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文
德军重组防线
尽管遭受了重大损失,还是有相当多的德军和罗军摆脱了追击,于四月中旬退入塞瓦斯托波尔。海上撤退也在进行中,主要针对罗军、德军后勤人员、辅助人员和战俘等。但不是所有人都被允许离开。苏方宣称曾截获希特勒4月15日的一道命令:“凡还能够拿起武器的人,一律不准从克里米亚撤退。”
上述命令暂时没有得到西方来源的证实,但命令的内容却符合当时的实际。德军抵达塞瓦斯托波尔后,围绕要塞建立起新防线。第49山地军(两个步兵师残部)掩护北部通道。第五军(三个步兵师)掩护东部通道。罗骑兵军军部及部分兵力被送回罗马尼亚,留在塞瓦斯托波尔的罗军由山地军接管。4月27日,德军第17集团军实施了重组:第5军下属德第73、98、111步兵师,罗军第3山地师,第19步兵残部。第49军下属德第50、336步兵师,罗军第1、2山地师,第10步兵师残部(2100人)直属部队,包括罗军第六、九骑兵师的一部分兵力,还有德军第755自行车营罗马尼亚山地军。
和历史上以往的几次战役,包括最近的1942年红军防御战的情形一样。塞瓦斯托波尔得到坚固阵地和有利地形的保护,城市外围构筑有三道防御地带,遍布当年苏军遗留和德国人新近强化过的各种防御工事。仅在一个碉堡内圈的前沿地带,就有650个机枪和迫击炮据点,3百个土木火力点,250个永备碉堡和60个观察所。
事实上,德国人要坚守要塞,在人力方面,并不特别吃紧。扣除损失和撤退的人员,至4月20日,德军罗军在塞瓦斯托波尔还有12.5万人。但是此前的战斗和仓促的撤退,第17集团军的重武器已经丢失殆尽,只剩下81门大炮、36门重型反坦克炮和9辆强击火炮。
另外,德军的兵力部署也不太合理,一线只有35000人,二线却有九万人。看来是为了撤退方便。德国作战部队的士兵们相信,当罗军和德国海军,空军以及后勤部队相继撤退后,他们就能轮到他们。他们乐观地认为,撤退14天内就能完成,德国海空军将帮助他们突破苏联海空军的封锁,回到安全地带。
一切看上去充满了希望,强化防御带的防御和阻击阵地至少可以成功坚守2至3个星期。因此,在此之前,强化地带中的前进机场不会遭到苏军炮火的影响。所有的一切成了这样一种因果关系:只要塞瓦斯托波尔周围的强化防御带被守住,德国空军就能留在原地,只要德国空军还在。疏散行动就能继续进行。这是一乐观的想法,第17集团军将获救,部队里的每一个人都能逃脱。
但对该集团军的死亡判决的电报已发至,第17集团军所有的希望就此破灭。就在这最具希望的关头,希特勒又一次做出令人费解的决定。4月12日,他命令道:“塞瓦斯托波尔将不限期地守卫下去。作战部队不得撤离。”塞瓦斯托波尔必须坚守,一些作战营将被调入要塞。就是,就是在这里,六个德军师的悲剧上演了,其中的许多部队拥有悠久而又著名的传统。
3月31日,克莱斯特被解职后,出任“南乌克兰”集团军群司令的舍尔纳,实际上还有陆军总参谋长蔡茨勒,都徒劳地试图说服希特勒撤销这道毫无意义的命令。阿尔门丁格将军,也借拜访元首大本营之机进行了多次尝试。但希特勒的看法是:丢失克里木会令土耳其发生动摇,并破坏罗马尼亚人和保加利亚人的忠诚度。这个看法在a集团军群撤至敖德赛西面的德涅斯特河之前确实有些道理。
希特勒与战地将领之间戏剧性的激烈争执,也集中反映在舍尔纳试图让希特勒取消这道命令的努力上。舍尔纳,这个备受非议的人物,在希特勒身上使用了正确的战术:4月18日上午10点30分,他接通蔡茨勒的电话,提出如下理由:“元首要求坚守塞瓦斯托波尔的命令当然会被执行。但我想指出,所有被运入克里木的武器和弹药,都将错过’南乌克兰’集团军群在德涅斯特河上的重要行动,而这场决定性战役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来赢得。我要的是武器和弹药”
