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文,重回本专题《苏德战争》的续写,希望军迷、网友们能够喜欢。
米乌斯河——北顿涅茨河之战
在库尔斯克战线以南:德第一装甲集团军防御的北顿涅茨河和第六集团军的米乌斯河防线。对峙苏军分别为西南方面军和南方面军。
斯大林决心在这个方向发动牵制性进攻,这样做有两个考虑:第一,这段战线掩护着希特勒最为重视的顿巴斯资源地区和第聂伯河前方。第二,部署于此的两个德国集团军,都属于曼斯坦因的南方集团军群右翼,只要对他们动手,曼斯坦因就无法坐视不管,必定对库尔斯克战局产生直接影响。
苏军大张旗鼓地实施战役准备,使当时还在进攻库尔斯克的德军无法安心。希特勒因此甚至扣住了曼斯坦因的战役预备队——第24装甲军。曼斯坦因对此大为不满。
米乌斯河防线
面临苏军威胁的曼斯坦因右翼,最南部就是米乌斯河防线。这条河本身并非什么了不起的天险,据说只有50米宽,而且很浅。但通过西岸的高地,德军可以清楚地观察苏军的动向。
依托米乌斯河,德国人用六个月时间构筑了相当坚固的阵地。前沿遍布铁丝网和雷场,构筑有大量钢筋混凝土和土木工事。
米乌斯河的防御任务由德军第六集团军负责。众所周知,老的第六集团军年初就在斯大林格勒被红军吃掉了。而现在的这个第六集团军,则是三月份之后重新组建的。司令是霍利德将军。
霍利德指挥着11个师,其中10个步兵师——分属三个军:第4、17、29军.由北向南展开于一线。霍利德掌握的机动兵团,只有第16装甲步兵师(40辆坦克)。另有5个强击火炮营。总计起来,霍利德有200辆左右战车,其装甲实力是南方集团军群四个集团军中最弱的。
斯大林把霍利德赶出米乌斯河的任务交给了苏南方面军司令托尔布欣上将。为此动用的兵力,有多达27万人和661辆坦克自行火炮。其坦克力量对霍利德形成了压倒优势。
托尔布欣四个月前才晋升为方面军司令员。米乌斯河之战是他第一次指挥方面军进攻,对其个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他的基本思路是从中部突破德军防线。
根据计划,两个集团军突破一线后,将继续推进,突向阿尔乔莫夫卡、乌斯片斯卡亚、费多罗夫卡方向。如果顺利的话,由北南下的红军。将迂回和包围霍利德的后方,并夺取塔甘罗格。为了支持这次攻击,托尔布欣在第二梯队还部署了近卫第二集团军。该集团军将增强红军的突击力量。加快突向西南的速度,并切断德军西退之路。为了牵制德军,托尔布欣还在两翼安排了辅助突击:右翼为51集团军一部,左翼是第44集团军。
由于战役本身就有牵制德军的意图,苏军的准备毫无掩饰,在德国人眼皮子底下大摇大摆地进行着。大炮和弹药摆放在露天,夜里坦克和汽车开着前灯行驶,电台肆无忌惮地用明码谈论着进攻计划的细节。7月15日,德国侦察机也发现了苏军坦克和机械化部队的集结。
1943年7月17日。苏军以惯常的炮击和空袭宣告进攻开始。德军第六集团军的一线步兵营在苏军的火炮攻击下,付出了昂贵的代价,冰雹一般的炮弹覆盖了他们的阵地。
拂晓,苏军开始推进,他们在南北侧翼的辅助突击,并没有给德国人造成太大威胁。最激烈的战斗发生在战线中央的德米特里耶夫卡——斯捷潘诺夫卡方向。在这个地段,对抗双方为:苏第五突击集团军,和德笫17军第306、第294步兵师。
在坦克的配合下,苏军步兵发起冲击,企图从德军两个师的结合部杀出一条通道。很快,他们遭到炮击后“苏醒”过来的德军凶猛的火力阻击。在应对地面冲击的同时,德国人又遭到苏军的空中打击。100多架飞机遮蔽了天空,无情地压制着地面对手的反抗。死伤惨重的德军一线营终于招架不住,防线被撕开了口子。
