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文
史上最大的合围战——基辅战役,所发生的战争的灾难性后果,导致苏联红军失去了一支实力最为雄厚的方面军。西南方面军的失败对苏联红军来说是一场真正的灾难,是一场在损失规模上超过白俄罗斯战役的悲剧。这场悲剧不仅导致在整个西南防御方向,无论是军事上还是政治上都具有重要意义的乌克兰首府基辅沦陷,而且苏联红军还损失了近60多万拥有作战经验的军人,这对1941年最困难时期的苏联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德军统帅部从中央集团军群调集大集群兵团投入到东乌克兰地区,即将原本用于来进攻莫斯科方向的第二集团军和第二装甲集群,调往东部乌克兰。而且基辅战役期间,德军统帅部下令禁止部队向莫斯科发动进攻,这大大缓解了该地区苏军部队的压力,为苏军部署日后的莫斯科保卫战赢得了宝贵时间。
在基辅包围圈战斗中,德军虽然让苏军蒙受了巨大损失,但这也有效地将德军进攻莫斯科的时间足足推迟了一个多月。并扰乱了德军统帅部的原定的“巴巴罗萨”作战计划。因此,西南方面军部队的作战行动对接下来的战争进程影响重大,这可以通过一些德军将领的描述得到印证。比如。古德里安在自己的回忆录里曾写道:“基辅战役无疑意味着一次巨大的战术成功,然而问题是这次战术成功是否也同样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这令人怀疑”。德国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上将则直言不讳地称,德军统帅部制定的基辅战役计划,是“东征过程中最大的一次战略失误”。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果中央集团军群放任西南方向的数十万苏联红军不管,提前发动针对莫斯科的攻势,或许能够一举拿下莫斯科。但苏联即便丢掉了首都,仍然有东部广阔的战略空间能够继续抵抗。但德军的补给线却随时有被抛在敌后的大规模成建制的苏联红军切断的危险。并且攻到莫斯科市郊时,德军的攻势已显疲态,已成强弩之末的德军即便是攻占了莫斯科,也无法摆脱拿破仑当年败走俄罗斯的命运。
1941年冬季来临之前,逐渐缓过气来的苏联,将位于西部的工业企业大部分被迁往后方,并很快恢复生产。进入国家总动员,国家机器高速运转起来,新造的武器通过铁路被送到前线官兵的手中。从后方征召的新兵也源源不断的开赴前线,在人力物力上,总动员起来的苏联是当时的德国无法比拟的。苏联的国土幅员辽阔,德军攻占后要分兵把守,因此越往东进攻,用于进攻的兵力就越少。
苏联最高统帅部大本营于1941年11月17日下达了第428号命令(焦土作战)。即烧毁距离前线40至60千米、距离道路20至30千米处所有居民点的建筑。迫使敌人到寒冷的露天环境下露营。这种坚壁清野的做法,让德国人在沿途无法获得有效的过冬物质补充。那么,德国人即使占领莫斯科,重蹈拿破仑当年的覆辙,也都只是时间问题。
到1941年八九月间,伟大的苏联卫国战争已经开始了两个多月。在北方战线,德军第39集团军在9月8日进至拉多加湖南岸涅瓦河源头,攻占该河左岸的施吕瑟尔堡,完成对列宁格勒的陆上封锁。从此,列宁格勒只能通过拉多加湖或空中同外界保持联系,列宁格勒会战进入围困与反围困斗争的新阶段。
