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韩城,知道的可能不多。如果提到一个历史人物司马迁,恐怕人人皆知,韩城是司马迁的故乡。

图片  图片

     这个黄河岸边的县级市,有个金字招牌——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要知道,历史文化丰厚的陕西,全省才有6个。贾平凹先生说,韩城是他心中三个很值得行走的地方之一,而余秋雨先生赞美韩城,是“一直想去却不敢去的地方”,可见韩城的魅力非同一般。

     我对韩城的直观了解,在一档电视节目“魅力中国城”,韩城对阵双鸭山。看着节目,对韩城来了兴趣,想去司马迁祠看看。凡人有凡人的好处,不用考虑那么多,说去就去。

     韩城是座煤城,花椒城,更是一座文物城,历史名城。黄河天险,偏居一隅,这里的文物数量多,保存好,“关中文物最韩城”。市区南有“韩城古城”,北有党家村古民居,文物、古迹遍及全市。

图片
图片

      司马迁祠在他的故乡芝川镇,韩城市区南14公里,有专线公交。依托祠墓建的景区,内容丰富,环境也好,正在创建5A。进入景区,正中前方祭祀广场上,是司马迁的巨大铜像,手持汉简,沉稳坚毅。

     祠墓建在山岗上。从祭祀广场往南,过芝秀桥,是“司马古道”,一座古牌坊上写着“汉太史司马祠”。这条古道,原是韩城到西安的唯一通道,条石坑洼不平,车来人往的痕迹见证着历史的沧桑。

     顺着古道前行不远,右拐,就是通往祠墓的“朝神道”,5层,99级台阶,每层建一山门。拾级而上,还是费些力气。看到几位老年游客,满精神,便加快了脚步,咱不能落后。

    祠墓建于西晋时期,1700多年了,历代多有修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依山而建,绿树掩映,西枕梁山,东临黄河,近有芝水绕流,选址极佳。

     登上最高层,进入司马迁祠。祠院3间献殿,正中是石雕供桌,上有“文史祖宗”牌匾,“史学传千古,神威镇一峰”的对联挂在两旁。祠内石碑上,有祠墓重修记事,也有后人凭吊咏怀。院中的古柏默默陪伴着主人。韩城百姓敬仰这位同乡,年年祭祀,香火不断。

     祠后面是司马迁墓,墓碑写着“汉太史司马公墓”,清代陕西官员题写。墓呈圆形,像蒙古包,据说忽必烈下令整修过。《史记》对少数民族客观表述,这位蒙元领袖很是钦佩。墓顶上有棵古柏,分出5枝向外生长。

    导游介绍说,司马迁到底怎么死的,葬在哪儿,还是个谜,这个墓是他死后400年建的。确实,好多史实需要继续研究探索。

     不过我觉得,司马迁写出了伟大的 《史记》,这是真实存在的,来参观祠墓,更多的是敬仰,学其精神。就连著名的黄帝陵,说是黄帝的衣冠冢,实际怎样,几千年了,也难说,可并不影响对这位中华始祖的缅怀纪念,代代相传,大家认可,就够了。

     司马迁是史学家,也是文学家、思想家。他的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不光求真求实,还文采飞扬,把枯燥的历史写得生动形象。

    为实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承诺,司马迁广泛搜集、甄别史料,用正确的观点方法,客观地记人写史。因李陵之祸受宫刑后,忍辱坚持,历尽辛苦,终其一生写出鸿篇巨著,不可或缺的信史。《史记》对历史文化、对国人的影响都是巨大的。

图片

     

图片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圣人光道统,汉史竟经文”,司马迁没有看到 《史记》的辉煌,后世给予了极高评价。他曾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的一生,该是重于泰山。他留下了 《史记》,历史记住了他。

     沧海桑田,时代在变,但不是什么东西都会过时。正直的人格,求实的作风,严谨的态度,努力的坚持,永远值得尊重和学习。司马迁正是具备了这样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