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一 山水田园存好

     提起那句唐诗”野渡无人舟自横”很多人都很熟悉,这句诗出自晚唐诗人韦应物《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图片

     “独怜”不是心疼可怜的意思,是“最最喜欢”的意思。韦应物一提笔就先迫不及待地表示自己最喜欢,可见喜欢的程度了。可是他喜欢的滁州西涧也没啥特别啊。就是,山溪水边长满荒草,林木幽深只听见黄鹂啁啾。然而第三句转到一个“晚”字上,诗歌意境出现高峰。诗人在这样的一个普通的溪水谷涧流连忘返,呆上一整天也不嫌无聊,甚至是到傍晚不得不回去的时候,忽然就来一场大雨,诗人回转不得却惊喜万分,这是什么情况?泊船的野渡口空无一人船家躲雨不见了身影,单留下一叶小舟,原来如此,诗人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再留下一会,那份自在兴奋的心意全在那只随意横的小舟意象上……仔细读读,才忽然读懂,原来不是“滁州西涧”有多少不同寻常的景致,实在是诗人自己是有多不愿意渡船回到事务繁琐人声嘈杂的尘间啊!诗人“独怜”的,就是呆在这个清静的地方。

 

        这样的一首山水田园诗歌,写得好吧,朴实自然,并不在奇观异景上煞费苦心,更无一字矫情,平常诗语却耐人品读,诗人的心志,悄然诗行。重读这首诗,不仅仅为那一句“舟自横”倾倒,我更加喜欢这首诗歌的精巧表情,字里行间,看见了诗人那个“浮生偷得半日闲”的轻快的模样。

        然而,仅凭这一首山水田园风格的诗歌,我们读到的就是另一个王维而已。不由你发出这样的调侃:仕途不顺寄情山水的诗人多了去了,你算老几?再深入了解一点韦应物,我发现这是一个真正贵族精神的诗人,他比李白收敛,又毫无王维的矫情。我由衷地敬仰他的为人,也颇为惊艳他的“一瓢”酒态。

图片

二高贵出生写良心

      韦应物出生高贵,唐代京兆杜陵韦氏,是关中的世家大族。《旧唐书》论及韦氏家族说:“议者云自唐以来,氏族之盛,无逾于韦氏

     即使不翻韦应物的老祖逍遥公老底,就韦应物最近的几代梳理一下,也令人咂舌:

      曾祖韦待价,新旧《唐书》有传,武后时任宰相

     祖父韦令仪,《新唐》表四说曾为宗正少卿,宗正少卿,从四品上;《元和姓纂》则记为司门郎中,司门郎中属刑部,从五品上

   父亲韦銮,据专家考证,在当时是一位善画花鸟、山水松石的知名画家。

     当然,不是出生高贵就一定人品高贵的,但我深信,世代高贵的家庭教养出来的孩子内心的高贵精神一定是比其他人家的孩子更厚实一点的。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要我阁子说,才子诗人,在少年儿童接受教育启蒙时候,只有衣食无忧,才能保证他们一生人德文品的优良指向韦应物从小就生长在一个官宦大家庭,不会因为生活拮据而养成心胸狭窄计较物质的世俗气,会更在意自己人生的价值对社会的责任,会自然形成较高的艺术审美修养,为人会就更为坦率正直而崇尚儒家正道。

     我以为,每一个时代,每一个社会团体,都需要一群活着几个具备贵族精神的人.真正的贵族本来就应该是弘扬美德引领美好的,真正的贵族从来就不是吃喝玩乐追逐利益的。那些把贪图享乐不思进取看成是“上流贵族”的生活模板的,都是出身本来卑贱穷困,曾经衣食辛酸之流辈,因而他们的眼睛只看得见富贵的物质看不见高贵的境界。民间俗语”富不过三代“,说得不是”贵“。富而不贵,求富不求贵,才是社会堕落的根本原因。只可惜,后人将“富“”贵”等同,或者将“贵”字落到了阶级意识上,用政治地位来诠释“贵”字,又将“贵族”的意义碎成一地鸡毛!

