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文
7月24日日终,防守利沃夫的几个德国师(包括新增的第357师)实际上已三面被围。劳斯注意到这一威胁,一面加速从利沃夫以南撤出第一装甲集团军主力,向利沃夫守军靠拢,一面向利沃夫以西派出几个战斗群,竭力遏制雷巴尔科继续南下。在戈罗多克,德军以顽强抵抗阻止住了第七近卫坦克军。由于苏军坦克部队缺乏步兵支援(科涅夫直到7月26日晚才从第13集团军抽出第280步兵师支援雷巴尔科)。非但无力完全包围,甚至没有立刻吓跑利沃夫城内的德军。
战斗持续到7月26日,利沃夫守军向西和向北的退路均被切断,但在南部依然保持着出口。第二天,7月27日,德军最终放弃利沃夫,守军几个师从南部撤出,随即与第一装甲集团军主力在利沃夫以南建立起战线。在更深远的西部纵深,第一装甲师为确保通道畅通而与雷巴尔科的部队激战。
不过,科涅夫对南下消灭劳斯的兴趣已经衰退了,他的兴趣是西面的桑河。为此,他在7月26日就命令雷巴尔科分出第六近卫坦克军向西发展。该军于7月27日冲入佩列梅什利。在这里,雷巴尔科与卡图科夫的第一近卫坦克集团军会合。
至7月27日日终,科涅夫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将方面军北翼和中路的战线向前推移了200~220公里,由北向南进至:亚努夫以西、索科武夫、佩列梅什利、多布罗米尔一线。方面军南翼是次要方向,也在7月下旬转入全面进攻。
7月24日,第一近卫集团军占领了加利奇,7月27日又与第18集团军配合,夺取了斯坦尼斯拉夫。匈牙利第一集团军被红军的攻击截成两段。所部八个匈牙利师(包括第二装甲师)被击溃,被迫退向喀尔巴千山。其司令拜赖格非将军被解职。8月6日起,由米克洛什·达尔诺基接替。
取得初胜的科涅夫大军开进了利沃夫市那四通八达的广场,长长的步兵和坦克队伍向着炮声隆隆的远方开去,身边的路标上写着:“距柏林——896公里”。在胜利者的追赶下,战败的哈佩被迫黯然退去。此时,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已被分割为两部分:北面,第四装甲集团军一路西撤,退向维斯瓦河。南面,第一装甲集团军一部和匈牙利第一集团军退向喀尔巴阡山。两个集团渐行渐远,彼此之间出现一个巨大的缺口,任由科涅夫大军如潮水般涌入。给他们制造麻烦的只有第24装甲师等少数德军阻击兵团。虽然大部分苏联飞机因为机场滞后,一时还跟不上先头部队的步伐,但德国空军经过十几天奋战,战力也大为衰退。
对于苏联空军来说,损失与伤亡还不是最大的问题,真正的当务之急是尽快追上不断前进的地面部队,地面部队需要空军的支援。就在此刻,科涅夫的大军不仅跨过了桑河,他们与维斯瓦河的距离也在迅速缩短。
鏖战维斯瓦河
追击与强渡
眼见德军损兵折将,战线破裂,苏联人决心趁热打铁,继续扩张战果。7月27日,斯大林向科涅夫下达了新任务。这一次的重点目标是西南的维斯瓦河。为此,科涅夫应把兵力集中到右翼,与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左翼一道发起高速追击,剥夺德军沿河建立防线的机会,同时强渡该河并建立登陆场。
与此同时,科涅夫的左翼也要继续前进,以占领德罗戈贝奇石油区,同时夺取喀尔巴阡山各山口。但这意味着科涅夫要同时兼顾两个相距遥远的战役方向:既要在北面夺取登陆场,又要在南面进攻地形复杂的山区。苏军统帅部担心他没有精力应付,稍后决定把科涅夫的左翼(近卫第一集团军和第18集团军,加上空军第8集团军)。交给富于山地战经验的彼得罗夫指挥。由此重新组建起乌克兰第4方面军。