蔡茨勒的回答表明舍尔纳的说法切中要害。“我完全赞同你的看法”。他说道,“但为了让元首批准塞瓦斯托布尔的疏散,关于第17集团军更为准确的数据会对我有所帮助。”
第二天21点30分,舍尔纳又打来长途电话催促蔡茨勒:“关于克里木的决定,必须立即作出。空中和海上的运输空间已遭受到一些损失。我们的海军现在不得不在进港和出港口岸进行战斗,空军的损失也令防御任务难以完成。疏散行动至少还需要两周。这就是该行动必须立即开始的原因。还有个问题不能忘记,我们并没有五个师在实施防御,实际上只是五个德军团,而罗马尼亚人几乎已不剩什么战斗力。”
尽管有这些紧急呼吁,但希特勒还是在4月19日的晚间会议上拒绝了舍尔纳的主张。他再次禁止作战部队疏散。但舍尔纳并未就此放弃。
4月21日,舍尔纳飞至伯格霍夫,亲自说服希特勒取消坚守令,舍尔纳大将向他的最高指挥官力证,塞瓦斯托波尔不可能被长期坚守。
希特勒用甜言蜜语拒绝了他的提议。他说,由于彼列科普和刻赤防线的崩溃,土耳其的立场已发生动摇,现取决于克里木。换句话说,就是塞瓦斯托波尔能否守住,这是他决意坚守塞瓦斯特波尔的决定性因素。“有两样最重要的东西是这场战争所必须的—罗马尼亚的石油和土耳其的铬矿。如果我放弃克里木,这两样东西将都丧失”。然后希特勒宣布:克里木当然不必无限期地坚守下去,只需要守卫8~10周。待西线预计将发生的入侵被成功击退,塞瓦斯托波尔就可以在几周后悄悄地疏散,这样就不会带来任何政治风险。
此前的其他人都被希特勒的口才所说服。此刻,在争取克里木实施疏散的这番努力中,舍尔纳犯了个错误。于是,试图吓唬希特勒:“我的元首,只有在您给第17集团军增派援兵的前提下,塞瓦斯托布尔才有可能守住。”
这是个错误,舍尔纳低估了希特勒。希特勒听到他说的“只有……才”,立即抓住这个字眼:“没问题,我会给你增派援兵。”
舍尔纳无功而返。当然,希特勒并未遵守他的承诺,除1300人的两个步兵营、15门反坦克炮、10门迫击炮和4门榴弹炮外,舍尔纳没有得到其他任何援助。但希特勒使舍尔纳获准让塞瓦斯托波尔守军撤离的希望彻底破灭。于是,在克里木,希特勒的坚守令开始生效。
1944年4月,守卫这座堡垒的德军只有近五个团的兵力。他们的大炮是由一个军抢救出的装备组成。的确,主防线修建得比较完善,各阵地也得到铁丝网的保护,但观其防御纵深,只在几个战术重要地段布设了精心构建的支撑点。由预备力量守卫的第二道或第三道防线并不存在。苏军旧有的掩体和堡垒并未被修复。现在只能被当做医院或集结地使用。塞瓦斯特波尔东南方的阵地构建得很糟糕。步兵战壕没有足够的深度,第5军已没有重型火炮,他们几乎没有任何重型步兵武器。第98步兵师甚至连挖掘战壕的工兵铲也没有。赖英哈特将军不得不下达命令,在整个要塞地区收集铁镐头,而集团军工兵则忙着为他们制作手柄。工事修建工作才得以开始。而这座要塞此刻面对的是苏军29个步兵师、一个坦克军、三个炮兵师和12个独立旅总计470000人的进攻。面对的是6000多门大炮的轰击和600辆坦克的突击。
4月27日,一场灾难已变得不可避免,在这关键时刻,第十七集团军司令耶内克大将给集团军群发去了一份电传电报,要求转呈希特勒。舍尔纳立即将这份电文转发给元首大本营。耶内克在4月24日便询问过答应提供给他作为援兵的两个师的情况,现在,他直接了当地要求立即得到其中的一个师。另外,他还要求获得“自主行事权。”
