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苏联红军夏季攻势的战火从6月下旬一直烧到8月初。部署在东线的四个德国集团军群有三个已经遭到毁灭或重创,百万大军一败涂地,仅剩南乌克兰集团军群镇守的罗马尼亚前线还算暂时平静。
南乌克兰集团军群的首任司令官是舍尔纳将军,关于此人已经介绍过,总之,他是一位被视为同时兼备“忠诚和能力”的德国将军,也是元首的新宠之人。希特勒把这样的强人派往罗马尼亚战区,这说明他对此地的特殊关注。因为那里有驱动德国战争机器所必不可少的油田。希特勒曾对驻罗空军指挥官说过:“我们把一切都堵上了,如果我们失去这个油田,就打不赢这场战争了。”
罗马尼亚所处的整个巴尔干地区及其周边,德国要保卫的战略资源还要多的多。包括铜铅、锌、锑、大麻,铁矾土等等。另外,匈牙利也出产石油,虽然产量不如罗马尼亚。德国还能从这些地区搞到大量粮食。巴尔干还是希特勒的一个大囤兵场。1943年秋季,也就是东线德军逃到这里之前,就部署了60多万兵力。这个地区作为战略通道的地位同样举足轻重。德国人完全有理由相信,苏联人会通过巴尔干迂回攻击德国本土和奥地利。
总之,罗马尼亚和巴尔干都是德军必须死守的要地。正因为如此,希特勒不仅派出了深受信任的舍尔纳将军,还送去了大量精兵强将。
为了保卫希特勒最珍贵的油田,还特别建立了一支强大的装甲军团,包括八个德国装甲师和一个装甲步兵师。德国在罗马尼亚的兵力已经达到643000人。除了前线兵力,后方还有包括党卫军在内的57000名德国武装人员。
1944年春季的罗马尼亚战役
1944年春季,从乌克兰追杀过来的红军进入了罗马尼亚。刚开始的时候,苏联人取得了很大进展,迅速把罗马尼亚东北一些地区还有德涅斯特河西岸夺取了登陆场。斯大林想获得更大的进展,最好是一举打开巴尔干大门。但德军也针锋相对,还一心想把对手赶走。两军狭路相逢,展开了激烈的攻防战。俄国人很快就领教了舍尔纳的本事和南乌克兰集团军群的实力。德军装甲部队发挥了很大作用,由于他们的不断反冲击,令红军难以继续扩展战果。最紧张时,苏联人每天要应付15至20次有坦克和飞机参加的反击。加上大规模进攻末期惯例的后勤困难和疲倦,红军的攻势逐渐停滞。
在春季,舍尔纳以强大的装甲部队和顽强的防御在罗马尼亚稳住了阵脚,虽然同时也葬送掉了第17集团军。但总的来说还是得大于失。而且德国人对罗军的战斗力似乎又有了信心。看上去,罗马尼亚防线简直是固若金汤。转眼到了夏季,舍尔纳和南乌克兰集团军群的好日子却快到头了。
整个夏天,罗马尼亚以外的东线战区炮火连天,德军重兵集团一个接一个完蛋。原本强大的中央集团军群几乎全军覆没,北乌克兰和北方集团军群也陆续遭受惨败,一时间,只剩下南乌克兰集团军群还保持着强大战力。用新总长古德里安的话说,成了他手中“最强大的兵力”。为解燃眉之急,希特勒和古德里安只好拆东墙补西墙,从表面平静的罗马尼亚抽调“救火队”。几个装甲兵团被火速调往中央集团军群战区。这些兵团被希特勒和古德里安用于波罗的海地区的反击,但这还没完。接着,希特勒又命令南乌克兰集团军群把另外三个装甲师、一个装甲步兵师和两个步兵师也交出来。这样一来,舍尔纳原有的强大机动军团只剩下一个装甲师(第13)、一个装甲步兵师(第10)和1个罗马尼亚装甲师。驻罗空军也被削弱,其所属的一个航空大队被调往拉脱维亚。不过有个鲜为人知的事实是:希特勒同期也给了南乌克兰集团军群一些补偿,包括增派第20装甲师。但此举的用意并非为了增强罗马尼亚战线,而是为此前在白俄罗斯遭受毁灭性打击的第20装甲师残部提供一个修整和重组的好去处。这个师本身剩下的兵力不多,也没带坦克过来。
