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黄杨上盆

黄杨的种植可全年进行,但最佳季节在每年4月至7月。获得黄杨桩时,无论是下山桩还是熟桩,首要任务是观察其天然枝和枝叶情况。叶子越多,光合作用越强,成活率越高。接着要检查黄杨是否拥有足够多的天然枝。由于黄杨生长缓慢且经过多年自然磨练,找到完美的桩子较为困难,因此天然枝的数量和质量显得尤为重要。这些天然枝将作为今后修剪和发展造型的基础。

尽管黄杨下山桩的根系可能不佳,但其根系统的发展程度并不决定其存活与否。即使只有独根,黄杨也能成活。优美的根系可以通过后期栽培逐步形成。在栽培土质方面,我更倾向于使用山土,尤其是经过大雨冲刷并去除厚重泥浆后的细土。

在选择盆器时,我倾向于使用紫砂材质的盆器。将树桩安置于盆中理想位置,并填充由粗细不同的山土组成的混合物。此时土壤处于松散状态,需通过插入手指粗细水管并注水的方式利用水流冲击力使土壤紧密结合在一起,直至根部被完全包裹且稳固为止。此过程不仅确保了根系的良好生长环境,也为后续树木健康成长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水分管理

黄杨的管理需注意其耐寒、喜光及爱静的特性。黄杨之所以耐寒,是因为其多生长于海拔较高的地区;而喜光是为了更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由于根系发育不良,无法通过土壤吸收足够的水分以供光合作用,因此需要外部补水来满足水分需求。

“爱静”这一特性常被忽视,实际上指的是黄杨对风的敏感性。轻微的风速(0.2至0.3米/秒)即可使蒸腾作用增加两到三倍,导致根部供水不足,难以满足蒸腾需求,最终造成树桩含水量下降,叶面暗淡且脆弱,影响成活率。因此,黄杨应放置在光线充足且避风的环境中养护。

手把手教你玩好黄杨盆景,很实用,请收藏。

在对黄杨的养护过程中,水分管理至关重要。由于其根系吸收能力较弱,传统的浇水方法可能无法满足其水分需求,因此采用喷水方式更为适宜。在春夏秋三季,鉴于植物处于生长期且受天气影响,每日需保证至少五次的喷水频率;而冬季则可适当减少至每日三次。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日间多次喷水看似频繁,但通过正确的操作方法,并不会导致植株因过量水分而死亡。

三、病虫害管理

在特定时间段内,如每年的谷雨至白露期间,卷叶蛾及黄杨绢野螟等害虫进入繁殖高峰期。对于这些病虫害的有效防控,建议使用中性菊酯类农药进行定期喷洒处理,并避免使用乐果类产品,因为后者含有的酸性成分会对黄杨叶片造成损害,降低其自然光泽。

四、施肥

黄杨的施肥是一门重要的技术。许多人偏爱自然肥料,但我个人更倾向于使用尿素和钾肥按比例混合的溶液进行施肥。在谷雨到处暑期间,这是黄杨的生长期,为了促进嫩芽的生长,应以尿素为主,钾肥为辅,比例大约是1:0.62。处暑过后,新长出的嫩芽需要变成半木质化以越冬,此时应以钾肥为主,尿素为辅,比例调整为1.62:1。施肥应每10到15天进行一次,避免浓度过高,采用薄肥勤施的方法。因为黄杨籽需要吸收大量的养分和水分,特别伤枝,所以建议在9月左右摘除。

五、修剪

一般而言,黄杨适宜每年实施两次修剪作业,最佳时期为6月与8月。经过持续几年的细致养护和精心修剪,树桩在经历初期的快速生长期后,逐渐进入了一个稳定的发展阶段。树桩的枝叶已变得丰满且成熟,标志着可以进行艺术雕刻的阶段。

这一过程被称为“雕堂”,它涉及将树桩上经修剪形成的馒头状枝芽,按照既定的艺术构思,通过比例和层次的调整,采用鸡爪枝和鹿角枝等修剪技巧,使枝叶呈现出密集而不透光的云状形态,同时确保主干的自然纹理清晰可见,层次分明。随着时间的流逝,树桩上的切口会自然风化,当枝条进一步成熟时,一盆精美的黄杨盆景便创作完成,展现了自然之美与人工智慧的完美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