8月3日,命运坎坷的彼得罗夫上将获得了正式任命。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他的军事委员是由令人头疼的“政治动物”梅赫利斯担任。彼得罗夫到任后没几天,第一近卫集团军攻占了德罗戈贝奇石油区,但喀尔巴阡山却不那么容易穿越。为了不徒增损失,8月29日,斯大林命令彼得罗夫转入防御。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科涅夫在7月27日接到斯大林的命令后,立刻命令右翼大军在“向维斯瓦河挺进”的口号下向新目标发起追击,尽管一些部队连桑河都还没渡过,尽管漫长的战线已令苏军的后勤困难重重,但推进依然快得异乎寻常:第一近卫坦克集团军在7月28日前进了90公里,冲在最前面的是第6近卫摩托车团,紧随其后的是第1、44近卫坦克旅。坦克集团军面前的道路几乎畅通无阻,只有德军第24装甲师分成小股从南侧实施“打了就跑”的袭击战。另一个从罗马尼亚驰援过来的第23装甲师还在向北开进途中。至于哈佩原有的四个德国装甲师,早就被打得七零八落。加起来只剩134辆战车(可用六十一辆。)而且大都被牵制在两侧,保护撤退中的德军主力,对向西挺进的苏军根本使不上劲。总之一句话,哈佩已无法阻止科涅夫饮水维斯瓦河。
科涅夫的机械“铁马”很快就达到了目的。7月29日,苏军第13集团军与第一警卫坦克集团军先头部队兵临维斯瓦河(桑多梅日以南巴拉诺夫地区)。当天黄昏。先头摩托车团拿下巴拉努夫,随即开始强度宽250米,深两米多的大河。陆续渡河的还有第350、162步兵师,第44近卫坦克旅摩步营等部队。到第二天(7月30日)晨,对岸出现了两个纵深2~3公里的桥头堡。此时在东岸,第一近卫坦克集团军的第一梯队各军主力也已到达。只是因为渡河器材尚未送到,坦克和大炮还无法过河。但苏联步兵仍在不断进入对岸,将巴拉努夫桥头堡扩大为12公里宽,8公里深。
7月31日3时,红军急切盼望的第一个50吨门桥终于送到了,坦克开始过河。但他们又遭到了德国飞机的干扰。由于机场没有及时跟上,只有少量苏军战斗机可以掩护渡河,而且还缺乏油料。科涅夫当机立断,下令从轰炸机和强击机的油箱里抽出燃料给战斗机使用,这才解了燃眉之急。
8月1日,已有24个门桥投入使用,其中两座为50~60吨。大量坦克和大炮被送进对岸。这天,第3近卫坦克集团军也在此地段渡河。第二天中午,其所辖第6、7近卫坦克军已进入对岸,只留下第9机械化军在东岸掩护后方交通。就在桑多梅日以南登陆场不断扩大之际,7月30~31日,在桑多梅日以北,第三近卫集团军先头部队也渡过了维斯瓦河,建立了几个小桥头堡。
哈佩的反击准备。
桥头堡的建立,意味着德军失去了在维斯瓦河建立完整防线的可能,但并不能阻止他们发动反击。尽管吃了大败仗,哈佩的北乌克兰集团军群依然很强大。根据德国自己的统计,其总兵力仍有80万人(德军55万加仆从军25万)拥有850辆可随时投入战斗的坦克和强击火炮,还装备有980门大炮。
希特勒绝对不能允许苏军在维斯瓦河西岸安营扎寨。为了把苏联人赶下河去,他千方百计地为北乌克兰集团军群拼凑兵力。从7月下旬到8月中旬,陆续有援兵抵达。包括:
来自南乌克兰集团军群的三个装甲师(第3、23、24装甲师)和第4山地师。新组建的三个“人民”师和四个步兵旅。党卫第18装甲步兵师的一个战斗群(第40党卫装甲步兵团为主)。还有重建的第17集团军,(司令舒尔茨步兵上将)和党卫第11军。该集团军奉命堵住第4、1装甲集团军之间的缺口。
除了作战兵团外,北乌克兰集团军群还接受了大量小单位部队。包括8月6日编入的部队:第501重型坦克营。501重型坦克营他们获得了45辆德国战争工业最新杰作——“虎”式II型,或者称为“虎王”重型坦克。这是当时世界上最重最强的战斗坦克。“虎王”的战斗重量达到惊人的68吨,安装有一门88毫米坦克炮,装甲厚达150毫米,并采用倾斜外形以增强抗弹性能。攻防能力都大大超过了“虎”式和“黑豹”。只是机动性较差。获得如此强大的武器,令德国坦克手们兴奋不已。据说第501营营长甚至向部下们宣称:“我们得到了一件完美的武器。它将不是去攻击,而是去′猎捕俄国人。
