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 维 导 图
古人最早饮用的是发酵酒,也称为酿造酒。这种酒是通过将食物中的糖分经由酵母菌的作用分解成乙醇而制成的。为了加速这一化学变化过程,古人会在谷物原料中加入酒曲——一种含有多种微生物的发霉谷物,这些微生物能产生酒化酶,促进糖分转化为酒精。由于古代过滤技术和灭菌方法相对落后,酿出的酒往往呈现出浑浊的状态,并且表面还会漂浮一层白色的物质,因此被称为“绿蚁酒”。
发酵酒的酒精度数通常不高,因为一旦酒精浓度超过一定限度(大约20%),就会抑制甚至杀死酵母菌,从而停止发酵过程。汉朝时期人们饮用的米酒度数极低,可能仅在3-5度左右;到了唐朝,随着酿酒技术的进步,可以得到较为清澈的“清酒”,其度数约为5度,与现代啤酒相当;宋朝时,发酵酒的度数进一步提升至十几度,但仍远低于当今的高度白酒。
虽然传统上认为中国蒸馏酒技术始于元朝,但最新的考古证据显示,早在辽金时期,我国东北地区就已经掌握了制作高度蒸馏酒的技术。通过加热发酵后的原料至78.3°C到100°C之间,使酒精先于水分汽化并通过冷凝装置收集,最终得到更高纯度、更强烈的酒液。这类蒸馏酒的酒精含量可达40%以上,有的甚至高达60%。
蒙古族统治者进入中原后,将这种新型饮品推广开来,从此开启了中国高度白酒的新篇章。明朝以来,众多知名白酒品牌相继涌现,成为今日中国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在元朝之前,由于普遍饮用的是发酵酒,酒精浓度较低,人们能够大量饮用而不至于醉倒。然而,自元朝以后,随着蒸馏酒逐渐流行,人们开始面对更加浓烈的酒精挑战。这也就解释了为何今天的我们难以达到古人那般惊人的酒量表现。
古人的酒量之谜在于他们主要消费的是低度发酵酒而非现代意义上的高酒精度饮料。了解这一点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欣赏传统文化中关于饮酒的故事,也能让我们对中国的酿酒历史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
四川祖籍,新疆长大
爱笑,爱生活
喜欢记录一切美好!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artContent p img{float:none !important;}#artContent table{width:100% !import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