     好了,这个“富贵”话题扯多了,先闭嘴。

    图片

    富贵家庭出生的孩子难免不谙世事,纵情跋扈,韦应物的少年也是如此。然而韦应物的诗歌里并没有掩饰自己过往的恶习, 先读一首:

逢杨开府

少事武皇帝,无赖恃恩私。
身作里中横,家藏亡命儿。
朝持樗蒲局,暮窃东邻姬。
司隶不敢捕,立在白玉墀
骊山风雪夜,长杨羽猎时。
一字都不识,饮酒肆顽痴
武皇升仙去,憔悴被人欺。
读书事已晚,把笔学题诗。
两府始收迹,南宫谬见推。
非才果不容,出守抚茕嫠。
忽逢杨开府,论旧涕俱垂。
坐客何由识,惟有故人知。

     少年的韦应物怎么看都有点“韦小宝”吧!

     这首诗歌很多人看成是韦应物对过去自己皇帝身边任职侍卫时候富贵生活的怀念,但是我不完全认同,他自己对那段生活的概括就是“顽痴”,这应该是对自己少年荒唐的悔悟和惭愧。诗歌里列举了多少少年荒唐事咱来替他数一数:横行乡里,窝藏罪犯,白天赌博,晚上泡妹,做尽了坏事官府也不敢过问,依旧是皇帝宫殿里的贴身侍卫。白玉墀,宫殿前的玉石台阶,借指朝堂。不读书不认字,就喜欢打猎喝酒。然而,这样的荒唐少年在武皇去世之后受到挫折,跌落深谷。这才知道好好读书,认真做人。

     这首诗歌里,韦应物的可贵之处,一在于他不掩饰过往丑事的坦率,二在于他纨绔子弟酒色人生的转型。而这两点,我以为都是基于他贵族家庭的贵族精神熏陶:毫不畏惧地坦率,积极人生的正气。

     韦应物的少年酒态,不仅在前面一首诗歌里体现,下面一首,似乎更充足:

酒肆行

豪家沽酒长安陌,一旦起楼高百尺。

碧疏玲珑含春风,银题彩帜邀上客。

回瞻丹凤阙,直视乐游苑。
四方称赏名已高,五陵车马无近远。

晴景悠扬三月天,桃花飘俎柳垂筵。

繁丝急管一时合,他垆邻肆何寂然。
主人无厌且专利,百斛须臾一壶费。

初醲后薄为大偷,饮者知名不知味。

深门潜酝客来稀,终岁醇醲味不移。
长安酒徒空扰扰,路傍过去那得知。

       酒徒豪饮到不知酒味,酒家不赚你的钱还能赚谁的去啊。这一首,诗人只是在客观描述自己所见,展示的唐代酒家的酒徒情状。我以为,即便浑浊市井生活的展示,也透露出诗人对社会现象的关注,不徒关心自己的喜怒哀乐,善于发现窗外的里巷民生问题,应该就是一份社会责任的体现吧。这就是不同于一般小民思想的体现。在杜陵少年犬马声色的生活享乐里,韦应物是清醒的,有理性的审美判断的。

图片

      在古诗文网里读到一段韦应物的生平大事年表,摘几个关键节点研究一下:

  14岁 玄宗天宝九年(750)本年前后以门荫补右千牛 
   15岁 玄宗天宝十年(751)在“三卫”为玄宗侍卫,同时入太学附读。……
  23岁 肃宗乾元元年(759)安史乱后撤出三卫,后数年在长安,曾一度在太学读书。韦应物折节读书,痛改前非,从一个富贵无赖子弟一变而为忠厚仁爱的儒者,诗歌创作也从此开始了。 
  27岁 代宗广德元年(763)本年秋冬间为洛阳丞。 
  29岁 代宗永泰元年(765)仍为洛阳丞,后为河南兵曹。永泰中因惩办不法军士被讼,后弃官闲居洛阳。 
  33岁 代宗大历四年(769)本年前后,从洛阳至长安。 
  38岁 代宗大历九年(774)任京兆府功曹,正七品下。 
  ……
  42岁 代宗大功十三年(778)本年秋已为户县令。 
  43岁 代宗大历十四年(779)六月自户县令除栎阳县令,七月以疾辞官。 
  44岁 德宗建中元年(780)在长安闲居。 
  45岁 德宗建中二年(781)四月,迁尚书比部员外郎。从六品上。 