苏军第2近卫机械化军随即被投入战斗以扩张胜利。据说该军有120辆t-34和80辆t-70。德方记录第一天实际参战坦克约150辆。红色装甲狂潮来势汹涌,德军出动大批JU-87,并以重型反坦克炮和机枪迫击炮联合阻击,才勉强遏制了苏联红军的进一步推进。
截至7月17日晚,遭到红军攻击的德第17军战线被突破了四公里。尽管失地不算多,该军的人员伤亡却大得惊人。仅第294、306步兵师就损失了50名军官和2061名士兵。而他们宣称击毁的苏军坦克却只有15辆。
面对苏军的凶狠攻势,集团军司令霍利德赶忙将第16装甲步兵师(40辆坦克)投入战斗。但是,苏军第2近卫机械化军100辆坦克压了过来。形势迅速逆转,一番激战后,德军损失超过20辆坦克,只得败下阵来。
随着第16装甲步兵师的败北,第17军也被打得溃不成军,很快丢失了213.9高地、斯捷潘诺夫卡、马里诺夫卡等要地。
7月19日,第23装甲师向213.9高地发动反击,德国人惊奇的发现,苏军在这个刚刚占领的山头附近迅速组建起了强大的反坦克防御。在他们的抵抗下,第23装甲师50辆坦克中的28辆遭到毁伤,反击再度失败。
7月21日,苏军将第四近卫机械化军投入战斗,给德国人的危机雪上加霜。
至7月23日日终,德军第16装甲步兵师的步兵仅剩下550人。有45辆坦克可用。7月24日,第六集团军四个强击火炮营共有47辆可用。
北 顿涅茨河之战
米乌斯河战役打响的7月17日,德军其北面的北顿涅茨河地区,也遭到了红军的攻击,这段战线上的对峙双方为:苏军马利诺夫斯基大将的西南方面军,由空军第17集团军配合。德方是马肯森将军的第一装甲集团军,以及“肯普夫”战役集群第42军。
西南方面军的进攻,也是对“城堡”牵制行动的一部分,但马利诺夫斯基的目的却并不仅限于此。他在伊久姆地域集结了近卫第1、第8集团军,企图在此实施突破,以南下巴尔文科沃、红军村。随后,方面军快速兵团——坦克第23军和近卫机械化第一军将沿着相同路线,扑向斯大林诺(顿涅茨克),与南方面军北翼会合,从而完成对顿巴斯德军的合围。
这是一个目标,宏大的作战计划。苏军将领们却疑虑重重。他们无法估测可能遭到的抵抗强度,对新战役只能抱着尝试的态度。
马肯森的防线也相当坚固,所依托的北顿涅茨一线,陡峭的右岸高于左岸。德军从这里居高临下。柯筑了2至3道防御地带。每个地带有两道堑壕。至7月13日晨,马肯森的部队已经做好了战斗准备,静候着苏军的进攻。
1943年7月17日晨4时50分,苏军开始实施持续1小时30分的炮火准备。两岸顿时被浓烟所笼罩,搭载红军先遣营的大舢板乘机渡河。当风把烟幕吹开时,德军火力点开始射击,但随即就被苏军的炮火摧毁。舢板得以靠岸,并将士兵投入对德军堑壕的冲击。
在主攻方向,苏军集结了庞大兵力:第1、8近卫集团军各有三个军共九个师。每一个集团军还得到一个炮兵师、一个混成航空兵军、2至3个坦克或自行火炮团的加强。德军一线兵力无力抵抗。至上午八时,苏军夺占了第一、二道堑壕。在先头部队的掩护下,苏联人又运来了舟桥,准备将坦克大炮送过河去。
苏军继续推进,所遭受的抗击却越来越顽强,而红军炮兵射程不够,也无法提供火力支援。而此时,德国飞机对苏联渡口造成了严重威胁,到中午,红军的攻势受到遏制。
经过7月17日的战斗,苏联仅楔入德军纵深约五公里。近卫第1、8集团军在北顿涅茨河右岸夺取了几个新登陆场。第8近卫集团军司令崔可夫承认,由于德军准备充分,红军未能达成预定目标。
