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注】由于大多数老师已读过第一点《缘起与期待》,现放在文末,没读的看文末。
跨小人“100人讲100条”——活学活用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的讲解视频,今天推出新一条。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便于有志于学习的团队和个体学习与借鉴,希望更多的教育人士加入其中,交流分享,携手精进。
【注】下面的文字稿根据最新的读书心得进行了重新整合,与原视频讲解有些不同,敬请留意与指教。
尊敬的老师们,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的第48条建议《要思考,不要死记》。
在这条建议中,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对于没有充分思考过的规则进行死记硬背,只能获得表面的知识,而表面的知识是很难在记忆中保持的。不懂的东西像雪球一样,一节课接着一节课,越滚越大。学生应当识记和在记忆中保持的抽象真理越难,越是需要像使用钥匙一样用它来解释各种事实和现象,这条真理概括的事实的范围越广,那么,要识记和在记忆中保持这条真理,就在更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究竟独立地分析和思考过多少事实。
在教学活动中,很多时候我们会让学生死记硬背。对于爱思考、理解能力强的优等生来说,他们能够弄清知识的形成过程,但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由于没有经历概念、原理的形成过程,慢慢地就会在思维过程中遇到障碍,相应的负担也就加重了,感受不到思考、学习的乐趣。例如,在学习理科中的一些定理、公式、法则的时候,有很多内容是需要识记的,并且需要用这些知识进行训练。为了能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练习、训练,老师在给出公式、法则后,不让学生去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经过,而是让学生先背会公式、法则,然后去依照例题做题。虽然学生会做题,但并不理解,从学生未来的发展来看,这种教学方法是很不可取的。在文科教学中也同样适用,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去记忆古诗、文言文等内容,而不是让学生先背诵,再讲内容。这也违背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在教学中要思考,不要死记。
陶行知先生曾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应重视对学生思考方法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把思考方法渗透在自己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经历概念、原理的形成过程,少一些死记硬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学会思考,逐渐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感受到思考的快乐,学习的快乐!
相信很多教师都会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上课时自己讲得津津有味,而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呢?为什么每次讲解得越详细反而有学生越不懂呢?这个问题长时间地困扰着我,百思不得其解,直到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第48条《要思考,不要死记》,心中才豁然开朗。“为什么孩子们要记住学过的教材是这么困难呢?”“不是看起来学生已经理解了吗?”在文中,作者也带着困扰我多年的问题展开了研究。
“脑力劳动应当怎样进展,才能使知识保持在记忆里,才能使识记变得结实,才能使学生不感到特别困难的回忆起规则呢?”通过不断的研究识记和记忆保持的心理学规律性,企图弄清脑力劳动效率太低的原因,终究识记和在记忆中保持的稳固性归根到底取决于什么?在积累了大量事实之后,作者得出一条很有意义的规律:学生应当识记和在记忆中保持的抽象真理越难,越是需要像使用钥匙一样用它来解释各种事实和现象,要识记和记忆中保持这条真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究竟独立地分析和思考过多少事实,只有学生在思考事实的过程中提醒和理解了真理的本质,这条真理才能被很好地识记和保持在记忆里。思考,才是识记的唯一途径。
书中举了两位教师的例子,同样教授孩子一条规则,教师霍汶尼娜举了一些例子,教孩子们记住了,但第二天只有少数学生还记得;而教师雷萨克则是“首先努力做到使儿童深刻理解这一规则的实质”,孩子透彻理解后在提出例子让孩子反复理解和思考。因此,她的学生学习效果就要好得多。所以得出结论:儿童的思想越是深入地集中在事实上来解释刚才讲过的规则,他们在这样做的时候越是不注意追求识记的目的,以及经过他们的意识思考过的事实越多,那么这条规则的识记和在记忆中的保持就越牢固。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常常要求孩子们背这个背那个。这既是教学大纲的要求,更多的也是为了让孩子们考个好成绩。在检查的过程中,感觉孩子们也完成得不错,然而考试的时候,有些孩子的成绩并不算很好。因为不是总写错别字就是遗忘了。现在看过《要思考,不要死记》,我明白了,这是我们的方法有问题,我们有时要求学生背会,但有时忽视了让他们在理解中记忆,虽然中年级孩子的记忆力一般较强,但暂时记住了,时间一长就忘了。
要想在记忆中保持得越持久、记忆的越牢固,就必须让学生透彻地理解规则,而不能死记硬背,让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实质,让学过的规则像一把钥匙,用它来解释各种事实和现象,这样让学生在思考事实的过程中解释和理解了抽象真理的实质,规则也灵活了,记住了,而且不容易忘记,也不需要专门的背诵、记忆。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想让学生学会动脑思考,理解记忆一定是一条黄金法则,也是教学之精髓。