到1941年的初秋时,战局对苏联不利。从七月中旬算起,德军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向东推进240至300千米。他们从陆上封锁列宁格勒,占领了斯摩棱斯克,并合围歼灭了基辅的苏军重兵集团。苏联丢失了卡累利阿南部、爱沙尼亚、列宁格勒州、白俄罗斯东部地区、加利宁州和斯摩棱斯克州的大部分、摩尔多瓦、第聂伯河西岸乌克兰地区以及一部分第聂伯河东岸乌克兰地区。这一结果意味着,苏维埃国家将在长时期内丧失富饶的工业区和农业区。
苏联的防守情况。
基辅会战的灾难性结局清楚地显示了德国已经攫取了战场主动权。丢掉基辅造成的巨大损失,使得苏联人没有什么办法把德国人挡在乌克兰境内。
苏联在莫斯科西边部署了强大的防守力量,约有125万人,1050辆坦克,1万门火炮与迫击炮分布在北至奥斯塔什科夫,南至沃罗日巴的战线上,分别属于三个方面军下面的15个集团军级单位。
负责保卫莫斯科的三个方面军从南到北,分别是布良斯克方面军、预备队方面军和西方面军。布良斯克方面军的指挥官是时年48岁的安德烈.叶廖缅科大将。8月16日,他被委任以最新组建布良斯克方面军司令一职。九月末,叶廖缅科手下辖第50、3、13、三个集团军和一个方面军的战役集群。除了留在布良斯克附近做预备队的三个师之外,他手下的各师被沿着方面军防区均匀地部署开来。在部署于莫斯科附近的三个方面军中,叶廖缅科的方面军实力较弱。他有1700多门火炮和迫击炮,以及259辆坦克。他的防区非常广阔,不到25万人的部队要负责长达300公里的防线。不过,布良斯克方面军的防线离首都的距离要比另外两个方面军远得多。
在叶廖缅科的布良斯克方面军北边的是预备队方面军。预备队方面军由谢苗.布琼尼元帅负责指挥。他将手下实力最强的两个集团军部署在基洛夫河和叶利尼亚之间,其余的大部分部队约20万部队则部署在西方面军后面的带状防线上。西方面军负责防守叶利尼亚——奥斯塔什科夫一带。在奥斯塔什科夫前线,则有预备队方面军下辖的两个师负责防御。再往北,则是西北方面军的部队负责的防区。布琼尼放在基洛夫和叶利尼亚之间的两个集团军,大约有20万人。他还在这两个集团军后面安置了另一个集团军当做预备队。这使得该地区的兵力达到26万人。布琼尼手上可以用来守住前线阵地的人力比叶廖缅科要多。
布琼尼元帅
58岁的布琼尼是苏联红军的一名真正的老战士,1938年经历过大清洗的苏联元帅。他在1941年7月时被委以全权负责指挥苏军在乌克兰的军事行动的重任。但是他失败了,斯大林在九月份用铁木辛哥把他换了下来。但是斯大林没有让这位上了点年纪的老帅无所事事,而是让布琼尼接手预备队方面军。这个方面军原先的指挥官朱可夫被调往列宁格勒组织防御,那里的情况更加岌岌可危。布琼尼以第24、43集团军在基洛夫、叶利尼亚方向宽100千米的地域防御。以第31、49、32、33集团军配置于西方方面军的后方,在宽300千米的地带占领防御。
西方方面军,由伊万.科涅夫上将负责指挥。9月12日,科涅夫接替铁木辛格元帅出任西方方面军司令。辖第32、29、30、16、16、20集团军。由此保卫首都的重担大部分都落在了他的肩上,他手下握有六个集团军用来完成这一重任。
三个方面军的防线上存在众多薄弱环节,在奥廖尔、勒热夫和维亚济马这样重要节点上都没有实力很强的守军。西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的责任划分不清,也会在必须要投入预备队的时候造成延误。地面部队和空军的协调也是一个弱项,虽然在后来的作战中,将航空单位配属给方面军是一种常态,但这时的苏军在将航空单位配属给方面军之前,并没有进行过任何形式的空地协同演练。
此时的苏军战斗单位情况也各不相同,有的部队齐装满员,却严重缺乏训练。其他一些部队的实力则在伤亡惨重的战争中被严重削弱。
