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尼雅遗址,出土过秦汉时期的小学生启蒙课本《苍颉篇》。

这个尼雅地区,就是传说中的“精绝国”。

这说明什么?说明2000年前,新疆地区就已经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礼乐文章、诗书文字,早已通行西域。

图片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丞相李斯作《苍颉篇》7章,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6章,太史令胡母敬作《博学篇》7章,均以秦小篆书写,作为统一文字的依据。

西汉时期在民间教书的“闾里书师”将此3篇字书合一,仍称《苍颉篇》。

《苍颉篇》作为字体、字形的标准和初学范本颁行全国,甚至用来培养官员,相当于现在公务员考试必考科目——行测、申论。

汉王朝设置西域都护府后,在新疆地区实行屯田和“安辑”政策,“有变以闻,可安辑,安辑之;可击,击之。”为推行这些政策,政府需推行汉语,《苍颉篇》则是当地儿童学习汉语的启蒙课本。

图片

汉代精绝国全域使用汉字,并将汉字作为情感交流的工具。如王室成员之间相互应酬、馈赠礼品的8支木简,正反两面分别写有:“臣承德叩头,瑾以玫瑰∣再拜致问大王”“太子美夫人叩头,瑾以琅∣致问夫人春君”等。

从书法的精妙程度看,精绝王室虔诚地推广中原大地汉文化。

当然,尼雅遗址更著名的一件文物,是最著名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出土于尼雅遗址精绝王子墓中,被誉为 20 世纪中国考古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织锦文字里的“五星”,指的是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也称辰星、荧惑、岁星、太白、镇星;“东方”指我国古代星占术中特定的天穹位置,即“中国”所对应的“东方”天域;“中国”则泛指当时中原王朝直接管辖的地区。“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意味着出现五星聚“东方”的天象,对“中国”的军国大事一定有大利。

这件锦护臂纹样华丽精致,上面的文字与史书中的记载吻合。专家认为,它与另一片绣有“讨南羌”文字的织锦是同一片,内容与西汉宣帝征讨羌人有关。

图片

更有趣的是,当时发现这件护臂的考古队队长,名叫齐东方,齐东方带队进入沙漠时,确实带了一面五星红旗……

锦护臂的全文是——“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诛南羌,四夷服,单于降,与天无极”。

这又说明什么?

这说明2000年前,新疆这里的居民,已经有了“中国”的概念,而且以身为中国子民、华夏后裔而自豪,“四夷服,单于降,与天无极”——以后不要说什么“战狼”了,两千年前的西汉人民,人均战狼。

“书同文”,是华夏一直在努力推动的事业。

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演进中,汉语言文字的习得、运用和传承,是新疆各族人民共同的历史选择。

新中国成立后,中文汉字作为通用语言,更是深远地改变了新疆各族人民的生活,20世纪50至70年代,新疆各族群众在日常生产生活过程中,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沟通交流的问题。因此,积极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就成为了各族群众自发自觉的行为。

图片

新疆温宿县一村民阿孜古丽·沙吾提说:

“老师教授的内容简单实用,让我学会了不少生活用语,运用在工作中,争取收入再上新台阶”。由此可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新疆各族群众的工作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也进一步说明了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的需要是驱动新疆各族群众传播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主要力量。

2014年,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指出要扎实做好各项教育工作,帮助新疆各族群众尤其是年轻人学好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他们带来更多发展机遇。

图片

在东部经济发达城市开办新疆高中班,通过严格考试制度选拔少数民族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得到显著增强,对新疆各族群众青年学子起到了极大的榜样引领效果。

新疆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普及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养了大量具备现代知识和技能的优秀人才。这些人才为新疆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推动了新疆的现代化进程。

大一统,是中华民族的大一统,语言文字是这一切的根基。

有共同的历史记忆,才有共同的民族感情。

这或许是我们这个民族自信“与天无极”的原因。

PS: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5周年,有同志制作了一份“我和我的祖国”特别珍藏版相框场景仿真模型,做工精美,意义深远。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artContent p img{float:none !important;}#artContent table{width:100% !import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