卢思敏老师的领读视频为《给教师的建议》第48条《要思考,不要死记》提供了深刻的见解和实用的教学建议。她不仅准确地传达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核心观点,还结合了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实例进行了生动的阐述。以下是针对卢老师领读内容的详细点评:
1.核心观点的把握与传递。卢老师准确地把握了苏霍姆林斯基关于“要思考,不要死记”的核心思想,并将其清晰地传达给了观众。她强调了思考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指出了死记硬背所带来的局限性和负面后果。通过对苏霍姆林斯基观点的解读,卢老师帮助教师们认识到,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比仅仅要求他们记忆更重要。卢老师引用了书中的两个教师案例,说明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通过比较霍汶尼娜老师和雷萨克老师的不同教学策略,她展示了深入理解知识如何能够促进长期记忆和有效应用。这种具体的例子让理论变得更加生动和易于理解,同时也为教师们提供了可操作性的建议。
2.教学实践的联想与反思。卢老师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分享了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她提到,很多教师都会遇到学生在课堂上看似理解,但在考试时却无法应用所学知识的情况。通过引述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她解释了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并提出了改进措施。这种结合个人经验的反思非常有价值,因为它能够让其他教师产生共鸣,并从中汲取教训。卢老师提到了陶行知先生的观点,即“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她将这一观点与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相结合,强调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3教学方法的运用与创新。卢老师还分享了自己作为语文教师的经历,特别是关于要求学生记忆内容的反思。她意识到,尽管背诵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手段,但如果缺乏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学生很难真正掌握并灵活运用这些信息。这种自我反思体现了她作为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也为其他教师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分享。此外,她还提出了“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观点,鼓励教师们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总体而言,卢思敏老师的领读不仅传达了苏霍姆林斯基的重要观点,还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分享。她提供的建议和实例有助于教师们更好地理解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并促进知识的有效记忆和应用。卢老师的视频不仅是对《给教师的建议》第48条的一个精彩解读,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思考和讨论的良好起点。
48、要思考,不要死记!
这是16年以前的事了。我在三年级听了几节语法课。在其中的一节课上,女教师维尔霍汶尼娜讲了一条规则。孩子们好像理解了这条规则,也举出了一些例子,把规则背会了。在第二节课上,女教师提问这条规则,可是只有少数几个“最好”的学生还记得,其余的学生都忘记了。为什么忘记得这么快呢?不是昨天还回答得那么流利,而且全都背会了吗?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于是,又重新让他们背诵,重新举一些例子。到了第三节课上,仍旧是那幅情景:还是那几个“最好”的学生知道这条规则。这时候,女教师已经没有时间再回头搞“教过的东西”了,她开始讲解新教材,而关于那条“教过的”规则,只是说:你们回家后背会它,我要检查的……
接着我又听了10节课,苦苦地思索着:为什么孩子们要记住学过的教材是这么困难呢?每听过一节课,我思想上就进一步明确起来:对于没有充分思考过的规则进行死背,只能获得表面的知识,而表面的知识是很难在记忆中保持的。不懂的东西像雪球一样,一节课接着一节课,越滚越大。每一次下课后,我就跟教师们在一起思考:脑力劳动应当怎样进行,才能使知识保持在记忆里,才能使识记变得牢固,才能使儿童既进行一些意志努力而又不感到特别困难地回想起规则呢?我们不断地研究识记和记忆保持的心理学规律性,提出各种各样的设想,企图弄清脑力劳动效率太低的原因。
为什么这条语法规则这么难记呢?不是看起来学生已经理解了吗?是不是因为对学龄初期儿童来说,抽象真理(规则就是抽象)本来就很难识记,更加难以在记忆中保持呢?我一边继续听维尔霍汶尼娜的课,同时也去听别的教师的课。我常常在一天里听5节甚至更多的课。为了深入地弄懂事实和现象的究竟,为了更广泛地概括和比较它们,这样做是有必要的。这对我和那位女教师以及别的教师来说,都是一个从事紧张的脑力劳动的时期。我们大家的思想,可以说都集中于一点:一定要弄明白,究竟抽象真理的识记和在记忆中保持的巩固性,归根到底取决于什么?我们从这个角度来考察课堂上的每一种现象。
由于积累了大量事实的结果,在我们面前揭示了一条很有意义的规律性:学生应当识记和在记忆中保持的抽象真理越难,越是需要像使用钥匙一样用它来解释各种事实和现象,这条真理概括的事实的范围越广,那么,要识记和在记忆中保持这条真理,就在更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究竟独立地分析和思考过多少事实。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即学生在思考事实的过程中揭示和理解了抽象真理的实质,在他思考事实的时候在内心使用这条抽象真理去理解这些事实,但并没有提出要记住这条真理本身的目的时,这条抽象真理才能被很好地识记和保持在记忆里。