步兵师构成了苏联红军的骨干。整个苏军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士兵都被编入了步兵师。步兵师数量很多,在战争之初,它们的兵员数量总和非常可观。
1941年7月29日发布的新编组织装备表来整篇的,按照新规定,每个步兵师应有10800名~17000官兵,36门火炮,24门迫击炮,10门高射炮和18门反坦克炮。有的步兵师编制下有一个完整的反坦克营。
而在同时期的德国步兵师在齐装满员的情况下,有大约17000名官兵,74门火炮,54门迫击炮,75门反坦克炮,没有高射炮。 总的来讲,苏联步兵师所装备的炮兵武器,不如他们的德国对手多。
“台风”行动之前的苏军实力。1941年10月1日。
布良斯克方面军:有24个步兵师、25万人,火炮与迫击炮1743门、坦克259辆。
预备队方面军:有28个步兵师、47万人、火炮与迫击炮4752门、坦克301辆。
西方面军:有30个步兵师、五十四万人、火炮与迫击炮4029门、坦克486辆。
交战双方将领的年龄也存在着许多不同点。1941年九月,两军在莫斯科 一带集结之时,斯大林是62岁,希特勒是52岁。虽然苏联领袖比德国元首要老上许多。但他们的高级指挥官的年龄构成却是反了过来,成了年轻化。年纪最大的布琼尼元帅是内战时的英雄。而当时苏联方面军和集团军司令的平均年龄是44岁。科涅夫和叶廖缅科两个大将的岁数分别是43和48岁。
德军坦克
尽管如此。在此时的东线战场上,“轴心国”军队在兵力、兵器方面仍然占有优势,在战略战役中处于有利地位。他们拥有207个师、陆军总兵力达到了430万人,另外还有2270辆坦克。4.3万门火炮与迫击炮,以及3000多架飞机。而当时苏军作战军队的全部兵员共为324.5万人。坦克2715辆、火炮和迫击炮超过2万门、飞机1460架。 总之,苏德战场上的轴心国军队的人数、火炮,飞机,比苏联的要多。
希特勒狂妄的宣称:“在我们的军队后方已经有一块领土,比我在1933年执政时的德国大一倍。今天我毫无保留地宣告,东方的敌人已经被打倒,永远也不会站起来了。”德军最高统帅部作出判断,给苏军的最后一次毁灭性打击并彻底消灭苏联的一切条件终于形成。
希特勒
“台风”计划就此出笼。希特勒在1941年9月6日发出的第35号指令里,命令中央集团军群进军莫斯科行动代号为“台风”,命令如下:
“对盘踞在“南方”和“中央”集团军群毗邻侧翼之敌的作战行动取得的初步战果,加之包围列宁格勒地区之敌行动获得的进一步成功,为打击铁木辛哥集团军群的决定性行动创造了先决条件。这股敌军正在“中央”集团军群前方实施一场不成功的进攻。必须在严冬到来前的有限时间内,果断将其歼灭。”
从第35号指令里可以看出,东线德军的战争意图:在九月底之前。中央集团军群应准备好在莫斯科方向上发动旨在消灭斯摩棱斯克以东苏军的进攻战役。希特勒决定9月15日,将北方集团军群所属大部分快速军队和第一航空队各兵团腾出来供中央集团军群使用。从基辅以东腾出来的第二,第六集团军和第二装甲集群的一些师,应在南方集团军群地带重新部署,以便实施新的战役。
指令还规定,第二集团军和第二装甲集群会同南方集团军群,在基辅方向上完成任务之后应转向莫斯科。至于余下的南方集团军群,则应着手实施攻占顿巴斯和克里木的战役,随后前出到北高加索接近地。
1941年10月2日,纳粹德国的“元首”希特勒向手下的几百万军队宣布:“三个半月来终于具备了必要条件,能通过强大突击在冬季到来之前就摧毁敌人。一切准备工作,只要人力所能及的,都已完成,今年最后一次决定性会战今天开始了!”
