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先秦]《诗·郑风·子衿》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唐]李白《忆秦娥》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 [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上面诗词里共同提到一个不那么常用,听上去却“高大上”的字“阙”,今天我们梳理一下这个中国传统建筑中特有的、文人墨客经常引用的一种建筑形态——阙。
阙
阙,在中国古建筑中是一种特殊的类型,中国现存的地面古建筑中,除了一两处汉代的石祠而外,就要以“阙”为最早的遗存了。
一、阙
“阙”的篆文
如上述《诗经》记载的“阙”这种建筑物早在周代就有。“阙”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没有发现。篆文中的“阙”是个形声字,从门,欮(jué)声。《说文》:“阙:门观也。[1]”《尔雅》“观[2],谓之阙。”可见,“门观”是阙的最初称谓。《释名》:“阙,阙(缺)也,在门两旁,中间阙然为道也。”因它一左一右夹宫廷出口,就像缺(阙)了一块,所以“阙”同“缺”。《广雅》里也说:“象魏,阙也。”《名义考》里也有一段关于阙的描述:“古者宫廷,为二台于门外,作楼观于上,上圆下方,两观相植。中不为门,门在两旁,中央阙然为道。以其悬法为之象,状其巍然高大谓之魏。”所以阙又有魏、象魏和魏阙之别称[3]。
根据《说文解字注》:“观,为仔细地、用心去看”;结合“阙,巍然高大谓之魏”。说明“阙”为大门两旁、道路中间有缺口的、高大巍然用于观看的一种礼制建筑[4]。
阙的用途主要表示大门,它是象征性的大门,与牌楼牌坊的起源可能有相同之处,但后来的发展则分道扬镳,各尽其能了。
阙,是中国古代一种标志性的礼制建筑,反映着不同历史时期的礼制思想。最初的门阙之制是有严格规定的,只能建在宫门之外。《古今注》上说:“古每门树两观于其门,所以标表宫门也。其上可居,登之则可远观,故谓之观。”阙除了“登之远观”外,还用来“标表宫门”,显示威严,具有等级符号的意义,这是阙的原始功能。“宫阙”一词就是这种宫门立阙的由来。皇宫门口的阙,也叫象魏,远古时用于颁布法令之地,是古代宫廷等大型建筑入口竖立的双柱的名称。
从汉代开始,阙已不是宫门专用了,除了宫殿、宗庙、陵墓建阙之外,许多贵族官僚的宅第也可建阙,但仍有严格的等级符号意义。其功能也从最初的“供观望和彰显威严”的礼仪性建筑逐渐演变为“显示门第、区别尊卑、崇尚礼仪”的装饰性建筑。
阙一般由台基、阙身、屋顶三部分组成。
阙的组成部分
阙有单阙、双阙、三阙之别。双阙就是在主阙旁侧再建一形体较小的附阙。阙制中最高等级的三出阙一般耸立在帝王居住的宫廷大门前面,是天下独尊的标志性建筑。
三出阙:洛阳复建“隋唐洛阳城应天门”
阙的种类按它所在的位置分为:宫阙、坛庙阙、墓祠阙、城阙等。
1、宫阙
位于帝王之居宫门前面,在宫门前建独立的二台(两观)的形式,自汉魏以后有了变化,逐渐与皇宫大门相结合,成为一个整体。早期的遗物也已不存,我们从唐宋以来的绘画和遗址中常常可以看到,河南洛阳2019年复建落成的“隋唐洛阳城应天门”,可以窥见象征隋唐皇家礼仪和威严的建筑——应天门(俗称“五凤楼”),三出阙(阙的最高等级),而应天门为十二阙(双向三出阙)。 北京故宫的午门,是保存唯一的一处宫阙遗物。
洛阳复建“隋唐洛阳城应天门”
北京故宫午门
2、坛庙阙
位于大型的坛庙大门左右。现存实物最早的有著名的嵩山三阙,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嵩山之南麓,即太室庙阙、少室庙阙、启母庙阙。三阙建于公元二世纪初东汉时期,均为石制,阙身上有汉代隶书题记和各种人物、车马、动植物、建筑物的雕刻,是研究汉代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和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
3、陵墓阙
