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当立大志,立长志。

比如我就立志要读完《资治通鉴》,最好能在一年之内读完第一遍。时间拖延太久,就少了一鼓作气酣畅淋漓的阅读快感。

为什么要选这本大部头呢?

原因有二。

其一, 慕名而来。

《资治通鉴》被誉为“帝王之书”,意指成大事者,位高权重者,都必须要读一读。

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虽然没明说他是有心继承“孔子作《春秋》”的传统,但他必然是希望自己能为孔子接班的,在内心深处,他定存了神圣的使命感。

以书写历史,为万世立法,单就这份崇高,就值得后人用心对待《资治通鉴》。

近几年兴起《资治通鉴》的热潮,清华大学的张国刚教授也曾领读过。

我等素人,自然也会好奇,书中蕴藏的帝王心术究竟体现在哪里?历代帝王真的都深受影响吗?这些疑惑,看了书我们才可能知道。

其二,提升素养。

畅销书这两年看了太多,是时候沉淀下来,看些经典著作,提升素养。

原版不敢贸然尝试,因为太过晦涩难懂,我深刻懂得自己几斤几两,所以,曲线救国选一个容易入手的版本,我更有可能完成目标。

于是就果然入手了这一套熊毅版《资治通鉴》。

前三辑看完,现在看的是第四辑,时间跨度为公元前169年到公元前75年,主讲汉家隆盛。

之所以选择熊逸的解读版,主要原因是他的神秘。

他学贯中西,写作题材横跨历史、文学、艺术,可谓博学多识。

每次写书出版,都不停更换笔名,所以直到今天,江湖上没人知道他到底是谁。他从不露面,网上搜到他的任何一张照片。

尤其在看完第一辑后,更加觉得选对了人。

时至今日,我们为什么要读《资治通鉴》?

按照熊逸的看法,他认为《资治通鉴》是那种正大光明型的帝王之书,历代帝王基本都是间接受到它的影响。

因为别说历代帝王了,就连历代的知识分子也没几个能啃得动这种大部头。

《资治通鉴》的广泛影响力不在于原版本身,而是它的衍生物,比如不同人的不同解读,书中某个精彩片段,书中的掌故和主要人物性格,这些内容会慢慢影响我们。

熊逸在解读《资治通鉴》时,他在书中列举了许多案例,将其结合管理学知识,他之所以尝试这种写作方法,倒并非刻意拿历史来迎合现代商业,而是史上很多君王、官员和有识之士,确实也曾不断尝试解决那个时代碰到的各种管理难题。

再者,司马光本人也身负重任,他得把历史中存在的理问题,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然后让他的君王有所收获。尤其是北宋时代特别棘手的管理问题,他要帮助君主解决掉。

当然了,司马光并没有明确他的这个意图,熊逸是通过北宋的社会问题,以及考察司马光在奏章中多次提及的内容,来理解并解释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特殊写法。

司马光预想不到社会的变迁会结束帝王模式,进入工业化时代,他对历史的追溯,就是在回应自己所处时代中碰到的真实发生且棘手的问题。

说白了,司马光是带着问题来写《资治通鉴》的,他要运用历史材料来解决当下的问题,所以他在运用史料的时候,史家意识是第二位,政治哲学家和管理学家的意识才是第一位的。

起初刚收到这厚厚一沓书时,就被封面的配色美到了。

汉代以玄色为尊,这套书就以玄色为主体,配以尊贵黄,主打一个高端配色。

书中很多内容,值得反复诵读,最好能背下来脱口而出。

01 千钧之弩,不为鼷鼠发机;万石之钟,不以莛撞起音。

千钧重的弩弓,不会为了射一只小鼠而开动;万石重的大钟,不会因为一根草茎碰撞而发出声音。指大材不可用在小处,大事不会因小的动静而启动。

02 夫表曲者景必邪,源清者流必洁。

标杆弯曲,其影子也一定是歪歪斜斜的,源头清澈,水流也一定是清清洁洁的。

03 明者,销祸于未萌。

聪明的人总能把祸患消灭在没有产生的时候。

04 短于从善,故至于败。

不肯向善者学习,这便是失败的原因了。

05 责其所难,则其易者不劳而正;补其所短,则其长者不劝而遂。

做事把重点和精力放在难点上,只要把难点解决了,简单的自然也就解决了;做人要取长补短,只要把自己的短板解决好了,自己的长处自然也得到了加强。

06 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贤能之人,财产多了就会损害他们的意志;愚庸之人,财产多了就会增加他们的过失。

07 聪明流通者戒于太察,寡闻少见者戒于壅蔽。

聪明通达的人要警惕过于明察;听得少、见得少的人要避免闭塞无知。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不管世事如何变迁,人性始终不变,观《资治通鉴》,了解人性,参照自性,做人做事自然更加从容豁达。

一句话,人性的弱点,人心的不可测,早已被司马光写透。哪怕读懂其中的十分之一,都足以让你眼见、格局远胜他人。

喜欢今天的文字,点亮【赞】+【在看】,【分享】给更多人看。
 END
关注我,每周带你读本书。
作者:鱼白,一周一本书,分享知识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