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图片
图片
      在中国古代,银两作为重要的流通货币,其使用方式和找零方法一直备受关注。尤其是在影视作品中,我们经常能看到豪侠们挥金如土,随手抛下一锭银子便扬长而去的情景。然而,这样的场景在现实中是否真的存在呢?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思 维 导 图   

图片
图片

银两作为货币,其使用历史可以追溯到宋朝,而直到明清时期,银两才真正成为了市场上的主要流通货币。在这个过程中,银两的形式多样,从大型的银锭到小型的银锞子都有涉及。其中,大元宝通常重量为五十两,形状似马蹄,被称为“宝银”,主要用于官方的大宗商品交易;而小元宝则重十两,形状似锤头,适用于较大的私人交易。此外,还有一种称为银锞子的小型银锭,重量在一两到三五两之间,适用于小额交易。

尽管如此,由于大元宝和小元宝的价值相对较高,它们并不适合日常生活中的小额消费。实际上,古人通常使用的是碎银子,即所谓的“滴珠”或“福珠”。这些碎银子的重量通常不足一两,且没有固定的规格,这使得在交易时需要进行称重。为此,古人出行时往往会携带两样工具:剪子和戥子。

剪子的特殊设计——短刀口和长粗剪柄,利用杠杆原理方便人们剪切银子。而戥子是一种精度极高的小秤,最早出现在宋代,它可以精确到厘(约31毫克),不仅用于称量银子,还可以称量黄金或者贵重药材等物品。在交易时,根据所需金额,使用剪子剪取适量的银子,再用戥子称量,确保支付准确无误。

此外,银子的纯度验证也是交易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通过剪开银子检查内部是否掺杂,以及观察断层是否有铅夹杂等手段来判断银子的真假。为了不浪费任何银屑,古人甚至会在腰间挂一个装有蜡块的铜铃形状容器,用来收集剪下的银屑。当积累到一定数量时,可以通过熔化蜡块来回收这些银屑。

虽然影视作品中挥金如土的画面令人向往,但在实际生活中,古人使用银两的方式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精细和谨慎。从剪子到戥子,再到银屑的收集与回收,每一个步骤都体现了古人对财富管理的智慧。穿越时空,回到那个年代,掌握这些基本技能无疑是生存下去的重要条件之一。

作 者 简 介
图片

图片

四川祖籍,新疆长大

爱笑,爱生活

喜欢记录一切美好!

图片
图片
图片

长按扫描

关注公众号 

图片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artContent p img{float:none !important;}#artContent table{width:100% !import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