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文
上文说了希特勒签发了第41号元首令。不过这份训令也默认了一个事实:1941年的“巴巴罗萨”行动证明,单凭一场战役不可能彻底打垮苏联。实际上,希特勒最大的希望是歼灭斯大林的军队,与共产党政权的残余力量保持距离,把他们逼向东面的乌拉尔山脉。1942年战役的既定目标是“最终歼灭苏军残存的有生力量,尽可能多地夺取苏联重要的军事经济中心”。为此,元首打算投入德国国防军和盟友可供使用的一切力量。但同时,无论如何,应保障欧洲西部和北部占领区特别是海岸的安全。希特勒设想了另外一系列合围战,但他强调,这些包围圈必须严密封锁,绝不能让俄国人逃脱后再度加入战斗。
训令决定了先征服苏联南部和高加索地区,然后夺取列宁格勒。
德军作战行动涉及的范围如此之大,交通线又是如此脆弱,以至于南方的主要作战行动不得不分阶段实施。后来被称为“蓝色”一号,“蓝色”二号等几次行动。另外,希特勒想以有限、低风险的行动发起夏季战役,恢复德军已发生动摇的信心。尽管他希望强化作战计划,但作战阶段的表述有些笼统。后来,德军战地指挥官才给各参战部队下达了具体任务,因此下达文字将对原计划含糊的慨要加以详述。
“蓝色一号”行动以“从奥廖尔以南地域朝沃罗涅日方向发起一场合围或突破”开始,从库尔斯克和别尔哥罗德地域发起进攻,装甲和机械化部队组成的两支铁钳(北面部队的实力应强于南面的部队)将朝正东方推进,夺取顿河东面的沃罗涅日。在两支铁钳身后,
部分后续步兵师应迅速在奥廖尔至沃罗涅日之间建立一条稳固的防线。这一阶段的目标是沿主要突击方向的北翼构设一道从奥廖尔至沃罗涅日的强大防线,包括并歼灭沃罗涅日以西的所有苏军。
“蓝色二号”行动期间,装甲和机械化部队将“从沃罗涅日向南,沿顿河继续其攻势,以其左翼支援大致从哈尔科夫地域向东发起的第二场突击”。因此,德军装甲和机械化部队肃清沃罗涅日以西地域的苏军后,将从沃罗涅日向南推进。进军方向与顿河相平行,但位于该河南岸,以便在米列罗沃附近与从伊久姆周围发起进攻的德军第二股突击力量会合。德军将再次沿顿河构设强大的防御工事,掩护主要突击方向的左翼,而第二个包围圈将进一步消灭苏联守军。
“蓝色三号”行动,要求德军、沿顿河南岸继续向东推进,然后在伏尔加河畔的斯大林格勒附近跨过顿河。在这里,前进中的德军将与另一股平行推进的部队再度会合。后者从位于阿尔乔莫夫斯克与塔甘罗格之间的德军南翼出发,夺取北顿涅茨河上的桥梁,以及重要的交通枢纽罗斯托夫和顿河上的桥梁,并继续向东前进。这场行动将使德军占领顿涅茨河流域(顿巴斯)宝贵的工业区。德军的计划并不太看重斯大林格勒,从后来发生的情况看,这一点颇具讽刺意义,夺取斯大林格勒当然是件好事,但对整个战役并不是太重要。战地指挥官下达的具体任务中说:
“蓝色三号行动,要求此次作战的第三次突击应这样实施,向顿河下游突击的部队,应在斯大林格勒地域,与另一支从塔甘罗格——阿尔乔莫夫斯克地域出发,在顿河下游与伏罗希洛夫格勒之间渡过顿涅茨河向东推进的部队会合。最后,这些部队必须同朝斯大林格勒推进的装甲集团军建立联系。
无论如何,必须力争到达斯大林格勒市,至少应将其置于我重型火炮杀伤范围内,使之无法被俄国人用作工业和交通中心”。
第41号元首令还给德国空军和海军分配了支援任务,并要求在战役准备阶段绝对保密。为此,德国人发起“城堡”计划——佯攻莫斯科的行动。这个欺骗方案旨在让苏联人相信,德军新攻势的目标是莫斯科。
“蓝色四号”行动是进入高加索地区,第41号元首令的引言部分有所提及,但没有做出详细说明。“目前应把所有可动用的兵力集中在战线南端的主要作战方向上,以歼灭顿河以西的敌人,然后占领高加索产油区和穿越高加索山脉的通道。
此时,德国人对这场战役的策划工作已进行了几个月,德军参谋人员非常清楚希特勒的意图。装甲和机械化部队将率先发起进攻,但高耸的高加索山脉不在此范围内。那里将由德军山地部队负责夺取。高加索石油旅是一支由10000多名士兵组成的专业单位,他们等着进入油田,并尽快恢复石油生产。德军先遣部队迅速向南推进的同时,获得反坦克炮兵连加强的卫星国军队将在几个德军机动师的配合下,掩护轴心国军队不断延伸的左翼。
这样一场攻势在作战和后勤面临的挑战,比德军以往经历的任何一场战役都艰巨。从库尔斯克到格罗兹尼的直线或空中距离为760公里,而计划中的各个包围圈意味着这场推进的总路程超过1000公里。为掌控这场庞大的行动,希特勒预料,在战役进行期间的某个时刻,必须将博克的南方集团军群分成两个独立群体。4月14日,筹备这一分割时,他指示okh组建一个新的集团军群司令部,由陆军元帅威廉·李斯特领导,这位元帅在1941年征服并占领了巴尔干地区。
