酥油光,是宋哥窑特有的光泽,这种光泽在古瓷的多种光泽中特别的与众不同,是宋哥窑的专属之光。
为什么哥窑会有这种酥油光,各路大神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今天笔者也来凑个热闹,谈谈这个在古玩界爱恨交加的酥油光。
酥油光,指的是酥油凝结后的光泽,亚光和油性是其区别于其它古瓷光泽的最主要的特性。在古玩世界,一谈到哥窑,个个张口闭口就是酥油光,似乎每个人对酥油光都很了解,可谁又见过真正的酥油和酥油光呢,说实话,我是没见过的,连什么是酥油我也不懂,只是凭主观觉得,应该和冬天炼猪油冷却凝结后的光泽差不多,对酥油光的认知,估计很多人也是停留在这样那样的主观里。
收藏的宋元哥窑多了,时常上手揣摩,虽不知道什么是酥油,但仍不妨碍与酥油光凝眸对话,时间久了,就生出一些想法来,感觉这酥油光,内涵很丰富,不仅仅是像酥油这么简单,说它亚光,是因为这酥油光的光感不是很强,柔和不刺眼,和很多古瓷器的老光有共同点,都莹润幽亮,不同的是,酥油光的莹润之中还带着油腻感,正是这油腻感,才有酥油之名,我收藏有一件米黄色的宋哥窑琮式瓶(见下图),酥油光很典型,本文就以此为例,谈谈这酥油光到底要怎样来认识。

下面是这件琮式瓶不同部位的酥油光:

宋哥窑的酥油光到底该怎样来理解

从以上图片的酥油光可知,典型的酥油光,包含有下面的内涵:
第一,它具有老瓷的光感特征,莹润幽亮,迎光转动可见幽亮之光在釉面流淌,鲜活而灵动;
第二,酥油光有厚重感和凝聚感,凝聚得有厚度,像有一层厚的膜,把釉面和纹路都遮住了;
第三,幽亮不刺眼,幽亮中含着油性,透着油腻,即酥油感明显;
第四,从酥油光边沿可看到釉面不是很光洁,有极细微的波浪感和褶皱感,有的明显,有的不是很明显。
这就是典型的酥油光,馆藏的哥窑,酥油光也是这样,2017年11月,故宫博物院搞了哥窑特展,我去看了两次,第二次是专门去看酥油光的,下面的图片,是故宫哥窑的酥油光。

下面的图片,是大英博物馆哥窑的酥油光:

下面的图片,是台北故宫博物院哥窑的酥油光。

馆藏哥窑的酥油光,由于不能上手拍照,酥油光的显示面不大,不像自己手上的,拍照时可以取最大的光点,但也基本能看清幽亮的光泽中透出的油腻感,酥油光的特质同样也很典型。
从原始青瓷到明清瓷器,不同品种不同年代的瓷器,釉面都是经高温烧成之后的类玻璃光感,釉光虽有差异,但都是在共性的基础上显示的个性差异,唯独这酥油光,既有古瓷共性的特质,又有自己独特的酥油个性,即明显的油腻感,这种油腻感,宋哥窑最明显,元代的哥窑次之,明代早期的哥釉还偶尔能见到亚油腻感,明清两朝的御窑仿宋哥窑的器物,已无酥油光的踪影了。
南宋至元的哥窑,为什么会有酥油光,到底该怎样来理解酥油光呢,我想,下面的几点也许能回答其中的一些问题。
一、特殊的工艺,是酥油光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
南宋哥窑,与处于鼎盛时期的官窑、龙泉窑同时发展,在器型、工艺上都存在相互借鉴的关系,石灰碱釉已得到娴熟的运用,以助推釉的熔融提高釉面的玻化效果,故三个窑口的瓷器,釉内都基本具有“聚沫攒珠”的特点,但哥窑与官窑、龙泉窑不同的是,釉表面的玻化没有官窑、龙泉窑的好,似乎存在某种缺陷,在100倍显微镜下观察,釉表有很多未封闭的气孔,大量的气孔没有被玻璃质覆盖,导致哥窑的釉表因气泡大小的不一致,形成极微的波浪和褶皱,光照射到釉面,被未封闭的气孔、釉内已封闭的气泡、釉表的细微波浪和褶皱的综合干扰之后,反射出来的光形成了复杂的漫反射,变成亚光并折射出酥油光,这特殊的工艺,是酥油光产生的根本原因,可以这么说,没有这种特殊的工艺,就没有酥油光,哥窑以外的瓷器,没有这种工艺,所以没有酥油光。
南宋官窑中有少量的器物也有酥油光,有酥油光的南宋官窑,在100倍显微镜下观察,与哥窑的釉面很接近,而龙泉窑的釉面和绝大多数官窑的釉面不存在这种情况,玻化程度龙泉窑最好,南宋官窑次之,哥窑最差,元以后瓷器釉面的玻化就很好了,这说明哥窑的酥油光与众不同,是玻化的缺陷造成的,而玻化的缺陷,是工艺的结果。
二、久远的时光,是酥油光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