“自主行事权,”这是希特勒最痛恨的一个词。希特勒发怒了,于是,耶内克大将被希特勒召去做汇报,他被解除了职务。第17集团军交由步兵上将阿尔门丁格统辖。指挥第49山地军的康拉德将军也被解职,替代他的是哈特曼将军。这是一位杰出而又勇敢的人。但是他有严重的身体缺陷,他只有一条胳膊和一条腿。
5月5日,上午9点30分,苏军发动全面攻势。400门重炮和400具多管火箭炮拉开了战役的帷幕。苏军扎 哈罗夫指挥的红军第2近卫集团军首先从北面发起进攻。苏军5个步兵师在德军第336步兵师的防区上推进,但哈格曼将军的这些士兵死死守住他们的阵地。他们坚守了36个小时。到5月7日,北部防线仍在他们手中。
苏军攻势凶猛,德国人则施以顽强的抵抗。德军第49山地军拥有坚固的防线,一些地段用少量机枪和迫击炮就能挡住数百名步兵的冲击。德国官兵依托永备工事和巨石不停地射击,扔下了大量手榴弹从岩石上滚下,炸开的弹片,杀伤了众多苏军官兵。进攻第一天,苏军以血肉开路,也仅仅推进了一千米,夺取了三四道堑壕和一些火力点。但向北部防线的冲击没有停止,而是持续了74个小时。
此刻,叶廖缅面科已对第5军的南部和东部防线发起攻击。独立滨海集团军在每英里的前线上投入320门火炮。他们重创了德军的支撑点和火炮阵地。随之而来的是叶廖缅科麾下的各个旅,他们冲向德军第73、第111和第98步兵师辖内各个实力虚弱的团。
第73步兵师的防线被撕开,苏军在第111步兵师的防区内达成纵深突破。到当晚18点前,德军在两个正面防区上共损失了5000人。第5军的将士们在那些古老而又著名的历史遗迹处苦战——英军公墓和萨蓬山。
“马克西姆’·高尔基”2号炮台被摧毁于1942年,现在这里是德军的战地医院,医院内外满是伤员。工兵们在陡峭的海岸边挖出一道沟渠,以便将伤员运至码头实施疏散。
亨泽尔上尉在4月22日的日记中对这里所发生的事情做了描绘:“根据疏散令,所有马匹都将被射杀,并丢入海中。于是,马匹在这里排成长龙,耐心等待着轮到它的厄运。往海湾里瞥一眼就能看见那里堆满了数千具马匹的尸体,随着海水的节奏上下起伏。”
对这些马匹的屠戳是在克里木所做的最无谓的事情之一。罗马尼亚人认为,将这些过去的老朋友逐一射杀太费时间,于是他们把马匹赶至悬崖边,架起机枪扫射,几个小时便完事。
5月7日,苏军在新的方向采取行动,一场半小时的炮击和空袭过后,克列伊泽尔的第51集团军和梅里尼克的滨海集团军由南面发起了主攻。他们的目标是英军公墓上方的萨蓬山——进入塞瓦斯托波尔的咽喉。德国人在此设防坚固,山坡上构筑有六道连绵不断,深度达1至2米的壕堑,36个永备发射点和27个土木发射点。通向堑壕的道路上遍布雷场和3至5道铁丝网和形形色色的其他障碍物。双方展开了你死我活的恶战。但持续的时间不长,经过红军排山倒海的炮击和冲击,德军第五军防线很快崩溃。苏联强击工兵封锁或炸毁了一个又一个德军发射点,引导步兵逐渐靠近山头。一个叫亚宗年科的列兵,第一个登上萨蓬山顶。当晚,萨蓬山落入红军手中。在山头上,苏联士兵看见了浓烟笼罩下久违的塞瓦斯托波尔。
5月8日,苏军在萨逢山高地达成突破。德军试图拦住他们,并重新夺回著名的“葡萄园”、“尼古拉耶夫卡高地”以及“英军公墓”的一切尝试均属徒劳。德军在萨蓬山拼死抵抗。有那么一刻,成功夺回了高地的山脊,但很快就被打垮。集团军下令再次发起进攻,还能怎么做呢?他们没有接到撤退令,所以,塞瓦斯托波尔必须坚守。但如果没有萨蓬山,塞瓦斯托波尔就不可能守住。萨蓬山已经丢失,会发生些什么呢?
如果发生这种情况,整个集团军只有些残部能逃入其最后的防御阵地——赫尔松涅斯角。可如果他们在那里没有发现任何船只,那又该怎么办?
