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图 <<向右滑动<<
李士达 《万玉吟仙图卷》
设色绢本手卷
24cm×140cm
李士达,号仰槐,一作仰怀,字通甫,明代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万历二年(1574年)进士。以画人物、山水名世。人谓其深得画理。寿超八十。李士达是个正直的、有正义感的画家。明代后期,社会矛盾急剧加深,苏州为全国有名的工商业城市,纺织业尤为发达,所受的封建掠夺也最严重。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皇帝派来亲信宦官、税监孙隆等,在苏州横征暴敛,任意增税,激起广大失业织工的反抗。在这之前,有一次孙隆召集苏州名流众吏,气焰不可一世,吓得这些人“咸屈膝”,只有李士达不买账,“长揖而出”。这件事使孙隆大为恼火,马上派人追捕。幸亏有人庇护他,才免于一场灾难。从此,李士达就隐居在新郭。不久,苏州爆发了有万余人参加的织工和市民反税监斗争,给明朝统治者以沉重打击,李士达也受到了强烈的震撼。这—年,他创作了《浔阳琵琶图卷》,以唐代诗人白居易贬官江州时所作的长诗为题材,当是寄托了对黑暗社会的不满与愤慨。
新岗说画——《万玉吟仙图卷》
李士达由于处境的关系,把自己的见解、感情、理想,以幻想的神仙境界寄寓之。李士达最熟悉的还是文人雅士的日常生活。这卷《万玉吟仙图卷》描绘的正是“竹林七贤”雅集竹园的场景。魏晋之际,崇尚清谈,人们把清谈家称为名士。当时,最著名的人物有嵇康、阮籍、山涛、阮咸、向秀、王戎、刘伶等七人。这七人结成好友,常在山阴的竹林子里喝酒吟诗、高谈阔论,因此时人称他们为“竹林七贤”。
卷上刻画了十六个人物,在野外竹林的自在生活,他们或挥毫题壁,或谈禅论道,或弹琴遣兴。李士达借此描绘体现了他的向往与憧憬,“竹林七贤”这一典故,常被用来比喻志同道合、放任不羁的文人。当然,竹林七贤”只是一时之称,特指他们隐居在山阴煮酒论诗志同道合的一段日子。
此图各组之间以树石或小桥、亭台等自然分隔,又以童仆的回首返顾使各组之间呼应联系。山石、人物造型多为圆形,线条柔韧,神态极生动。李士达在画上署名很特别,刘九庵先生总结的李士达显著特点“刀切款、皮球脸”,于此卷中尽显。
李士达对于绘画讲求有“五美”——“苍、逸、奇、远(一作圆)、韵”;反对“五恶”——“嫩、板、刻、生、痴”,被评为“深得画理”。所谓“苍”美,是指笔墨成熟老练,既刚劲挺拔,又精气内含,达到苍劲、苍茫、苍润的效果。所谓“逸”美,是要求挥洒自如,放纵超脱,意趣为主,反对矫揉造作,呆板无味。所谓“奇”美,通指画面新奇,不同凡响,自出心裁。明代后期,画坛流行师古之风,盛行平淡无奇,稍有一点新奇气息,便斥为“野孤禅”、“邪派”。在这种风气之下,李士达能打破常规,提倡独创,是尤为难能可贵的。
此卷由明代俞琬纶题引首并跋,俞琬纶,字君宣,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万历四十一年(1622)进士,任西安令。画史上说他“性疏简有高韵,风流文采,掩映一时,临池最胜”。后竟因为有名士之风为过失,被弹劾罢官,从此以著述自娱。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