宋元的哥窑,距今年代久远,不管是传世的还是在地下的,宋元哥窑和所有的古瓷器一样,其釉质分子的运动一直都在进行,釉面分子减弱硬度有所下降,自然的老化结果,使得釉面温润晶莹,有熟旧感,光照射在这样的釉面上,已没有了刺眼的感觉,变成了柔和润泽的光感,釉面上的光点也变得有厚重感,这种老瓷器的光感,宋元的哥窑和所有的老瓷器一样也是同样具备的,所以,酥油光之中也蕴含着老瓷的光感,撇开哥窑的特殊工艺不说,宋元时期的哥窑器物也是熟旧温润的,温润的老瓷之光,经特殊工艺形成的漫反射,提升了酥油光的油性。

三、特殊的工艺、玻化的缺陷与老瓷器的温润相互作用,是酥油光形成的主要原因。

哥窑工艺的特殊性、釉面玻化的缺陷、久远的岁月,造就了独特的酥油光,典型的酥油光,应该是这三者结合的结果,缺一不可,特殊的工艺,造成了玻化的缺陷,才有了漫反射,才有了亚光,才有了酥油感,久远的岁月使釉面润泽幽亮,增强了光的油腻感,最后三者综合发力,即釉中大小不一的气泡、釉面未封闭的气泡、釉面的波浪和褶皱、莹润的釉面,当光照入时这几个要素的组合起了作用,强化了釉面的莹润感,典型的酥油光就这样产生了,其中酥油光中油性的光感,是组合作用的核心效果。

几乎所有的古瓷,对光的反射,都是釉面、釉质与气泡在发挥作用,由于缺乏哥窑对光的那一套组合拳,所以只有老瓷莹润的光感,出不了酥油光。

四、酥油光有共性,也有差异。

亚光、莹润和油腻感是酥油光的共性,宋及元代大部分哥窑都有这样的酥油光,但具体到每一件哥窑上,酥油光还是有差异的,玻化缺陷导致大部分哥窑的玻璃质没有覆盖住釉表的气孔,酥油光得以产生,有一类哥窑,釉表的玻璃质因窑内位置、窑温等因素的影响,玻璃质基本上覆盖了釉表的气孔,这一类哥窑釉面的光滑程度比一般的哥窑好,甚至接近龙泉窑釉面的玻化程度,这一类哥窑的酥油光就没这么典型,幽亮润泽,光的油性大大降低,是亚酥油光;还有一类与之相反,釉表的气孔基本没有得到覆盖,波浪与皱褶更明显,酥油光中的油腻感特别强。

出土的哥窑瓷器,因东西南北中复杂的出土环境的差异,器物受环境的保护和破坏的程度不一样,酥油光的表现是有差异的。

五、明清的仿哥窑,有了时间但没有酥油光,说明工艺不对。

元末明初的哥窑器物,酥油光已不是很典型了,并由亚酥油光逐渐过渡到普通瓷器的釉面光泽,宣德时期仿的哥窑,和其它瓷器釉面的光感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到了清三代仿的哥窑,仅仿釉色与开片而已,釉质与釉光,与宋元哥窑比全然不同了,明及清三代仿的哥窑,到现在也很久了,釉面老气润泽,但没有酥油光,这说明,仅有久远的时间,没有了哥窑的特殊工艺,典型的酥油光也就没有了。

六、现代仿哥窑,工艺问题也许部分解决了,但没有时间,也出不了酥油光
现代仿哥窑,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已开始,但工艺的突破性不大,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近十来年,仿哥窑的工艺获得了大的发展,仿哥窑的釉质、釉色、各类开片、金丝铁线、聚沫攒珠、紫口铁足等已经仿得像模像样了,但因哥窑的综合性特征仍无法完全突破,新烧的仿哥窑不具备釉面老化的时间,所以也没有典型的酥油光。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有些仿哥窑的产品,烧制时加入了化学油润剂,出窑时釉面很油润,釉光也不很刺眼,对新老釉光认识不足的人,区别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简单来讲,加有油润剂的器物,虽很润泽,但很新,毫无老瓷的熟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