒我们,对“洞庭”的理解也不可以以今人之心度古诗人之意。其实苏州人把太湖区域范围的东山西山,至今还是称作“洞庭山”的。

     如此,这首诗歌就和思念无关,就是极力表现“太湖美”。和那曲曾经流行在我的少年时期的歌曲<<太湖美>>异曲同工啊。

     然而,既然”洞庭”古今名称不同,那么,可以肯定诗歌的”太湖“与当代太湖就是同一个概念吗?在”洞庭湖“的词条里有解释说:历史上有云梦、云梦泽、九江、五渚、五湖、三湖、重湖、太湖之称……如此推究下去,咬文嚼字,苏诗人当时望的是洞庭湖吗?

      当然还可以借助更多的背景信息去解读,但是这方面的信息芜杂更多。

      在百度上了解了一点苏舜钦的公认信息。北宋诗人、书法家,字子美,祖籍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曾祖时迁至开封。北宋景佑元年举进士,曾任县令、大理评事、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等职位。因支持范仲淹的庆历革新,为守旧派所恨,御史中丞王拱辰让其属官劾奏苏舜钦,劾其在进奏院祭神时,用卖废纸之钱宴请宾客。罢职闲居苏州。后来复起为湖州长史,但不久就病故了。与宋诗“开山祖师”梅尧臣合称“苏梅”。

     于是基本可以肯定,这首诗歌就是苏诗人的一首”太湖美“了

      苏舜钦的”太湖美”远不止这一首。《水调歌头·沧浪亭》也是一首,只是这一一首,更着重诗人内心的感受。

潇洒太湖岸,淡伫洞庭山

鱼龙隐处,烟雾深锁渺弥间。

方念陶朱张翰,忽有扁舟急桨,撇浪载鲈还。

落日暴风雨,归路绕汀湾。

丈夫志,当景盛,耻疏闲。

壮年何事憔悴,华发改朱颜。

拟借寒潭垂钓,又恐鸥鸟相猜,不肯傍青纶。

刺棹穿芦荻,无语看波澜。    

      太湖洞庭东西二山,位于苏州市西南。东山为伸入太湖之半岛。西山在太湖中。现在分别为东山镇和西山镇。这里盛产太湖三白——白鱼、银鱼和白虾,还有茶叶碧螺春,以及水果橘子杨梅枇杷……自古这里人杰地灵,绵延千年的古村落不少,这就难怪苏舜钦如此钟爱太湖洞庭山了。

图片

      唐代著名诗人、茶僧皎然,俗姓谢,是中国山水诗创始人谢灵运的十世孙。他是湖州(浙江吴兴)人,他的《洞庭山维谅上人院阶前孤生橘树歌》,应该是在赞美太湖洞庭山的美果:洞庭仙山但生橘不生凡木与梨栗。真子无私自不栽,感得一株阶下出。细叶繁枝委露新,四时常绿不关春。若言此物无道性,何意孤生来就人。二月三月山初暖,最爱低檐数枝短。白花不用乌衔来,自有风吹手中满。九月十月争破颜,金实离离色殷殷,一夜天晴香满山。天生珍木异于俗,俗士来逢不敢触。清阴独步禅起时,徙倚前看看不足。

     古诗中赞美太湖洞庭橘子的诗歌很多,其实古人的”橘子“大多是指现在的枇杷。但是现在的桔子,古人多称”柑“。因为诗歌里那句”松江震泽“,南宋诗人曾几的洞庭柑,可以肯定是太湖洞庭的橘子。

《曾宏甫分饷洞庭柑》

黄柑送似得尝新,坐我松江震泽滨
想见霜林三百颗,梦成罗帕一双珍。
流泉喷雾真宜酒,带叶连枝绝可人。
莫向君家樊素口,瓠犀微齼远山颦。

      北宋诗人范仲淹,祖籍苏州,虽然生不在苏州,长不在苏州,但是对苏州的热爱之情丝毫不减。他的《苏州十咏其三·洞庭山》,也在赞美“太湖美”:吴山无此秀,乘暇一游之。万顷湖光里,千家橘熟时平看月上早,远觉鸟归迟。近古谁真赏,白云应得知。    

       范仲淹热爱太湖洞庭的美食,更热爱太湖洞庭的山水。明代高启《姑苏杂咏 洞庭山》,题目就告诉读者这不是湖南的洞庭湖,就是我们苏州的太湖洞庭山。但是,高启写出了太湖洞庭的仙气