萨蓬山丢失后,第17集团军召集起所有的预备力量发起一场反击。中午,集团军作训处长冯·魏特斯豪森中校用电台向集团军报告,反击已陷入停顿。“我们将尽一切努力重新夺回重要的制高点,”但尽管付出了艰苦的努力,他们并未能获得成功。关键的拦截阵地丢失了。
面对这种情况,5月8日21点15分,舍尔纳大将用一台电传打字机致电元首大本营,电文上写道:“要求撤离,因为继续坚守塞瓦斯托波尔已不复可能。”
希特勒不得不向事实屈服了。当晚23点前,他的批准令到达了。他对陆军总参谋长狠狠地说道:“在我看来,实施这一撤退最糟糕的问题是,苏军现在可以将他们位于克里木的部队调出,投入到对付’南乌克兰’集团军群的行动中。”
5月9日凌晨2点15分前,阿尔门丁格将军接到撤离要塞的命令。集团军立即脱离战斗。撤至其最后的堡垒——海岸最西端的赫尔松涅斯角。
5月9日早8时,总攻开始。苏军乘胜由北、东和东南三面突入塞瓦斯托波尔。队列前方,一面面红旗相继竖立起来,至晚7点,全市获得解放。苏军仅用20多天就收复了克里米亚。
下午16点,第50步兵师的最后一支战斗群撤出塞瓦斯托波尔的废墟,进入到新防线的北部。当晚,德军要塞司令贝茨上校阵亡。
在第98步兵师部队的掩护下,从塞瓦斯特波尔被轰出来的近5万名德军罗军涌向赫尔孙涅斯角。在船只把大家陆续撤走之前,他们必须建立起一条临时防线,以掩护大量的士兵和装备。但红军的炮火和空袭很快就延伸了上来,不断造成重大杀伤。德国士兵们只能紧紧地匍匐在地面,以求在满天而来的炮火中获得幸存。撤退至此的德军空军部队,包括第52战斗航空联队的战斗机,都成为苏军轰炸的重点目标。5月9日,德军机场也陷入红军的炮击。
轴心国派出护航船队,希望将残兵败将拯救出来。但这次他们遭受了严重的损失。其中最惨痛也是著名的一次发生在5月10日,当时,大型运输船“泰亚”“托拉蒂”号和一批登陆驳船组成的护航队开到赫尔孙斯角。这些船只的行动相当谨慎,为了避开袭击而停在较远的地方,由渡船将9000人陆续送上大船。“托拉蒂”接收了其中的4000人,“泰亚”接收了5000人。5月10日拂晓,船队启航,开往康斯坦萨。5时22分起,船队遭到苏联航空队的多次攻击。每次有20至30架飞机。“托拉蒂”号首先被三颗炸弹击中沉入海底。“泰亚”号如惊弓之鸟般全速逃向西南方向。护航舰艇不断射击来袭的苏联飞机。在中午时分,“泰亚”号也被鱼雷击沉。由于两船沉没太快,仅400人获救。死亡数字说法不一,从八千至一万人不等。其中有约四千罗马尼亚人。
苏联潜艇也参加了拦截,苏联“A-50”潜艇击沉了德国运输船“多罗斯托尔”号,“盖策里希”号也成为潜艇的战利品,导致至少6000名德国海军人员丧生。
当然,逃不出克里木的德军罗军依然很多。5月10日,十几架战斗机最后飞离。士兵们谣传将有一个空军大队和一支庞大的舰队来救他们。而船只真的靠过来后,往往因为秩序混乱而无法装船。当天夜间,码头上的秩序解体,士兵们为了先上船而互相厮打。一些船只因为害怕沉没,没装完就先逃之大吉了。
为尽快歼敌,苏联坦克第19军也被投入战斗。5月11日,德军临时防线被突破,苏军坦克和步兵涌向海岸,以切断通向码头的道路。最后开来的救援船不仅遭到了苏联炮兵和空军的凶猛袭击。还因为无线电故障而陷入混乱。加上红军释放的烟雾,很多船无法靠岸,最后只能空船返回。
5月12日,德军末日来临,绝望的士兵乱成一团,四处乱窜,然后就被冲上来的苏联坦克彻底压服。10时,赫尔孙斯角的战斗宣布结束。苏军从这里押走了大约2.1万名俘虏(包括最后投降的15000人)。苏军宣称抓获了第5军军长别姆埃中将,第111步兵师师长格留尔中将。据说最后留下的罗军只有2756人。
5月3日统计的64700名德军罗军中,仅有一万名伤员和16700名健康士兵撤出,丢在岛上的有38000人,除了被打死的,幸存者基本当了俘虏。
德国人给出的数字有所不同,称撤退了37500人(伤员一万人),留下约27000人。
罗马尼亚人给出的数字是:由海陆撤出47825人,包括15078名罗马尼亚人,18992名德国人,3755名苏联人(辅助人员、战俘和平民),但有一万人沉入海底,包括四千罗马尼亚人。
德国第17集团军在克里木的使命就此结束了。
克里木之战。对德国陆海空三军而言,都是一次不折不扣的大惨败。
对于胜利的苏联一方来说,为此付出的代价可以用轻微来形容(当然是比较其他战役而言)。红军在克里木战役中的表现可以用优良来形容。由于准备时间长,战役计划自然比较周密,具体实施虽然不能说十全十美,但应变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变得更加灵活。
未完待续
本篇较长,6166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