舍尔纳本人也要被调走了。此事的起因也与战局的恶化有关。当时,伴随着中央集团军群的毁灭,与之相邻的北方集团军群也面临被孤立的危险。逐渐退缩到波罗的海沿岸。面对困境,北方集团军群司令弗里斯纳焦头烂额,无法完成希特勒赋予的任务。希特勒因此认为。这样的局面,只有舍尔纳才能应付这样的局面。于是他决定,让舍尔纳和弗里斯纳对调职务。
7月24日,弗里斯纳被召到“狼穴”,见到了手臂负伤、耳膜被震破(这是因为720爆炸案)的希特勒。“元首”要他赶赴罗马尼亚前线。还强调说这是个轻松的差事。因为“南乌克兰集团军群这次没有被攻击的危险,苏军已将所有兵力都集中在中央集团军群身上”。第二天,7月25日,弗里斯纳就任南乌克兰集团军群司令。
与此同时,还进行了更广泛的人事调动:南乌克兰集团军群参谋长温克被古德里安调到陆军总部,接替在720事件中翻船的豪辛格。温克的继任者叫冯·格罗尔曼,此人直到7月31日才到任。7月底,又有弗雷特尔·皮科接任第六集团军司令。这是集团军群编成内最庞大的集团军,集团军的参谋长此前已阵亡,继仼者格德克8月17日到任。
经过一番折腾,在7月下旬到月初,南乌克兰集团军群更换了两个最重要的指挥官和他们的参谋长。新长官们要熟悉部队和战区,当然要花不少时间,这自然无助于保持战斗力。
罗马尼亚的“背叛德国”的企图
对于德国这个“朋友”,罗马尼亚人其实也不怎么喜欢。1939~1940年,波兰和法国相继败亡。与前者为邻,以后者为靠山的罗马尼亚陷入了严重的地缘危机。周边各国乘机纷纷向罗马尼亚提出领土要求,这些要求大多得到了德国人的支持。
表面看来,德罗关系的纽带颇有深厚的物质基础。德国的战争机器需要罗马尼亚的石油,还需要罗马尼亚的粮食(为了弥补在乌克兰的损失)。仅1943年,罗马尼亚就把52587吨粮食和90%的肉类产品贡献给了德国。当年还提供了发动德国战车所急需的251.1万吨石油。当然,希特勒也需要罗马尼亚的炮灰,更要在罗马尼亚前线阻止苏联人突向巴尔干的企图。
而罗马尼亚则需要德国提供的武器装备和机器设备,他们还曾对希特勒当初的许诺心驰神往。
但打过近两年的东线战争后,德国和罗马尼亚的梦想和彼此的许诺却在冰天雪地的斯大林格勒废墟里化为泡影。1943年4月12日,也就是德国第六集团军与罗马尼亚第三、四集团军一道毁灭的两个月后,安东奈斯库直接了当地向希特勒建议:停止与西方的战争,全力对付苏联人。随后的战争进程继续沿着对德罗不利的方向发展,而且恶化的速度越来越快,两国间的关系也日益恶化。
罗马尼亚人已经被战争带来的巨大负担搞得精疲力竭,特别是欲壑难填的德国人令他们苦于奔命。还在1943年7月,希特勒曾要求安东奈斯库政府“馈赠”出180亿列伊,供德军在摩尔达维亚修筑机场和进一步开发油田之用。这种公开的勒索令罗马尼亚人大为不爽,但他们的胳膊扭不过德国大腿,只好打折处理,拿出了87亿列伊应对。1944年2月9日。德国又迫使罗与之达成协议,由罗政府提供1160亿列伊的经费来供养驻罗的近10万德军。就在这年的春节,苏军的坦克闯入了罗马尼亚。先他们一步进来的是几十万德国大军、志愿部队,还有多达十二万五千人的外德涅斯特日耳曼族难民。此前不到十万德军已经让罗马尼亚人难以承受。现在,更多的德国人如潮水般涌入,带来的负担和摩擦自然是有增无减。到战争结束时,德国已经欠了罗马尼亚940亿列伊,还不算供养德国军花费的670亿。
另外,围绕军事上的所谓“平等”指挥权以及老调不断重弹的特兰西瓦尼亚仲裁,双方也不断发生冲突。值得一提的是,当年做出仲裁前,希特勒还留了一手,万一罗马尼亚不服,就出动部队强占其油田,此事成为罗马尼亚人心中的一大痛处。不亚于比萨拉比亚被俄国人弄走。即使在战局不利时,也依然无法忘怀。