我和女教师维尔霍汶尼娜一起,在听别的有经验的教师的课时,看到一些事实,这些事实使得我们“发现”了这条脑力劳动的规律性。譬如说教算术的女教师雷萨克,她在五年级讲了一条规则。她向儿童提出的目的是要记住这条规则。但她首先努力做到使儿童深刻理解这一规则的实质。然后,当儿童透彻理解了这一规则后,她就提出一系列例子让儿童去反复理解和反复思考。儿童们在思想里运用这条已经很好地理解、但还没有记住的规则来解释事实性的例子。于是我们就看出了:儿童的思想越是深入地集中在事实上来解释刚才讲过的规则,他们在这样做的时候越是不注意追求识记的目的,以及经过他们的意识思考过的事实越多,那么这条规则的识记和在记忆中的保持就越牢固。
当我们发现这条重要的规律性以后,女教师维尔霍汶尼娜很快就改用别的方式来指导学生的脑力劳动了。在上语法课以前,我们就拟定了一些语言事实和现象的范围,以便使儿童在思想上深入思考它们的同时来解释语法规则的实质。已经透彻理解的规则,这时就不是死背硬记,而是多次地被用来从思想上说明事实了。儿童在思想上多次地想到这条规则,于是规则对他来说就好像成了一把他学着使用的钥匙。虽然这时候并没有提出记住这条规则的目的,但是在多次地作为钥匙来使用以后,规则也就记住了。记住了而且几乎没有任何人再忘记。记住了而且并没有经过专门的背诵。特别重要的是,通过这条途径而记住的规则,当遇到其中有什么被忘记的时候,儿童经过一些努力就能回想起来。可能是,儿童在遇到这种情况时,是在回想曾经从他的意识里经过的许多活的语言事实,而借助于这些事实在他的记忆里留下的痕迹,他回想出了规则本身。
25想克服负担过重现象,就得使学生有自由支配的时间
《给教师的建议》是一部由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著的的教育经典之作。这本书中,苏霍姆林斯基根据自己的教育实践,为教师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教育建议。
跨塘实验小学历来重视教师读书与践行,自2023年1月起,推出“跨小100人讲100条”读书工程,旨在激发教师们对教育经典的研究热情,提升教育教学水平。该工程以《给教师的建议》为蓝本,精选其中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方法,分阶段、分层次地进行讲解和研讨。通过这一工程,教师们能够深入理解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将其融入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跨塘实验小学还将“跨小100人讲100条”读书工程与学校的特色课程、课题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紧密结合。这不仅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还有助于推动学校的整体发展,为创建高品质学校奠定坚实基础。
跨塘实验小学的“跨小100人讲100条”读书工程分为五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全体教职工共同学习《给教师的建议》原著,通过自主阅读和小组讨论的方式,了解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
第二阶段,教师们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选取书中的一条或多条建议进行深入研究,撰写心得体会。
第三阶段,组织专题讲座和研讨会,分享研究成果,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第四阶段,将学到的教育建议付诸实践,观察其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不断调整和完善教育教学方法。
第五阶段,书记校长带头学习与撰稿,并写成文字,做成PPT,拍成视频让其他人参考借鉴,有力地促进了“100人讲100条”视频拍摄工作的顺利进行。
跨塘实验小学“100人讲100条”读书工程及视频录制工作,有如下期待:
一是营建和谐教育氛围,构筑孩子幸福家园。苏霍姆林斯基坚信,优质的育人环境是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的核心。教师需倾力构建一种和谐民主、自由宽松的气氛,旨在建筑孩子们的幸福家园,使他们在愉快的情感氛围中学习进步与人格发展。同时,着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在集体互动中学会有效沟通交流,并且密切关注心理健康,引导其妥善处理人际关系,塑造健全人格特质。
二是深度关怀个体差异,适应个性精准施教。苏霍姆林斯基着重指出,教师须全方位关注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深入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特长和潜在能力。在此基础上,实施个性化教学,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协助他们寻找适合个人的学习路径。教师应尊重每位学生的独特性,密切跟踪其成长轨迹,敏锐洞察并发掘他们的优点,提供针对性的成长指导。
三是激活内在求知动力,赋能师生优势成长。苏霍姆林斯基提倡,教师要擅长激发学生的内在求知欲望,引导他们在探索实践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为此,教师需精心设计启发式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力。同时,注重培育创新意识,激励学生勇于挑战、独立思考,发表独到见解。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提升教学质量,有力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是珍视家长差异价值,协同构建和谐生态。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师应与家长建立紧密的沟通桥梁,携手关注孩子的成长历程。教师需尊重每一位家长的观点,积极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以便更深入地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同时,教师还需向家长传授科学教育理念与方法,共同探讨教育议题,形成教育合力,共同致力于学生的和谐幸福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