陵墓阙是现存汉阙中保存得最多的类型。它们均位于陵墓之前,两相对称,中间为道,为陵墓神道的入口大门。它们或木构,或石砌;木阙现已无存,石阙则实例颇多。阙身形制略如碑而略厚,上覆以檐;其附有子阙者,则有较低较小之阙,另具檐瓦,倚于主阙之侧。檐下有刻作斗拱枋额,模仿木构形状者,有不作斗拱,仅用上大下小之石块承檐者。著名的陵墓阙有四川渠县冯焕阙、沈府君阙,绵阳平阳府君阙,梓桐李业阙以及山东嘉祥武氏祠阙(有子阙而无斗拱),平邑皇圣卿阙等等十数处。这些阙均为公元一、二世纪遗物,不仅是研究汉代建筑而且也是研究汉代社会生活和书法、雕刻艺术的重要实物。
陵墓阙自汉唐以后也有所改变,已逐渐从一般墓道中消失。陕西西安附近汉唐陵墓的陵门前双阙尚有遗址可寻,尤以唐高宗武则天合葬墓神道前的双阙遗址最为显著,借双峰以为阙址,气势更为雄伟。
4、城阙
古时候,常常在城门的两旁建立双阙,用以守望,称作城阙。《诗经·郑风·子衿》上有“挑兮达兮,在城阙兮”的句子。白居易《长恨歌》中的“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指的更是整个京城了。
汉阙的建筑形式,从现存实物和古代画像石、画像砖、壁画中可以看出有单阙对立的,也有带子阙的。另外还有两阙之间连以门楼阁道的,可能北京故宫午门就是从这种形式发展而来的。
汉画像石“阙”
自汉代以后,阙的建造热情逐渐消退。唐宋以后,阙逐步通过“左右连阙”,演化为“门阙合一”的新型宫阙,即在两阙之间连以单层或多层的建筑,从而成为宫殿建筑群的礼制性门楼。北京故宫紫禁城入口——午门,就是一种较之于前朝各代“城阙”更为复杂的宫阙遗存形式。
午门,位置在皇宫正殿大门太和门之外,但它与早期两观(阙)形式不同了,已与午门相结合,构成为凹形的平面,把两观形式与门组合在一起。我们如果把两旁的东、西雁翅楼分开,还可以重现两观(阙)的形式。午门又称五凤楼,但是在正门两旁的侧门上,还特意加上了阙左门和阙右门的名字,以保存原来宫阙的遗意。
陈鹤岁先生认为:“近代建筑又常以简化了的阙造型来作为建筑入口的标识——门墩。”存疑,待考。
梁思成先生“阙”手稿
二、嵩山汉三阙
因专业所致,对古建比较感兴趣,而登封市嵩山汉三阙早有耳闻,多次去或路过登封市,因未开放,而失之交臂。新闻说,2021年6月12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启母阙、少室阙等文化遗产正式向社会开放。太室阙暂未对外开放。上周六到嵩山风景名胜区学习,趁中午休息之余,驱车到启母阙、少室阙一睹尊容。
巍巍嵩山
1、少室阙
少室阙在河南省登封市城西六公里少室山下邢家铺村西,嵩山少室山东麓,为汉代少室山庙前的神道阙,大约建于汉安帝延光二年(公元123年),据载为颍川太守朱宠所建。少室山庙又称少室祠、少姨庙。
少室阙以青灰色块石砌筑,分东、西二阙(新建保护区内,两阙方位有变动,应是南、北两阙)。两阙结构相同,为二重子母阙,由阙基、阙身、阙顶三部分构成。东阙(现南阙)通高3.37米,西阙(现北阙)通高3.75米,间距7.60米。西阙(现北阙)中部有阴刻篆书“少室神道之阙”6字,阙铭也为篆书,约55行,每行4字,皆侵蚀,不可辨识。
少室阙上雕刻的画像有赛马、车马出行、宴饮、羽人、角力、玄鸟生商、四灵、兽斗、兽相逐、击剑、狩猎、犬逐兔、驯象、斗鸡、蹴鞠、羊头、鹿、虎、马技、月宫、常青树、柏树、铺首衔环以及山水图案等,其中以马戏图和狩猎图最为出众。因年深日久,剥蚀较重,尚可看出60余幅,反映了我国汉代的民俗风情。特别是蹴鞠图,为现代足球运动起源于我国提供了有利的实物佐证。
鲁迅先生少室阙手稿
《少室石阙铭》的篆书宽博朴厚,气象恢宏,有大家之风。清王澍评云:“石甚粗劣,篆文亦未尽善,然刻虽未工而字殊朴茂,商彝、周鼎、清庙、明堂,可以寻常耳目间珊巧之物同日而语乎?”(《虚舟题跋》)
参观少室阙通道
少室阙保护用房
少室阙
2、启母阙
启母阙在万岁峰下,是启母庙前的神道阙。是东汉时期人们为纪念大禹之妻,启的母亲而建在启母庙前的神道阙。在阙的东北面,耸立着一块几丈高的石头,名为“启母石”。相传大禹治水之事感动上苍,玉皇大帝施展法术,让禹成为一个开山凿渠的大力士。
据说启母庙建于汉武帝时,武帝为避其父景帝刘启讳,将“启母庙”改名“开母庙”。终汉一朝,均叫“开母庙”。
启母阙以凿石雕刻砌成,分东西二阙,现存高3.17米。亦为东汉延光二年(公元123年)颍川太守朱宠所建。无额。《开母庙石阙铭》为篆书,无额。启母阙铭前十二行为题名,后二十四行为四言颂辞和仿楚辞体裁的赋,铭文记述了鲧、禹治理洪水情况以及汉朝的圣德等内容。《开母庙石阙铭》下方,另有东汉灵帝熹平三年(174)中郎将堂溪典《嵩山请雨铭》,隶书,十七行,行五字,字多剥蚀。《开母庙石阙铭》的篆书,较《少室石阙铭》为严谨,比李斯诸刻方紧,而秦篆浑朴茂美之气,’尚依稀可见。康有为称其“茂密劲”不为过誉。