至8月中旬,连同新编的第17集团军和大量援军在内(但不包括针对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的第56装甲军),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共有26个完整作战师(含7个德国装甲师和一个装甲步兵师)和6个旅。另有6个师的“战斗群”和10个师的残部。
利用陆续抵达的援兵,哈佩匆匆调整了战线。北翼,退过维斯瓦河的第四装甲集团军(8月5日起由巴尔克将军指挥)奉命抗击扩大中的桑多梅日登陆场。南翼,劳斯集群掩护着喀尔巴阡山。新到的第17集团军则被部署在两个集团军之间。哈佩最关注的是桑多梅日登陆场。为了赶走苏联人,哈佩陆续把一些装甲师拨给巴尔克。不仅有来自罗马尼亚的第3、24装甲师,还有原属劳斯的第三装甲军、第一装甲师和第20装甲步兵师。
可是这些部队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全部到位,而第四装甲集团军在七月底八月初的兵力,只有第56装甲军和第42军,无力阻止登陆场的急剧扩大。哈佩只好让南侧的第17集团军出手相助,令其攻击登陆场苏军后方的马伊丹(东岸)。新到不久的第23装甲师和第78人民突击师被投入战斗。8月2日,大量德国步兵在约50辆坦克引导下,由梅莱茨向巴拉努夫进击。第二天,他们打到了巴拉努夫南郊,直逼苏军渡口。这令苏联人颇为惊慌,赶紧把留在东岸的兵力兵器全都拉上去阻击:第121近卫步兵师、雷巴尔科的第69、70机械化旅,还有10个工兵营、舟桥营都被匆匆投入战斗。第一近卫炮兵师的阵地因为没有步兵保护,干脆用大炮直瞄轰击迫近的德军。堆在损坏车辆收集所的坦克也被拖上来参战。一番疯狂而混乱的厮杀后,德军攻势被遏制住了,但是他们也成功地降低了苏军的渡河速度。
科涅夫对此不能容忍,决定动用此前一直待命的方面军预备队,拥兵超过六万的第5近卫集团军。8月4日,新锐的第5近卫集团军发起强势反扑。其第33近卫军把德军从渡口附近打了出去,接着一鼓作气,顺势拿下了梅莱茨。渡口形势终于稳定下来,科涅夫又把更多部队送入西岸。
8月6日,第5近卫集团军的第32、34近卫军渡入登陆场,随即又调来了第31坦克军和800门火炮迫击炮(从第60、38集团军抽调)。8月10日,登陆场扩大为60公里宽,纵深50公里,里面囤积了四个集团军的重兵。
科涅夫之所以急匆匆地向登陆场调兵遣将,在于他预感到一场更大的恶战就要爆发。事实上,利用第17集团军以侧翼突击牵制苏军之新官上任的巴尔克正竭力强化他在巴拉努夫登陆场当面的战力。匆匆赶到的第三装甲军正在登陆场南翼集结,并谋划着装甲反击战。北面,第42军拼全力抵挡不断扩大的登陆场北缘,为此建立起了纵深防御,并把后勤人员也拖上来充当“坦克歼击队”。再向北,第56装甲军面对二个次要登陆场,针对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左翼一部(卢布林方向)。
狭路相逢,登陆场上的钢铁碰撞
8月11日凌晨,巴尔克终于开始了他最擅长也最喜欢的表演:大规模的坦克反击。两天之内,德军装甲部队在斯塔舒夫方向以猛烈突击把登陆场打得缩回去8~10公里。此时,第501重坦克营也已经抵达前线,并被配属给反击兵团之一的第16装甲师。在该师的预定进攻方向上,横挡着雷巴尔科麾下的第6近卫坦克军。一次极具强烈的坦克战就要开始。
也是在8月11日,第6近卫坦克军已转入防御。他们的新防线处于一块沙质土壤上,挖掘的坦克掩体毁立刻坍塌。但这种地形给进攻的德军制造了更大的麻烦。由于机动困难,德国坦克被迫把薄弱的侧面暴露给苏联人。11日这一天,就有8辆德国坦克被击毁。
苏联人很清楚,德军还会再次发起进攻。他们在一次战斗侦察中抓住了两个德国俘虏。其中一个属于第501重坦克营第一连,另一个属于第16装甲师第79装甲步兵团第10连。前者供称,第501营装备了20辆“黑豹”和20辆四号塔克。但此供词隐瞒了最关键的事实:501营带来的并不是“黑豹”,而是全新的秘密武器——“虎王”重型坦克。尽管苏联人不明其中奥秘,但重坦克营出现的事实,本身就向他们发出了警告:大战在即!