       ……中有林屋仙所都,银房石室开金铺……灵威丈人亦仙徒,深入探得函中符。……此身愿作仙家奴,不知仙人肯许无?……

     太湖洞庭山物产丰富,但洞庭人家不甘尽享自然馈赠,他们机智热情勇于探索,明清以来还形成了一个极著名的商人集团——洞庭商帮。明代苏州的小说家冯梦龙把这商帮的情况最先写进了他的小说集《醒世恒言》里。小说中写道:两山之人,善于货殖,八方四路,去为商为贾,所以江湖上有个口号,叫做“钻天洞庭”。这让我立刻联想到自己的老外公,一个出生在太湖边,经历战争和政治波折一生坎坷的生意人,记得他生前一直被外婆讥笑为生意上的”花头颈“,倘若外公还在,我和他聊聊洞庭商帮的”钻天入地“的生意故事,该多有意思啊……

图片

       在读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以糟蟹洞庭甘送丁端叔,端叔有诗,因和其韵》时候,一时难以肯定,这里的“洞庭”是哪里的“洞庭”。

斗州只解寄鹅毛,鼎肉何曾馈百牢。
驱使木奴供露颗,催科郭索献霜螯。
乡封万户只名醉,天作一丘都是糟。
却被新诗太清绝,唤将雪虐更风饕。

      但是,读到他的《题文发叔所藏潘子真水墨江湖八境小轴洞庭波》中的“君山”句,就基本可以肯定,他笔下的洞庭应该室是湖南洞庭湖了。

湖水吞天去,湖风送浪还。

银山何处是,青底是君山

       君山,原名湘山,又名洞庭山,洞庭君山,湖山等是八百里洞庭湖中的一个小岛,与千古名楼岳阳楼遥遥相对。刘禹锡的“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就是正对此山。君山盛产竹子,著名的湘妃斑竹就生长此地。这里的也盛产茶叶,虽当代名气似乎不如碧螺春,但颇有特色。是一种针形黄茶——君山银针,只是产量不高而鲜为人知。

图片

    然而,读唐代诗人温庭筠的两首诗歌,就为诗歌中的“洞庭”犯难了。

《咸阳值雨》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

 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

     这首诗歌里,有“岳阳”这个地名的应和,“洞庭”应该就是现在在湖南洞庭湖,诗人身在咸阳,雨天联想到洞庭湖的春水。但是下一首的“洞庭”呢?

《赠少年》

  江海相逢客恨多,秋风叶下洞庭波
  酒酣夜别淮阴市,月照高楼一曲歌。

        这首诗歌里的“洞庭”,如何将之与“洞庭湖”相连呢?湖南洞庭和淮阴,相距甚远,诗人如何面对洞庭波,喝的却是淮阴酒呢?倘若这里的“洞庭波”跟湖南洞庭湖无关,那么同一个诗人使用的概念,如何可以如此混乱呢?

      所以,我只能理解为,“洞庭”除了地理名称的含义之外,应该还有别的普遍意义。比如,它可能就是清澈见底的宽阔水面而已——湖底如洞,水面似庭。

      如此,再解读《赠少年》,才感觉诗歌理解的通透了些:江海漂浮总有那么多羁旅伤感,秋风瑟瑟里眼前只有平静的湖水无声相伴,淮阴街上我们喝酒到夜深,上到高楼对月高歌,这一别就又是天涯海角……

      读到《湘妃庙记略》一段文字解释“洞庭”一词:”洞庭盖神仙洞府之一也,以其为洞庭之庭,故曰洞庭“。带着这个解释再读《赠少年》,就又有更深的诗意:水上凡人总为人生漂泊感伤,水下神仙却酣然入梦百事不愁。难怪古人称大湖又叫”云梦泽“。孟浩然就是用”云梦泽“来给称呼洞庭湖的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

唐代: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孟浩然40岁之前一直混混噩噩,40岁以后才有了出仕的念头。这首’求职”拜谒的诗歌,用“云梦泽”来替换“洞庭湖”,就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热情,感受到了时代的力量,正从沉睡中惊醒的激情。

      古代诗人,触景生情,感性入诗,很多时候,他们诗歌里对山水湖川的称呼,常常是当作”意象“来使用的,所以后人解读的时候,恐怕不能就简单粗暴地解释为”古地名“吧。

      

图片

        梳理到了最后,想把一个遗憾留在这里,翻找了不少”洞庭“诗歌,李白的”洞庭诗“还是最美的,但是仔细读读,似乎都不是我们苏州太湖的洞庭啊。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

 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

   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游洞庭湖五首·其二》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