7月19日早晨,德国装甲部队开始大举反击,给予苏联红军沉重打击。德国空军连续派出20至30架一组的轰炸机群,不断轰炸渡口,以阻止红军运送援兵、装备和弹药。
激战持续到7月27日,辅助攻势的苏近卫第三集团军几乎毫无进展。主攻的近卫第一集团军,也只是在大加尔热夫卡、谢苗诺夫卡建立了一个正面12公里、纵深2~2.5公里的登陆场。近卫第8集团军则将夺占的两个桥头堡连为一体,形成正面25公里、纵深2~5公里的登陆场。
为了这点成就,苏军蒙受了重大损失。登陆场内的弹药供应也颇为困难。马利诺夫斯基知难而退,取消了将第一近卫机械化军投入近卫第八集团军攻势的计划,命令登陆场部队就地转入防御。
北 顿茨克战线虽然趋于平静,南面米乌斯河的激战却持续到七月底。
在该方向,托尔布欣同样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即使在主攻地段,他也只能揳入德军防线5~6公里。在斯捷潘诺夫卡、马里诺夫卡地域建立起一个不大的登陆场。为此付出的代价是彻底损失276辆坦克,3972人被德军俘获。
德军方面,霍利德也牺牲了大量部下,其第六集团军在不到两周时间内就损失了15486人。承受主要攻击的第17军和第24装甲军伤亡共过万。
1943年8月10日,苏军统帅部下令,从哈尔科夫至第聂伯河的一切主要通道,以及曼斯坦因第8集团军和第一装甲集团军所有的后方交通线必须予以切断。这是颇具威胁性的一招,受到影响的不仅仅是哈尔科夫。
曼斯坦因提醒希特勒,留意这种可能性,但希特勒明确要求守住哈尔科夫。“这座城市的失陷会造成严重的政治影响,”他对这位元帅说:“土耳其人的立场取决于这座城市的状况,还有保加利亚人的态度。如果放弃哈尔科夫,我们就会在安卡拉和索菲亚大丢脸面。”
但曼斯坦因的态度很坚决,“我不打算为某些可疑的政治考虑而牺牲掉六个师”。
他想起斯大林格勒的前车之鉴。因此,8月22日,他下令撤离哈尔科夫,为争夺顿茨地区这座重要的大城市所进行的激战就此结束。在22个月中,这座城市已是第四次易手。
希特勒很不情愿地同意了,他接受了曼斯坦的决定。因为在东线南翼战场,现在还不能缺少曼斯坦因的战略技能。但从这一刻起,他的心中便埋下了对这位出色部下怀疑的阴影。
‘就在德军撤离哈尔科夫之际,苏联南方面军麾下的各集团军在托尔布欣上将的指挥下,冲过米乌斯河,突破了霍利特的第六集团军。三个星期前,党卫军第二装甲军和第29军,包括第23和第三装甲师以及第16装甲掷弹兵师,已设防稳定住霍利特的防线。但现在,党卫军装甲军和第三装甲师已被调至北翼,托尔布欣面前的道路畅通无阻。他可以深深的插入顿涅茨盆地的心脏地区,特别是第聂伯河上的扎波罗热。如果他成功的做到这一点,克里木和位于库巴桥头堡的德国第17集团军将被切断。
但该如何防止这种状况呢?就连不是参谋军官的人都能看出该怎样做。曼斯坦因直言不讳的告诉他的最高指挥官阿道夫·希特勒:如果0KH仍坚持其守卫顿茨地区的命令,那么必须提供至少六个装甲师。如果0kh不能提供这些部队,米乌斯河上暴露的突出部就无法守住。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收缩防线,这样,至少能沿一条更短、更有利的防线挡住敌人。“在这种情况下,我要求自主行事权。”在发给东普鲁士的希特勒的电文中,曼斯坦因这样写道。
对希特勒来说,没有任何字眼比“自主行事权”这几个字更令人震惊。在他看来,一位将领要求自主行事权无异于叛变。希特勒从“狼穴”打电话给曼斯坦因,这一回复反映出元首大本营对曼斯坦因所提要求的不安:“不要采取任何行动,我亲自过来。”