阙身亦有汉画像,与铭文书法交相辉映。汉画像浮雕图案60余幅,雕刻马技、骑马出行、杂技、幻术、驯象、郭巨埋儿、夏禹化熊、果下马、狩猎、虎逐鹿、双蛟、月宫图、蹴鞠图等。阙顶雕刻瓦垄、瓦当、板瓦、垂脊等建筑构件,其中女子蹴鞠图是足球起源于中国的重要实物证据,曾在1990年北京举办的亚运会上展览,是现代足球运动的先祖。
启母阙保护用房
启母阙
3、太室阙(暂未开放)
太室阙,位于嵩山太室山前中岳庙南约一里处,景区正在营建,暂未对外开放。
嵩山东汉三阙,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国家级礼制建筑遗存,是研究建筑史、美术史和东汉社会史的珍贵资料。嵩山东汉三阙,世界闻名,国之无双,历史学家为之惊喜,文物学家为之骄傲,金石学家倍加推崇,考古学家奉若珍宝,1961年3月4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的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类,编号分别1、2、3号。2010年8月1日,包含“嵩山汉三阙”在内的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少室阙、启母阙和太室阙是研究汉代建设史、雕刻绘画艺术史的实物史料,也是中国古代祭祀礼制建筑的典范之一,三阙合称为“嵩山汉三阙”。
注:
[1]、《说文解字注》:“阙”
阙:门观也。从门,欮声。《释·宫》曰:观,谓之阙。此观上必加门者,观有不在门上者也。凡观与台在于平地,则四方而高者曰台。不必四方者曰观。其在门上者,则中央阙然,左右为观曰两观。周礼之象魏,春秋经之两观,《左传》僖五年之观台也。若中央不阙,则跨门为台。礼器谓之台门,左传谓之门台是也。此云阙门观也者,谓门有两观者称“阙”。从门,欮声。去月切。十五部。
是不是有点明白了,“阙”是指观,那么“观”又是什么?南唐的徐锴曰:“以其阙然为道,谓之阙。以其上可远观,谓之观。”这就是“阙”的本义,它是指古代宫殿、祠庙或陵墓前的高台,通常左右各一,台上起楼观。如《诗·郑风·子衿》“挑兮达兮,在城阙兮。”《史记·高祖纪》“萧丞相营作未央宫,立东阙、北阙、前殿、武库、太仓。”
[2]、《说文解字注》:“观”
观:谛视也。从见、雚声。审谛之视也,《谷梁传》曰:“常事曰视,非常曰观。”凡以我谛视物曰“观”,使人得以谛视我亦曰“观”;犹之以我见人,使人见我皆曰“视”。一义之转移,本无二音也,而学者强为分别,乃使周易一卦而平去错出。支离殆不可读,不亦固哉。
由此可知,一般的看叫“视”,仔细的看叫“观”;“观”为仔细的看、用心的看;这具有双向性,展示给人仔细看是“观”,仔细看人展示也是“观”。
[3]、《汉字源流精解字典》
阙què
1、古代皇宫前面两边的楼台,中间有道路:宫~
2、陵墓前两边的石牌坊
解析:形声字,从门,欮(jué)声。《说文·门部》:“阙:门观也。”原指王宫的关阙……王宫的阙古代也称“象魏”,双音词有:魏阙。[城阙]京城。后来又转指墓阙……
[4]、《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阙”
朱①:礼,诸侯之门观中央阙,故引申为“缺”。
钱①:门观也(即今城楼之类)。礼,诸侯之门观中央阙,故引申为“缺”。
钱②:礼,诸侯之门观中央阙,故引申为“缺”。
参考资料
1、 说文解字注,[汉]许慎 撰 [清]段玉裁 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2版
2、 汉字源流精解字典,人民教育出版社辞书研究中心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1版
3、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章太炎 讲授,周树人、钱玄同、朱希祖记录,中华书局,2010年第1版
4、 汉字里的古代建筑,陈鹤岁 著,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第1版
5、 中国建筑图解词典,王其钧 著,枫书坊文化出版社,2017年1月
6、 百度百科:嵩山三阙、少室阙、启母阙
7、 百度:故宫博物院·嵩山三阙
8、头条·百科:汉三阙
9、图片:部分图片来源于百度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