4月2日,莫洛托夫发表了苏联政府声明,称除了“归还比萨拉比亚”外,并无夺取其他罗马尼亚土地的要求,也无意改变罗马尼亚现行的社会制度。对苏联人的动作,驻扎在罗马尼亚的德国将军和特务们反应颇为冷淡,反而对罗军的士气民心充满了乐观和自信。
就在莫洛托夫发表声明的同一天,所谓“驻罗马尼亚国防军统帅部的德国将军”—汉森,还保证说罗马尼亚领导者和人民都有战争到底的决心,罗军“士气顽强”等云云。但德国人所不知道的是,早在1944年3月22日,西方盟军地中海战区最高司令威尔逊就致信安东奈斯库本人,建议他与德国断绝关系,并向三大盟国投降。更早些时候,在安东奈斯库和米哈伊国王的许可下,罗马尼亚已经派出了谈判代表:斯特尔贝亲王。此人有个英国亲戚,还当过首相,无论身份和资历都很合适。在莫洛托夫声明发表10天后的4月12日,斯特尔贝在开罗与俄国代表一道坐上了谈判桌。苏联驻开罗大使诺维科夫向亲王提出了六项“最低”停战条件。条件副本还交给了罗马尼亚政治幕后兴风作浪的大人物—国家农民党领导人玛尼乌。
苏联人的条件内容如下:1、罗马尼亚断绝与德国的关系并对德作战。2、恢复1940年苏罗边境。3、罗马尼亚向苏联支付战争赔偿。4、释放苏联及盟国的战俘和其他被拘禁人员。5、苏联和盟国军队可以在罗马尼亚境内自由活动。6、苏联同意废除割让特兰西瓦尼亚的“维也纳仲裁”,并帮助罗马尼亚“解放特兰西瓦尼亚”。
对这轮谈判的结果,各方的说法颇有些出入。苏联官方外交时称,安东奈斯库和玛尼乌拒绝了他们的建议,后者把希望寄托在英美身上。但在1944年6月1日,却是由苏美英三大盟国发表声明宣告谈判结束。西方的描绘和俄国人差不多,说罗马尼亚人指望美英派空运部队来确保他们的“安全”。谈判最终在5月15日被安东奈斯库中止。
但在其后一段时间里,罗马尼亚与苏联和西方的谈判却还在继续秘密进行着。在6月27日,苏联人获得了玛尼乌与罗国王提出的19点政变计划,内容包括:允许苏军通过前线,请求苏军在政变后24小时内集中进攻,空运和空投三个旅,总计2500人和2000名伞兵。玛尼马等人自认为这个计划足够让苏联人动心,于是又暗示,要苏联放低一些停战条件。
但苏联外交部门的反应却出奇的冷淡,他们认为玛尼乌等人在耍滑头,因此指示在谈判中只作通报,不予回答。
5月29日,安东奈斯库的代表向苏联转交了罗马尼亚政府的如下建议:
1、只有当德军拒绝在15天内撤离罗境时,罗军才与苏军一道赶走德国人。2、允许罗政府保留一块地区,对这块地区将不予占领。3、比萨拉比亚和布科维纳的归属,留待战后解决。4、减少赔款。
苏联人对于罗马尼亚提出的条件答复如下:苏联提出的第一、二、四条(对德断交开战,争议领土,遣返,)不作任何更改。可以削减一点赔款。可以从红军占领的罗领土划出一个地区供罗政府使用。这一答复实际上拒绝了罗方的主要条件。对此,罗方代表又提出,如果德军自愿撤出罗境,罗是否有权保持中立?是否接纳代表到苏联就细节问题进行商讨。对此,苏联人作出了肯定的答复,但却没有了下文。据说安东奈斯库对谈判也不抱太大指望。
“最后的晚餐,”希特勒和安东奈斯库的会谈。
在外交使节颇为繁忙的1944年之夏,轴心国阵容遭受了太多失败:在西线,诺曼底登陆宣告了第二战场的开辟。在东线,中央集团军群、北方集团军群、北乌克兰集团军群相继惨败。熊熊燃烧的战火向德国本土蔓延。德国内部,密谋分子安放的炸弹差点把希特勒炸死,但希特勒却并没被炸死。于是一面忙着捕杀叛乱者,把他们吊在钢琴丝上勒死。一面和他的新参谋长古德里安为东线的战局焦头烂额。