1944年8月13日,德军第16装甲师与第501重坦克营完成了进攻部署,或者说是“捕猎”部署。他们的“猎物”:苏联第6近卫坦克军编成的第51、52、53近卫坦克旅,第71独立重坦克团。共有55辆坦克。包括:29浪t34/76 、14辆t34/85 、11辆IS-2、1辆IS-85。显然,经过长时间战斗消耗的苏军坦克实力不是很强,但他们拥有一些经验丰富的坦克手,而且提前做好了准备,并依托有利地形埋伏了下来。看来,谁会成为谁的“猎物,”还是个未知数。
战斗展开在大雾弥漫的早晨。一队“虎王”驶入第53近卫坦克旅的伏击圈,开始一辆接一辆地从凹地向上爬。此时,苏军坦克手还相信面前这些庞然大物是“黑豹”(轮廓的确很像)。准备在接近到400米时开火。当第三辆坦克出现时。躲在麦秸堆里的t34开始射击,在“虎王”侧面打出一个个圆孔并使之燃烧起来。两辆“虎王”当即被毁,剩下一辆企图转身以装甲最厚的正面迎战,可履带却在关键时刻被击中,结果也没有逃脱毁灭的命运。第71重坦克团也开火了。在700~800米距离上,“斯大林”坦克用122毫米炮向“虎王”正面射击,结果又击毁了多辆。
突如其来的打击,令德军晕头转向,被迫退出战场,不仅丢下多辆被毁的坦克,还抛弃了3辆完好的“虎王。”看到这些坦克后,苏联人才醒悟过来。刚刚与之交战的钢铁巨兽不是什么“黑豹,”而是一种全新的重型坦克。通过留在车内的技术文件,他们确定了这种坦克的实际名称。令苏联人得意的是。希特勒寄予厚望的“虎王”的东线初战,非但没有施展出王者风采,反而蒙受了一边倒惨败的耻辱。
苏军宣称,从8月11日到13日,第6近卫坦克军一共击毁或缴获24辆德国坦克,其中包括12辆“虎王”。惊人的是,苏军没有损失一辆坦克。这证明德军尚未进入状态,就被一顿快打给击败了。
德军丢下的12辆“虎王”坦克中,有三辆完好把落入红军之手,其炮塔侧面编号分别为“502”、“102”、“234”。三辆车中,234号陷入松软的地面,另外两辆是指挥车。其中502被丢在一个农家小院里。苏联人检查后发现该车状况良好,而且油料弹药齐全。
在狭窄的登陆场上,激烈的坦克战持续到8月中旬。虽然第501营遭受了惨败,第三装甲军还是坚持奋战6天,插入登陆场南部6~10公里。此时,巴尔克已将五个装甲师和一个装甲步兵师投入战斗,可苏联人的桥头堡非但没有崩溃。相反,在扛住了德军砍下的“三板斧”后,红军很快就恢复了进攻能力。
8月14日,在登陆场北部,苏军第一近卫坦克集团军(还有184辆战车)与第13集团军发起进攻,在第3近卫集团军的一个军配合下,一举包围了德军第42军一部,随后占领了桑多梅日。
巴尔克只好抽出装甲部队实施救援,虽然在8月19~21日解围成功,但也失去了赶走苏军的可能,特别是在科涅夫又增派了第四坦克集团军(还剩141辆战车)和一个步兵军的情况下,巴尔克的参谋长梅伦廷后来感叹道,苏军用惊人的速度使桥头堡“牢不可破”
到8月20日,红军在维斯瓦河西岸占据的地盘已扩大为宽75公里,纵深55公里。不久,巴尔克离开了这个他永远也拔除不了的登陆场,也离开了东线,被希特勒任命为西线的G集团军群司令。
8月底,持续48天的宏大战役终于告一段落。此时的战线北起桑多梅日登陆场,向南延伸到喀尔巴阡山,整体呈西北——东南走向。乌克兰西部和波兰东南一部已落入科涅夫之手,并给予他的对手哈佩的北乌克兰 集团军群以重创。
这次战役,仅7月13~29日,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就损失了198000人。德国人的装甲部队蒙受的消耗更是灾难性的。首批参战的四个德国装甲师在短短十几天内就失去了273辆战车。同期,第506营的46辆“虎”,除了6辆移交给507营外,全部丧失。第501营半个月内就失去了15辆“虎王”。至于全部8个德匈军装甲师,连同大量独立装甲单位在48天内的总损失,则无从得知。
科涅夫取得了战役的胜利,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从7月13日到8月29日,长达48天的血战中,乌克兰第一方面军的人员损失高达289296人。占总兵力的26%,作战部队的35%。损失了1269辆坦克和自行火炮。考虑到对手哈佩的强大实力,这样的伤亡对于苏联人来说,还算可以接受。
不管怎么说,科涅夫还是赢得了胜利,他的个人地位也得到了巩因。而就在他赖以建功立业的西乌克兰之战接近尾声时,临近的罗马尼亚战线也变得越来越不平静。就这样,六月份从白俄罗斯开始崩溃的德军东部战线,如多米诺骨牌般不断坍塌。继7月份的西乌克兰之败后,下一阶段将是罗马尼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