按台风战役计划,中央集团军群应使用坦克集团从杜霍夫施纳、罗斯拉夫尔和肖斯特卡三个地域分别向东和东北猛烈突击,以分割苏军的防御,合围并消灭维亚茲马地域的西方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以及布良斯克地域的布良斯克方面军,然后以强大的快速集团从南北两面包围莫斯科,同时用步兵兵团正面进攻,在入冬前占领苏联红色首都莫斯科。
中央集团军群的编成内共计有大约180万人,辖第9、第4和第2集团军,第2、第3、第4装甲集群。共计拥有74个师。有14000余门火炮和迫击炮,1700辆坦克。
在超过500千米宽的前线上,三个集团军和三个装甲集群的庞大兵力和数以千计的坦克从南至北一字排开。第九集团军与第三装甲集群这两支部队构成了德军强大的北部突击集团,共有23个师。在他们的南侧,第四集团军与第四装甲集群的22个师,组成了德军中部突击集团。而在战线南面,第二集团军和第二装甲集群,构成了中央集团军群的南部集团,光是其第一线兵力,就有23个师之多。
除此之外。博克还可以获得德国空军第二航空队1000多架飞机的支援。这是开战以来,德国空军在东线最大规模的集结。
德国的进攻部队具有优势,在台风行动期间,中央集团军群当然也要在某些特定的地域集中兵力,对装甲集群将要进攻的区域更是给予了很高的优先权。在计划中的维亚济马包围战中,第三装甲集群将形成钳形攻势的左翼,第4装甲集群在右翼,第二装甲集群则被放在中央集团军群的最南端。基辅战役行动结束后,它就一直在那个方向。古德里安的部队离莫斯科最远。这也就代表着第二装甲集群要比其他部队早两天开始行动。
古德里安的第一个目标是占领奥廖尔,并包围布良斯克一带的苏军,但在这里进行包围战的条件并不像维亚济马那样理想。第二装甲集群将担任右翼,可是德国却只有三个装甲集群,无法在左翼也布置同样强大的部队。
古德里安
“台风”行动 的计划是非常典型的德国战术思想的产物。德国人能筹划出这样雄心勃勃的作战计划,也的确令人印象深刻。德国人还希望自己的部队可以用非常快的速度行动。但是计划终归是计划,秋雨会把道路变成难以逾越的、充满泥巴的沟壑。
耗费了如此多的心力,挤进了如此庞大的兵力,“台风”计划的目标直指莫斯科。
苏联的号召 :“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
“一切为了胜利,身后就是莫斯科,我们已退无可退”这是苏联政府发出的号召。在苏德战争的最初几个月里,德国侵略者给苏联经济造成极大损失,由于失去许多重要工业基地和粮食原料产地,数以千计的工业企业正往东部地区搬迁。从1941年下半年开始,苏联军事工业的基础重工业产品的产量急剧下降。由于苏军仓促撤退,国家损失了很大一批粮食储备。到了1941年九月,根据国防委员会的决定,苏军开始实行给养供应的新标准。对地面部队和飞行部队,作战部队和非作战部队。实行了有差别的给养供应标准。
除此之外,在战争的头几个月,苏军的被装储备同样遭受了巨大损失。一时间,苏军总军需部,被装供应部直接掌握的被装也不多,仅有9.6万件军大衣、15万套步军服、2.1万双皮靴、8000件斗篷雨衣,远远不能满足前线作战军队的需要。为此,苏联政府动员全国人民为捍卫祖国每一寸土地忘我劳动。于1941年下半年为军队生产了500多万件军大衣、860万件军上衣、920万双皮靴。光是1941年,广大居民捐献的冬装和内衣可供200多万军人穿用。入冬以后,当德军士兵还没有领到冬装时,苏军的广大战士已经戴上和穿上了皮帽、毡靴和棉外套。
苏联军民就是在“一切为了前线”的情况下,迎接德国人的“台风”攻势的。
未完待续,谢过阅读者,本文5464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