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行书的朋友一定绕不过去的法帖就是《圣教序》,他不仅是王羲之行书的一本“百科全书”,更是魏晋行书的“集大成”之作。从北宋开始,它就是宫廷书法家的“必学字帖”,文人士大夫的案头书,其影响力已经超越了《兰亭序》。

学界认为,《圣教序》有三大优势是王羲之所有行草书作品无法比拟的:其一是可信度。《兰亭序》有真伪之辩,《快雪时晴帖》《大道帖》等也有人质疑是伪作,而《圣教序》作为集字作品,见于史籍,非常真实可靠。

其二,《圣教序》篇幅长、字数多。它共有1900多字,相当于5本《兰亭序》,至于那些书信手札,不过二三十字左右。所以它能满足我们长期学习,作为“日课”临摹。而且每个字优中选优,囊括王羲之各阶段的技法,包罗万象,常看常新。

其三,《圣教序》原碑尚存,存世版本也非常多,互相对照学习,取长补短,可以避免被某一版本局限或误导。不过,也有专家认为,这一优点其实也是“缺点”,正所谓“乱花渐欲迷人眼”,版本太多也会导致初学者无所适从。

而且,不论是原碑还是各种拓本,有一个缺点是始终无法弥补的,那就是缺损漫漶。原碑碑面已经斑驳不清,拓本字口模糊、缺字损笔也是常态。幸运的是,台北故宫近期首度公开了《圣教序》的集字原稿,这是当年怀仁一众书丹之前完成的草稿,还原了王羲之行书的真实面目,细节清晰、笔路精细,与羲之所写几乎没有差别。

此作全卷纵26厘米、横1056厘米,完整自然,弥补了所有拓本的不足。王羲之行书细节处技巧很多,拓本无法展现,我们在练时就容易囫囵吞枣,甚至被误导,形成用笔单调的弊病,而这部墨迹稿便可“医治”。

此作递藏有序,先后藏于宣和内府、南宋内府、梁清标、清内府中,后来被溥仪带出宫,辗转流落台湾省。它经过了苏轼、佛印的亲自鉴定,确认为真迹:“圣教序者,唐太宗为三藏法师玄奘撰也。高宗临御,以一金钱购王羲之一字,命怀仁汇集成文,藏之天府。其勒石行世者,则怀仁临摹笔也。”这说明原碑就是根据怀仁这件临摹稿而成。

首度公开的《圣教序》原稿,揭开王羲之行书真实面目,别再被拓本误导了!

从书写技法和状态来看,此卷每一个字都变化精微,顺锋起笔、衄挫调锋的细节,牵丝引带的笔路,以及绞转、纵势、欹侧等处理较之拓本更为丰富。行气、章法、墨色的变化也是拓本远不及的,此作价值不可估量,将它临摹透彻,晋人行书技法也就掌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