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分享了经营分析中的根因分析,本期分享经营分析体系中常用的分析方法——对比分析方法。

目前Rena的分享大多数都是偏方法论、模型工具等引导性质,把体系化框架化的知识打开,结合大厂实际应用的总结沉淀,而且是近几年成功落地应用的真实案例提炼。

如果对伙伴们有价值,是需要大家结合自身实际继续思考、探索应用的,立意并不是手把手教学指导细节。

针对具体项目/业务的深入研究、定制化解决方案,欢迎线下专业交流与合作!

未经允许,禁止商业/恶意搬运本公众号任何内容至其他运营公众号或商业课程等领域传播。知识工作者不易,请尊重谅解。

对比分析法

对比分析是经营分析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它通过比较不同数据集来发现差异、识别问题和评估变化。

我们在往期的经营数据分析模型中整理过一些常用经营数据分析模型,第一项就是比分析模型,与目标比、与行业标杆比、与竞争对手比、与行业平均水平比、与历史同期的自己比,通过对比来评估企业经营的相对表现。【实战总结】常用经营数据分析模型

本期我们分别解析下上述几种对比分析的关键点。

(一)与目标比

与目标对比是与预设目标进行比较,以评估达成目标的程度和差距。

(1)目标对比法的前提是企业具备一定的战略管理基础

即企业已经制定了战略目标及年度业务目标,至少确定了年度业务目标,且年度目标进行了一定周期的拆解,可以匹配上经营分析会的周期。

例如企业在某年制定了战略规划SP,明确了3-5年的中期目标或更长期的目标。通过承接战略、解码战略,结合年度内外部实际情况,每年企业再制定具体的年度目标。

年度目标按一定周期——业界常用的大多是按月/按季度进行拆解,再按对应周期开经营分析会进行经营过程管理。

有上述基础,才可以采用与目标对比的方法,才能开展经营分析体系。

(2)目标指标对于年度经营的价值支撑必须有效

即选择的指标能够最终支撑年度经营目标的达成。

在指标体系搭建系列的分享中,我们也提过“有效的指标体系的关键特点”——目标导向、全面性、相关性、可比性、动态灵活性、可测量性、易于理解、合法合规性等,欢迎各位回顾查阅,灵活应用。

(3)目标指标值的设置合理

目标值的赋值在年度业务计划(BP)中一定要设计得清晰严谨合理,需要充分规避目标不具备挑战性或者目标怎么挑战都无法达成的情况,无法达成的目标会严重打击士气,让经营分析如走过场、形同虚设。

(4)分析选取的对比目标指标的口径需清晰定义约束

我们在企业经营分析会的实际运作中,经常会遇到,业务提的行业通用口径目标A,年度计划考核的是目标B,甚至还有滚动调整的目标C,其他目标DEF等,很多经营分析新手或者是对业务不够熟悉的分析师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哪个场景选取哪个目标值,类似这种对比细节都需要提前定义清楚,或发现问题及时敲定方案。

通过与目标对比分析,企业可以更清晰地了解自己的经营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来实现目标。这种分析是企业持续改进和适应市场变化的重要工具。

(二)与标杆比

与标杆对比是一种评估企业在市场中竞争力的方法,它可以帮助企业/组织了解自身在行业中的位置,发现优势和不足,并制定相应的改进策略。

(1)必须清晰地定义并合理地选择标杆

我们首先要确定标杆分析的目标和范围,比如市场占有率、品牌、生产效率、客户服务、成本控制等。

然后选择合适的标杆对象,可以是同行业的领先企业,也可以是跨行业但在特定领域表现卓越的组织,分析起点就不能过于局限。

甚至企业内部在不同的地区、单元之间进行比较,以识别最佳实践和性能差异。

(2)收集、分析数据,保证数据一定的准确性,维度一致性

涉及外部数据,尤其是涉及到采购数据的,必须了解市场数据供应商的数据采集、计算逻辑、数据口径细节等,选择达到一定准确度且市场公信力强、普遍认可的服务商。

在进行比较分析的时候,一定要用同一个数据源、同一个口径的数据,例如IDC、BCI等服务商提供的手机销量、市场占有率指标,本企业和行业标杆都要取同样数据供应商、同样口径的指标,切忌外部一套、内部一套,最终不可比也无法解析。

(3)对比之后,一定要有结论,吸取标杆的长处,确定改进方向

不要为了表面形式而分析。

根据与标杆的差距分析,确定需要改进的关键领域和优先顺序,制定具体的、可衡量的改进目标,不要忽视建闭环保障机制。

通过标杆分析,企业可以了解行业领先企业/组织的高质量发展举措,如价值链延伸、多元布局、区域扩张、掌握核心技术等,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在行业中的位置。甚至可以借鉴这些成功经验,提升自身的经营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三)与竞争对手比

经营分析中的竞争对手对比分析是企业了解市场格局、竞争态势和自身优劣势的重要手段。

(1)企业需要有固定的组织持续进行竞争对手研究

可以通过SWOT分析,清晰地了解竞争对手的内部优势和劣势,以及外部面临的机会和威胁。可以借用波特五力模型(Porter’s Five Forces)分析行业竞争环境,包括竞争对手的竞争态势、供应商议价能力、顾客议价能力、潜在进入者威胁和替代品威胁等等。