  46岁 德宗建中三年(782)仍在尚书比部员外郎任。 
  47岁 德宗建中四年(783)夏,由前任领滁州刺史,秋到任,正四品下。 
  48岁 德宗兴元元年(784)仍在滁州刺史任上,冬罢任。 
  49岁 德宗贞元元年(785)春夏闲居滁州西涧,秋加朝散大夫,迁江州刺史,正四品下。 
  50岁 德宗贞元二年(786)在江州刺史任。 
  51岁 德宗贞元三年(787)本年赐封扶风县男,食邑300户。入京为左司郎中。 

  52岁 德宗贞元四年(788)七月,由左司郎中领苏州刺史,从三品。 
  53岁 德宗贞元五年(789)仍在苏州刺史任上。 
  54岁 德宗贞元六年(790)本年春仍在苏州任上,后罢刺史任,闲居苏州永定寺。 
  55岁 德宗贞元七年(791)去年冬或本年初卒于苏州官舍。后运回长安,十一月归葬少陵原祖茔。 
 …… 

      阅读这段生平年表不难发现,韦应物少年太得意,荒唐也自然。倒是安史之乱惊醒了一个沉睡的少年才子。韦应物23岁才开始读书27岁开始任职,也是从小官做起。从县丞做起,从七品下做到从三品,且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远离京城的地方做官。近30年时间里也四起四落,饱受仕途折腾。然而职位倒是每落必升。可见他做官应该是任劳任怨业绩显著的。
      将近三十年间地方官任上,韦应物勤于吏职,简政爱民,并时时反躬自责,为自己没有尽到贡任而空费俸禄自愧。这在他的一首诗歌里有深情表述:

寄李儋元锡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这是韦应物晚年任苏州刺史时写给朋友的诗。一派仁者忧时爱民心肠,感动着后世读者。历来官员,公职人员都只有嫌薪水少,对不起自己的背井离乡,只有韦应物,在苏州刺史任职期满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情况下,还满心的“愧俸钱”。清代苏州名士沈德潜评论说: “是不负心语.”赞叹韦应物写诗说的是良心的话。而我以为,沈德潜说的这份良心,正是贵族精神所倡导的贵族公德——克己宽人,护佑苍生,重精神,轻物质,有担当

     其实韦应物不止在这一首诗歌里表达自己对自己职位的惭愧之情,还读到另一首:

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

兵卫森画戟,宴寝凝清香。
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
烦疴近消散,嘉宾复满堂。
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
理会是非遣,性达形迹忘。
鲜肥属时禁,蔬果幸见尝。
俯饮一杯酒,仰聆金玉章。
神欢体自轻,意欲凌风翔。
吴中盛文史,群彦今汪洋。
方知大藩地,岂曰财赋疆。

      这是一首记录文士宴会的诗歌,是他在苏州任职期间搞过的一次活动。按理也是正常的社会活动或者政府行为,然而他的歉意还在愧对苍生上。

图片

     韦应物又被时人称作韦江州,韦苏州,皆是因为他地方官任职期间造福百姓。尤其对苏州的感情深刻。他热爱苏州,写过一首《登重玄寺阁》全方位展示当时苏州的风貌:
登重玄寺阁
始见吴郡大,十里郁苍苍。
山川表明丽,湖海吞大荒。
俗繁节又喧,雨顺物亦康
禽鱼各翔泳,草木遍芬芳。

      诗题中的“重玄寺”,即苏州有名的重元寺,始建于南北朝梁武帝时期,与寒山寺、灵岩寺、保圣寺同时代,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多次被毁又重建,2003年重建于阳澄湖畔,如今依旧是苏州最大的寺庙场所。

      诗歌极力展示苏州的繁华富庶,然而在这样的地方任刺史职位,届满之后,他一个三品官员却一贫如洗,居然无川资回京候选 (等待朝廷另派他职),只得寄居于苏州无定寺,靠寺庙施饭度日,不久就客死他乡,享年约在五十五六。