希特勒认为,执行蓝色方案需要组建两个集团军群,这种观点强调了作战计划中最严重的潜在缺陷。就在一年多前策划“巴巴罗萨”行动时,德军策划者们已经认识到沿每个战略进攻方向,部署一个集团军群的必要性。由于入侵苏联存在三大战略方向——西北方向(列宁格勒)、西方向(莫斯科)和西南方向(基辅)德军策划者们投入三个集团军群(北方集团军群,中央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沿相应方向执行作战计划。但希特勒的“蓝色”方案要求“南方”集团军群沿至少两个战略方向展开行动,第一个方向是冲向沃罗日和斯大林格勒,第二个方向是深入高加索地区。希特勒明白这是个难题,但他没有足够的兵力组建一个全新的集团军群。“蓝色”行动发起后,他干脆决定把南方集团军分为A集团军群和B集团军群。
除了被证明是虚伪外,这个战场权宜之策也没能认识到,投入“蓝色”行动的部队,实际上是沿三个战略方向展开行动——沃罗日方向、斯大林格勒方向和高加索方向。尽管希特勒预料到德国国防军有可能过度拉伸,但他没想到这种过度拉伸会严重到何等程度。最后,等他明白过来,一切已为时太晚。他很不情愿地做出决定。以卫星国军队填补并掩护第三个战略方向。
1942年4月初,250万德军士兵据守在东线,并获得轴心国盟友近100万军队的补充,被编入“北方”、“中央”和“南方”三个集团军群和一个独立集团军内。
除了250万德军士兵,轴心国4月初在东线,还有约45万名芬兰士兵,44万名罗马尼亚、澳大利欧,匈牙利和意大利士兵。不过,由于指定参加夏季战役的卫星国军队中的大多数直到4月底才向东部署,因此,这些部队只有一小部分可在夏末前参与作战行动。
3月至6月,从其他集团军群和西线抽调的部队使“南方”集团军群(包括第、11集团军在内)的实力加强到71个德国师,包括50个步兵师、2个山地师、7个摩托化师、9个装甲师和3个保安师,外加一个武装党卫队步兵旅。另外,轴心国盟友答应提供的另外一些师,博克集团军群的总实力,将有90多个师,除了近100万德军士兵这股自信的力量外,“南方”集团军群还将获得30万罗马尼亚、匈牙利和意大利士兵的加强。至于重要的装甲力量,尽管博克的集团军群按照编制表应该拥有1900辆坦克,但几乎每个装甲师都不满编,致使这个数字下降为1700辆坦克和突击炮。
在莫斯科保卫战全面获胜后,苏联红军乘胜追击,使本来就缺少防御准备的德军更加惊慌失措。苏军的浴血苦战,也赢得了全世界各国人民的敬重与支持。在这样的大环境大背景下,开战初期的失望、沮丧已经一扫而空,苏联上下洋溢着胜利的喜悦。无论是主观上的推测,还是客观上的感觉,整个局势看起来对苏联极为有利,这也正是斯大林之所以会在1942年初就做出“胜利快要来临”的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
3月的一天,斯大林开始阅读起国内战报时,他的心情也渐渐由沮丧转向愉悦。摆在他面前的是一份来自总参谋部对于冬季战役的总结性报告。其中,重点陈述了苏军在这一次的冬季作战中,已先后击溃50余万德军,攻陷了200多千米的阵地。并有多封缴获的德军文件表明,其最高统帅曾数次对德军的士气问题感到担忧。在斯大林看来,这份报告说明德国士兵对第三帝国不可战胜的信心已经出现了动摇。而且还在抱怨前线指挥官的错误决定使他们陷入到了战争的泥沼当中。这要从侧面证明战争将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苏军要赶快制订出夏季战役计划,想到这里,激动不已的斯大林拨通了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元帅的电话……
在接到斯大林的电话前,苏军的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元帅,正在斟酌着两份让他极为头疼的报告,其中一份是国家安全机关在3月23日向国防委员会提交的报告,上面主要阐明德军方面的重要突击行动将在南段展开,任务是突破罗斯托夫。随后,向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地区推进。再由此向里海方向进军,德国人此举的目的是要抢夺高加索油田的石油资源。而另一份报告是,由情报部门历经千辛万苦才弄到手的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制定的“堡垒”作战计划。在这份有司令官克鲁格元帅和参谋长韦特将军签署的“进攻莫斯科的命令”中,给中央集团军群下达的任务是歼灭苏军首都西南、南面的主要兵力,进而包围莫斯科,在牢固控制莫斯科城周边地区的基础上,迫使苏军最终失去在战役上利用该地区的任何可能性。为达到这一目的,该命令还详细规划了德军各参战部队的具体任务。
那么,两份作战计划,哪份是假,哪份是真?