持续观察研究竞争对手的市场策略、产品定位、定价策略、营销手段、技术特色、创新能力等,了解其运营模式和市场表现。

(2)一定要重视客户反馈和市场调研走访

通过客户反馈和市场调研,了解客户/用户对竞争对手的认知和评价,也可以帮助分析分析目标客户的需求和偏好,帮助企业更为精准地把握市场需求和竞争态势。

(3)不可忽视竞争对手的战略联盟

如果竞争队友还有战略联盟组合,需要研究竞争对手的合作伙伴关系和战略联盟,了解其发展战略和未来动向。

(4)分析的信息源头、数据准确性、可靠度、及时性一定要提前规划考虑好

企业在进行竞争对手对比分析过程中,需要收集和分析大量数据,包括公开报告、市场研究、财务报告等,以确保分析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企业系统地进行竞争对手分析,可以帮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

(四)与行业平均水平比

在经营分析中与行业平均水平比较,可以帮助企业了解自己的经营状况是否符合行业标准,评估企业在市场中的相对位置。

【实战总结】经营分析之对比分析

(1)提前定义清楚行业平均水平

在实际业务执行中,经营分析的取数口径是需要仔细斟酌对比之后,慎重定义的。数据分析本身就是一项细节问题非常多的工作。

这里的行业平均水平,包括行业平均的口径、取数的时间段、指标定义等口径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严谨定义。

(2)提防造数据造结论

分析师、经营分析的监督组织对于数据源、数据口径、数据结构必须要有一定的了解,规避一些组织为了得到某些友好结论,在数据口径上动手脚。

(3)需要逐步建立起行业平均水平对比分析模型

确定分析维度、指标后,建立类似雷达图、可视化报表、甚至大数据产品等直观对比图。

(4)行业平均水平的各个维度的各项指标,要定期审视优化

专项分析建专项模型,综合分析建综合模型,模型的直观辅助决策功能一定要突出。

例如:

专门对比财务能力维度,可以考虑:

(1)盈利能力指标:如销售净利率、资产净利率、权益净利率等,与行业平均水平比较,评估企业的盈利能力。

(2)偿债能力指标:如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等,与行业平均水平比较,评估企业的财务稳定性和风险。

(3)营运能力指标:如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等,与行业平均水平比较,评估企业的运营效率。

(4)发展能力指标:如股东权益增长率、资产增长率等,与行业平均水平比较,评估企业的增长潜力。

专门对比运营效率,可以考虑:

-成本控制:比较企业的成本结构与行业平均水平,评估成本控制能力。

-生产效率:比较企业的产量、质量控制与行业平均水平,评估生产效率。

专门对比创新能力,可以考虑:

-研发投入:比较企业的研发投入与行业平均水平,评估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未来发展潜力。

-新产品开发:比较企业新产品开发的速度和成功率与行业平均水平。

企业通过全面地与行业平均水平进行比较,可以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从而制定有效的经营策略和改进措施。

(五)与时间对比

与时间对比,一般指通过同比(与去年同期相比)和环比(与上一期相比)分析,来观察业务表现的趋势和周期性变化。

同比(Year-over-Year, YoY)和环比(Month-over-Month, MoM 或 Quarter-over-Quarter, QoQ)分析是两种重要的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它们帮助企业理解数据随时间变化的趋势。

(1)同比同比分析(YoY)

-定义:同比分析是将某一时间段的数据与去年同一时间段的数据进行比较,以反映长期趋势和周期性变化。

-计算方法:同比增长率= (本期数-去年同期数)/去年同期数

-优点

    a)  能够清晰地反映长期趋势。

    b)  有效排除季节性因素对数据的影响。

-缺点

    a) 更新周期较长,可能无法及时反映近期的市场变化。

    b) 对于新兴趋势和短期波动的反应可能较为滞后。

(2)环比分析(MoM 或 QoQ)

-定义:环比分析是将某一时间段的数据与前一个时间段的数据进行比较,以反映短期内的变化情况。

-计算方法:环比增长率= (本期数-上期数)/上期数

-优点

    a) 能够体现短期变化,对市场短期波动反应灵敏。

    b) 有助于及时了解市场变化、调整生产计划。

-缺点

    a) 可能受短期波动的影响较大,不能全面反映长期趋势。

    b) 在具有季节性波动的行业中,环比数据可能会受到季节因素的干扰。

同比和环比分析在经营分析中都非常重要,它们各自有不同的侧重点和应用场景。同比分析更适用于长期趋势的评估,而环比分析则更侧重于反映短期内的变化趋势。

企业在进行经营分析时,应结合这两种分析方法,以获得更全面的业务洞察。

对比分析法中的对比对象一定要具备可比性,否则分析结果无价值。同时对比的指标定义、范围和计算方法需要保持一致,以确保比较的准确性

它是经营分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帮助企业从多个角度审视自身的经营状况,有了锚定的方向、基准线,与内外部标准进行比较,以实现持续的改进和优化。

我们也再次强调,经营分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不断地更新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商业环境和需求。同时,一定要确保分析过程的透明性、准确性、可靠性,以支持有效的经营决策。

更多实战细节、模板、案例仅限线下探讨,如需定制方案,欢迎联系我们展开专业合作与交流!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artContent p img{float:none !important;}#artContent table{width:100% !import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