1943年8月27日,希特勒不得不离开自己钟爱的“狼穴”赶赴乌克兰,他对此感到不快。只有少数随从陪他登上那架庄严的四引擎“秃鹰”飞机。一天前,先遣人员已搭乘鲍尔的数架亨克尔飞机离开,以便在文尼察做好相应的准备。
希特勒在文尼察召集曼斯坦因和他的各集团军司令,召开一次会议。另外,曼斯坦因元帅还主动邀来第11军军长劳斯将军。这位哈尔科夫的守卫者,刚刚经历过一场大战。和他一同前来的还有第23装甲师师长冯·福曼将军。过去的两周里,福曼将军的几个团,与第16装甲掷弹兵师和第17装甲师的战斗群一起,一直在顿涅茨河中游的伊久姆地区抗击着苏军9个步兵师和9个坦克旅的进攻。所以,这位南方集团军群司令给自己带来两位证人。鉴于他们的个人表现及其所率部队堪称楷模的作风。希特勒不会对这两位的诚信产生质疑。由他们来证明前线负担过重的危险肯定很有分量。
曼斯坦因在会上列举了两个数字来证实眼下的困境。“南方”集团军群在过去几个月的激战中共损失133000人,但只获得33000人的补充,少了10万人。这位陆军元帅还能提供进一步的详情。霍利特的第6集团军在1943年7月17日至8月21日之间损失了23830人,获得的补充兵力为3312人,缺两万人。同一时期,冯·马肯森大将的第一装甲集团军损失27291人,获得的补充为6174人,缺21000人。
这就是曼斯坦因提交给希特勒的数字。这些数据本身便说明了问题。曼斯坦因继续说道:“这就是我方的状况,我的元首。另外——”他转身对第六集团军司令说道:“霍利特将军,请您向元首讲述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好吗?”
第六集团军司令步兵上将霍利特说道:“我的第29军只剩下8706人,面对着69000名俄国人。第17军只剩9284人,面对的是49500名俄国人。第四军的情况相对较好,还剩13 143人,面对着18000名俄国人。我方兵力总计31133人,苏军兵力为136500人。坦克力量对比与之类似。昨天,托尔布欣可投入的坦克有165辆,我方还有7辆坦克和38辆突击炮。”
曼斯坦因接过话头,冷静地说道:“敌人正在加大压力,以我们现有的兵力,顿涅茨地区无法坚守。我的元首,您要么给我们调来新锐部队,也就是12个师,要么放弃顿涅茨地区,以便在集团军群内部腾出必要的部队。除此之外,我看不出有什么其他办法。”
希特勒不想做出决定,他承认眼下的局势很困难,也知道人员损失很严重,特别是军官的伤亡。他为士兵们的表现向各位指挥官表示感谢。但是,他又说,每一寸土地必须反复争夺。
曼斯坦因并未放弃他坚持自己的看法:“要么派援兵来,要么撤军”
希特勒终于做出了决定。由于他认为主动放弃经济地位重要的顿涅茨地区是不可接受的,所以他答应曼斯坦因立即给他增派几个师,这些部队将从“中央”集团军群调来。另外,“南方”集团军群中一些疲惫不堪的部队也将被从前线较平静地段调来的部队所替换。
曼斯坦因和他的将军们带着极大的宽慰返回到各自的指挥部,开始为新形势制定计划,但他们的计划都徒劳无益。
在文尼察军事会议的第二天,苏军便对克鲁格“中央”集团军群的两翼发起进攻,并在第2和第4集团军的防线上达成局部突破。在这种情况下,根本无从考虑(实际上已经下达了命令)调拨部队以帮助曼斯坦因。8月28日,冯·克鲁格元帅亲自去见希特勒,并向他解释,自己无法抽调出哪怕是一个师的兵力。
曼斯坦因什么也没得到,而且,正如他预料的那样,形势变得危急起来,尤其是在米乌斯河。
未完待续。谢过阅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