就在这手忙脚乱之际,早怀二心的安东奈斯库却于8月5日突然造访元首大本营。与之同行的还有外交部长米·安东奈斯库和罗军参谋总长斯蒂弗莱。德国参与会见的人员,包括希特勒、凯特尔、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当然还有主管东线战事的古德里安。汉森和驻罗大使冯·基林格尔也跟了来,会谈共持续了五小时。
希特勒对罗马尼亚人私下的小动作看来已有所察觉。直截了当地问老安是不是还准备打下去。老安却摆出专家派头,谈起具体军事问题。他认为,现在阶线的地形对德罗军不利,这条战线从雅西开始向东凸出然后向南折向黑海沿岸。形成一个北翼暴露的战役突出部。由于锡雷特河与普鲁特河均从突出部内流过,一旦苏军顺流而下发起进攻,就有可能突入德军后方,切断德第六集团军和罗第三集团军的退路。为了避免这一危险,安东奈斯库建议放弃比萨拉比亚,往南退入特兰西瓦尼亚。在 喀尔巴阡山、锡雷特河下游、福克沙尼、加拉次和多瑙河河口一线建立新防线。老安这套主张似乎舍尔纳在任时就提出过,并得到舍氏的支持。
但希特勒并没有表现出兴趣,至少表面上如此。单纯从军事上看,安东奈斯库的建议的确合理。希特勒可能已经意识到,安东奈斯库并不真想收缩战线,而只是以此试探德军保卫罗马尼亚领土的决心,如果就此轻易表态,反而会促使罗马尼亚人加快反叛的进度。
安东奈斯库也说了句漂亮话:为了盟国的利益,他不惜牺牲。这话是由古德里安翻译的,还令这位传奇的德国“装甲大师”大受感动。第二天,安东奈斯库又把古德里安拉去单独会面,继续就“忠诚问题”探讨了一番。老安说他对自己的部下具有绝对的信心,所以对德国此前发生的叛乱完全不能理解。此刻,老安大概做梦也没想到,针对他的反叛正在策划中,而且马上就要付诸实施。希特勒那不可思议的直觉对此却有所预感。当安东奈斯库登上汽车准备离开时,希特勒突然向他大喊:“安东奈斯库!安东奈斯库!无论如何决不要登国王城堡的门!”历史记录了此刻,这是德罗两个独裁者间的最后的见面。
八月初的东线形势与希特勒的意图
希特勒为什么对罗马尼亚的形势持放任态度?一般认为存在政治和军事上的两个原因,首先是政治原因。驻罗使团发回的那些乐观报告,加上安东奈斯库本人的“忠诚表演”,营造出一种虚假的“安全感”,使希特勒放松了警惕,产生了信仼感。此说似乎很有道理,但深入考察却也不乏反证。尤其是希特勒本人此前不久差点被反叛者杀掉,很难想象他还会如此轻信。这样看来,更关键的因素或许是出自军事方面。
进入8月份的东线,连遭惨败的德军,似乎看到了一丝曙光。当月东线陆军兵员虽然减少到210.4万人,剩下5703门大炮。但凑上约77万名罗匈仆从军,总陆战员额仍不下280多万。德国空军也将全部飞机的40%计2735架投放在苏德战场,在巴尔干另外投放了715架,在西线同期投放了1402架。更重要的是,强大装甲援兵的抵达正在逐渐挽回战场颓势。
背负着南乌克兰集团军群几十万官兵命运的弗里斯纳将军,对后方的安全却不那么有信心。据他的观察,罗马尼亚当局对这场战争缺乏积极性。迟迟不愿把国家真正转入战时体制。罗军对德军表现得越来越不友好,也越来越不服从。德国人只能乞求于他们的代理人安东奈斯库,可是此人的威信也在下架。
七月份,德国注意到罗马尼亚人的动向变得越来越诡异。而罗马尼亚周边的形势也变得越发紧张。显现出政治大地震前的征兆。首先是南面的保加利亚国内政治不稳。8月2日,与罗马尼亚隔黑海相望的土耳其,也与德国断交。再把罗马尼亚以西的南斯拉夫游击队考虑进去,驻罗德军实际上面临着来自三方面的潜在威胁。当然,最严重的威胁依然是战线对面的百万苏联红军。德国人当时还不知道的是,也是在8月2日,苏联人已经作出了命运的决定。
未完待续。本篇5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