德军为了隐蔽自己的战略企图以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为了迷惑苏军,防止暴露1942年夏季进攻计划,德军统帅部专门制定了一个代号为“城堡”的战略佯攻计划。根据这项欺骗计划,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冯·克卢格元帅和参谋长韦勒将军签署了“进攻莫斯科的命令”。在赋予其所属各部队的任务中。明确指示:
“歼灭敌首都西面、南面之敌军,包围莫斯科,牢固控制莫斯科周边地区,使敌人在战略上丧失利用该地区的可能性。”为了使这份命令更为逼真,德军指挥部还向第2、3装甲集团军,第4、9集团军以及第59军提出了具体的作战任务。
一切布置妥当之后,德军总参谋部煞有苦心地将这一计划泄露给了苏军统帅部。另外,德军参谋部还使用无线电通讯欺骗手段,显示德军正在组织“城堡”战役。以掩护“蓝色”行动计划的实施,这一招还真的使苏军最高统帅部在战略判断上产生了混乱。德国人再一次让人领略到德军总参谋部在作战筹划方面所表现出的心机与缜密。
提到德军的总参谋部,不能不令人佩服。德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总参谋部的国家。其创始人便是赫赫有名的老毛奇。总参谋部一经建立,立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展示出其高超的指挥效能,在协助德军指挥官实施作战决策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虽然之后其他国家纷纷效仿,但与德国相比,仍无出其右者。美国也曾建立了陆军总参谋部,但这个陆军总参谋部是专门负责后勤保障的,而不负责作战。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后,美国才建立了自己的总参谋部——参谋长联席会议,并一直延续至今。如今,世界各国军队几乎都建立了自己的总参谋部。就此而言,很值得德国人引以自豪,这也是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在军事领域保持领先地位的重要原因。
此时,苏军最高统帅部正在对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关于德军的情报进行分析判断。
苏军军事侦察机关向总参谋部报告,德军准备在东线实施坚决进攻,进攻最初在南部战区展开,而后向北推进。
苏联国家安全机关向国防委员会报告德军主要突击将在南段实施,任务是突破罗斯托夫向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推进,然后,由此一直向南推进。德国人希望获得高加索的石油。
斯大林召开最高防务会议,商讨夏季战役方案。参加会议的苏军高级将领有沙波什尼科夫、伏罗希洛夫、铁木辛哥元帅、朱可夫大将和总参谋部作战处长华西列夫斯基上将。
华西列夫斯基
然而,苏军最高统帅部和总参谋部却被希特勒的“城堡”佯攻计划误导,他们判断,德军以70多个师100多万人强大的兵力部署在莫斯科以西的中段战场,最有可能继续将莫斯科作为下一步进攻的主要方向。最高统帅斯大林也同意这种判断,因为莫斯科毕竟是苏联的首都,是苏联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一旦失守,对苏联整体防御影响甚大,更将会在国际上产生极其不利的严重后果。
会议上,沙波什尼科夫首先报告了冬季作战的战况及成果,接着又将两天前与斯大林仔细研究后得出的结论告知给在座所有人:“在去年的冬季攻势中,我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不但粉碎了德军攻占莫斯科的阴谋,而且将战线向前推进了200多千米。如今,根据各种情报分析,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今年夏季的作战中,德军将在中央战线莫斯科方向发起攻击。
这是一个错误的判断。
首先发言的是主张防守的西方面军司令朱可夫大将:“最近这段时间,德军已从之前的挫折中恢复过来。而我军的兵力和武器在刚刚结束的冬季攻势中损耗过大,急需补充大量的人员和技术装备。加上天气转热,道路变干了,有利于德军最大限度发挥机动作战优势,所以下一阶段我军应该采取战略防御态势,以静待变,以静制动。”
朱可夫的发言并未对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做出的德军将在中央战线莫斯科方向发起攻击的判断,并未表态,而是采取了不置可否,横棱两可的态度。
但是斯大林显然不这样认为,他首先打断了朱可夫的发言。然后,他表示苏军在确定夏季作战方案时,不应太过消极和保守,而应该在防御的基础上主动出击。去破坏德国人的进攻部署,直至全面夺取主动权。
斯大林继续说,我军要进行积极的防御,而不是消极等待,同时要汲取力量,在适当的时机场合采取主动出击的战略。
由于苏军的军事战略一直由最高统帅部所掌握,所以斯大林在该问题上有着绝对的决定权,也没有人会对这位最终裁定者提出任何质疑。
斯大林的这一进攻方案也很简单,就是在全线转入战略防御的同时,在一些方向实施局部性的进攻,改善战争态势。“在另一些方向要先于敌人发动进攻作战,尤其是在克里米亚和哈尔科夫地区”。
苏联的将军们都没料到的是,斯大林在这个时候犯了一个极其严重的错误,他完全低估了德军的战术水平和弹性应变能力。但这一先发制人的作战指导思想只是建立在敌情不明,自我陶醉的基础之上,随着夏季的来临,苏军的灾难也就真的为期不远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