      一个没有物质贪欲的官员,就是一个精神境界高超世人的人,即便有强烈的功名心,也都还算是一个真正的贵族,后面的区别只在于他获取功名的手段优劣,功名实质的真假而已。

      还读到一首他哭嫁大女儿的诗歌,教育出嫁女儿的言语里也看见他“克以对己宽以待人”的贵族风度。

送杨氏女

永日方戚戚,出行复悠悠。
女子今有行,大江溯轻舟。
尔辈况无恃,抚念益慈柔。
幼为长所育,两别泣不休。
对此结中肠,义往难复留。
自小阙内训,事姑贻我忧。
赖兹托令门,仁恤庶无尤。
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
孝恭遵妇道,容止顺其猷。

别离在今晨,见尔当何秋。
居闲始自遣,临感忽难收。
归来视幼女,零泪缘缨流。

       杨氏女,指女儿嫁给杨姓的人家。这是一首送女出嫁、表达自己伤别心情的诗篇。诗人早年丧妻,留下两女相依为命。当大女儿出嫁之时,送其出行,万千叮咛;怜其无恃,反复诫训。的确,好女人才能支撑好男人,养育好儿女,开辟家庭的未来。所以子女的精神品德教育一直都是最贵族精神的朴素体现。韦应物在送女出嫁之时,没有炫耀金银财宝绫罗绸缎高朋满座,只强调女儿要遵循女德,更不加掩饰地表达父亲的不舍之情感,这份精神财富是女儿最丰厚的嫁妆。

图片

三诗酒一瓢俯仰间      

     荒唐少年时候的韦应物是长安街头宫殿酒肆里的荒唐豪饮,幡然醒悟以后的韦应物,宦海浮沉飘摇江湖始终沉稳着一颗高贵的灵魂,因而他的酒态淡然飘逸,常以一瓢为妙。

      比如前文那首《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里就有一句“俯饮一杯酒,仰聆金玉章”。人生在世,本来短暂,只在俯仰之间,所以。俯首一杯酒仰头一首诗,就是人生的最大乐趣。这不就是前人王羲之兰亭的“一觞一咏”,后人苏轼的“诗酒趁年华”吗?

     找来几首他的一字“酒诗”,一读他的精妙表达。    

1 野居

结发屡辞秩,立身本疏慢。
今得罢守归,幸无世欲患。
栖止且偏僻,嬉游无早宴。
逐兔上坡冈,捕鱼缘赤涧。
高歌意气在贳酒贫居惯
时启北窗扉,岂将文墨间。

      根据诗歌内容看此诗应该写在他晚年苏州刺史届满,等不到朝廷新的任命又无旅途费用回京城等候任命时候,回忆自己一生宦海几次沉浮,所幸没有啥遗憾。即便如今吃肉靠渔猎,喝酒靠赊账,也安贫乐道,依然偃仰啸歌意气风发,思想与写作依旧是他每天最快乐的事情。

2寒食寄京师诸弟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这首诗歌也广为流传,流传原因也许就在文字朴实意境阔远,细节感人意味深长吧。但我以为此诗构思平常,类似这份“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诗歌,唐诗宋词里,感人的太多。倒是下面这一首,同样是写给远方的亲友,诗语里有了新意。所以,我以为,韦应物最妙的酒诗,是他的“一瓢饮”真的不能用现代诗歌的那种“组诗”的说法来概括,这些诗歌并非同时作品,内容差异也较大,只是表达上,都有“一”字,我姑且称之“一字酒诗”。

3简卢陟

可怜白雪曲,未遇知音人。
恓惶戎旅下,蹉跎淮海滨。
涧树含朝雨,山鸟哢馀春。
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

      简,书信,此处活用作动词,写信。卢陟,韦应物的外甥。这首小诗也是写给亲人的,思念的表达就不太一样了。先铺设想念的原因,不是写在那个大家都用来想念亲人的节日,就是普通的日子,仅仅是因为一首阳春白雪的歌曲无人分享,就想念你了。这样去写想念,怎么不打动人呢?接着再写现在的处境,所谓仕途就是栖栖遑遑蹉跎岁月,林溪看雨鸟鸣春去,不过还好啊,幸还有一壶酒陪着我安慰我的一路风尘。

        “我有一瓢酒”,洒脱的大白话入诗,看一眼就留住在人心里。然后我再翻阅韦应物的诗歌的时候,就不断发现,他的这个“一”字酒的表达。比如下一首:

4寄全椒山中道士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又是一首写给远方的诗歌。思念的原因在,忽然感觉自己住的官舍寒冷了,于是想念老友了.想象一下此时住在山中的道士朋友,会过着怎样艰苦而自在的日子呢?柴火打来了,茶水煮好了吧.如此想象,山里的小屋好像也比诗人的郡斋暖和了。不禁要问,诗人的郡斋冷到底是为啥冷,不由你不多想一会。然而第三句一转,我还以为风雨之夜,我能用一瓢酒给你安慰呢,却没想到满山落叶我根本就找不见你了。

       白云深处,身在此山!道士就是道士,道士下山神出鬼没,除非他自己下山找你,他的仙迹岂是人类可寻。

      诗意寒凉,但是依旧保持韦应物的意味深远风格。道士的形象里似乎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所谓人间冷暖将心比心,都是俗人的观念,你的世俗的感受是无法追逐到一个道仙的足迹的。
     “一”字酒诗的表达还有很多,再列举:

5燕李录事

与君十五侍皇闱,晓拂炉烟上赤墀。
花开汉苑经过处,雪下骊山沐浴时。
近臣零落今犹在,仙驾飘飖不可期。
此日相逢思旧日,一杯成喜亦成悲

     燕:同“宴”。录事:官名,即录事参军事。侍皇闱:指在宫中为侍卫。赤墀:皇宫中涂红漆的台阶。这首诗歌记录了宴请老朋友的事情,通篇主要是回忆少年时候的神仙日子,比照出当今的落寞。然而,最后那句“一杯成喜亦成悲”,很有情景感,似乎就是老友重逢时候想说的太多,最后就一句:来来来干一杯,啥也不用说.

     悲喜交加人生感慨全在一杯酒里。如此的表达,只让我感觉干脆,痛快!

     再读一首:

6永定寺喜辟强夜至

子有新岁庆,独此苦寒归。
夜叩竹林寺,山行雪满衣。
深炉正燃火,空斋共掩扉。
还将一尊对,无言百事违

        韦应物最后客死苏州。他无职无钱潦倒在苏州的落脚点,就是永定寺。艰难时分有老朋友连夜赶过来看望自己,怎不欣喜!更何况老朋友还是放下自己的喜庆连夜冒雪一路山路过来。没有啥招待老友的,就炉火烧旺关门挡风,不用说啥,来来来,喝一杯!

      读多了,都是一样:碰杯一声响,入口一杯酒,下肚满肠热,胸怀满腔言。

      其实这个时候被困苏州的韦应物的日子很是不好过的.他的一首寓居永定精舍》记录了一些那段生活:

政拙忻罢守,闲居初理生。
家贫何由往,梦想在京城。
野寺霜露月,农兴羁旅情
聊租二顷田,方课子弟耕
眼暗文字废身闲道心精
即与人群远,岂谓是非婴。

      寄居在远离城市的山野寺庙,租田不足为生,天天都要督促家里的子弟好好耕种才行。“课”不是上课的意思,是“督促”之意。推想一下,韦应物曾经是怎样高贵的出生再读此段,无限感慨啊。然而,他竟然还是自得其乐。“道心”更精了。甚至到诗歌最后,他还觉得自己没有是是非非来烦扰也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婴”在文言中是“缠绕”的意思。可见,有没有酒喝,对他而言不是事,物质享乐并非他的最爱,他爱的是自由的高贵精神。

图片

        忽然想起唐代末年的花间词主韦庄,据说是韦应物的四代孙.他的那首<<菩萨蛮江南好>>里写喝酒的情状”垆边人似月”的时候有没有想起祖爷爷韦应物的”我有一瓢酒”的诗句呢?再写到”未老莫还乡”的时候,有没有想起韦应物客死江南的望乡心境呢?,………

     真是,流光容易把人抛!

    韦应物的人生酒态,正如他诗歌《答僴奴、重阳二甥》 所言:饮酒任真性,挥笔肆狂言。做一个真人也许日子会过得寡淡,但是,他是高贵的

    以他的一首《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来结束这篇梳理探究。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北归去,淮上对秋山。

       正是岁末年关,一句“流水十年间”,便是今天,韦应物给我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