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成渝交界处有着“四川东大门”之称的四川隆昌拥有的石牌坊数量堪称中国石牌坊之冠,样式多样,端庄大气,实属罕见。

四川隆昌建县于明朝隆庆元年,地处四川盆地南部,自古以来”北接秦陇、南通滇海、西驰叙马、东达荆襄,以弹丸之地而当六路之冲”,被誉为”川南门户”。

石牌坊,是我国古代一种集石料建筑与雕刻艺术为一体,具有历史、数学、文学、力学、建筑学、美学价值的纪念性建筑物。

在四川省隆昌市境内,原有明清时期石牌坊共69座,历经几百年风雨沧桑、天灾人祸,大多已被毁。

现存的17座牌坊集中分布于城南的古驿道上,分别建造于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至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的49年间,历经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个朝代。

据《隆昌县志》记载,古代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以来,隆昌市因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一直是商贾云集、文人辈出的地方。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当地颇有建树的名流官宦,怀着或是千古流芳的向往或是扬善除恶的目的,纷纷立坊。一些商人名儒也极力效仿,于是一座座”节孝”、”贞节”、”德政”牌坊拔地而起,一时间立坊积德便成了社会之风。

石牌坊分布于隆昌县城西北至东南长约3公里的成渝古道上,现存石牌坊共17座,石碑4座,分别在隆昌县城北关和南关,其中北关(道观坪)7座,南关(春牛坪)6座,另有4座分布在相应村镇。

石牌坊大多为清代遗存的四柱三门三重檐五滴水石质牌楼式建筑,有德政坊、节孝坊、功德坊、贞洁坊、孝子坊、百寿坊、山门坊、镇山坊、嵌瓷观赏坊等八类。均为四柱三门重檐建造,每座牌坊的正门上面分别刻有不同的碑文。

尽管历史上的毁坏使隆昌牌坊数量下降,但与其它省份的牌坊相比,无论是数量规模还是门类种类,隆昌石牌坊都堪称一绝。其建造工艺精湛、造型端庄、雕刻精细、保存完好、寓意深远,使得当地具有”中国石牌坊之乡”的美誉。

看牌坊,不仅能够让我们细细领略建造者的匠心独具,还能够回味那每一座牌坊后的古老故事。

德政坊,为民间集资修造,表彰清朝咸丰年间(公元1856年)时任隆昌知县的肃庆,为官期间为民办事且清政廉洁。当地百姓为了颂其功绩,自愿捐出银钱修造。

功德坊,为郭玉峦建造。据说他在清朝道光年间任忠义大夫时,购得千余亩良田,其所收租金大多用于为百姓谋福利上,其救贫扶困之举得到首肯,后朝廷下旨为其建立功德牌坊以示表彰。

节孝坊,表彰的是一名郭氏妇女,她二十三岁丧夫,为了让九泉之下的丈夫瞑目,她不畏艰辛,将两个儿子哺养成人并双双中举,在清朝道光十八年间(公元1838年),县府将郭氏妇女为夫尽孝终身的事迹奏请朝廷,圣旨批准建造郭氏节孝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