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很多因人因文而出名的建筑亦风景。如因张继的一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而出名的寒山寺,因王勃的《滕王阁序》而成名的滕王阁,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出名的岳阳楼,等等,不胜枚举。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诗书画三绝的大文豪苏轼,一生辗转流离多地——“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一生“带红”了很多景点和建筑。除了三苏祠、东坡赤壁、西湖苏堤等大家耳熟能详的著名景点外,还有一处不得不提,那就是黄州定惠院。

三苏祠内的苏轼雕像(摄于2023年)

定惠院,中国北宋时期建筑物,北宋古刹名,今址在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青砖湖社区内,紧靠黄州古宋城东城遗址旁。

公元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地方上没有安排给他住所,举目无亲的苏轼和儿子只能寓居在定惠院这座寺院中,并写下很多与这座寺院有关的名篇。

苏轼在给朝廷的《到黄州谢表》和家人、朋友的信函中,对黄州定惠院的环境进行了描绘:

“黄州地处偏僻、落后,春夏雨水较多,气象昏昏,给以压抑之感。然此地柴米鱼蔬极低贱,很适合穷人居住。所居僧舍环境较幽雅,绕舍有茂林修竹,荒池蒲苇。春夏之交,鸣鸟百族,使人不感寂寞。有僧颙在竹林下筑’啸轩’以居,颇为浪漫。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寓居定惠院时,苏轼思想极端苦闷,惊魂不定,时常柱杖独游。定惠院东面有座小山,春天杂花满山。在幽僻竹篱之间,突然发现一株海棠花,海棠是蜀地名花,现在却沦落在偏远的山谷,当地人并不知道它的名贵。苏轼老家在四川眉州(今眉山市),看见这株海棠,有种“同为天涯沦落人”的欣喜,马上就写了一首题为《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的诗,记录当时的心情。

江城地瘴蕃草木,

只有名花苦幽独。

嫣然一笑竹篱间,

桃李满山总粗俗。

也知造物有深意,

故遣佳人在空谷。

自然富贵出天姿,

不待金盘荐华屋。

朱唇得酒晕生脸,

翠袖卷纱红映肉。

林深雾暗晓光迟,

日暖风轻春睡足。

雨中有泪亦凄怆,

月下无人更清淑。

先生食饱无一事,

散步逍遥自扪腹。

苏轼和定惠院:你为我遮风挡雨,我传你美名流芳

不问人家与僧舍,

拄杖敲门看修竹。

忽逢绝艳照衰朽,

叹息无言揩病目。

陋邦何处得此花,

无乃好事移西蜀。

寸根千里不易到,

衔子飞来定鸿鹄。

天涯流落俱可念,

为饮一樽歌此曲。

明朝酒醒还独来,

雪落纷纷哪忍触。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寓居期间,苏轼常昼睡夜起,披衣出寺夜游,看见一只鸟儿在沙洲徘徊,写下了著名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除了写诗填词,苏轼还写了一篇游记《记游定惠院》:

黄州定惠院东小山上,有海棠一株,特繁茂。每岁盛开,必携客置酒,已五醉其下矣。今年复与参寥禅师及二三子访焉,则园已易主。主虽市井人,然以予故,稍加培治。山上多老枳木,性瘦韧,筋脉呈露,如老人头颈。花白而圆,如大珠累累,香色皆不凡。此木不为人所喜,稍稍伐去,以予故,亦得不伐。

既饮,往憩于尚氏之第。尚氏亦市井人也,而居处修洁,如吴越间人,竹林花圃皆可喜。醉卧小板阁上,稍醒,闻坐客崔成老弹雷氏琴,作悲风晓月,铮铮然,意非人间也。

晚乃步出城东,鬻大木盆,意者谓可以注清泉,瀹瓜李,遂夤缘小沟,入何氏、韩氏竹园。时何氏方作堂竹间,既辟地矣,遂置酒竹阴下。有刘唐年主簿者,馈油煎饵,其名为甚酥,味极美。

客尚欲饮,而予忽兴尽,乃径归。道过何氏小圃,乞其藂橘,移种雪堂之西。坐客徐君得之将适闽中,以后会未可期,请予记之,为异日拊掌。时参寥独不饮,以枣汤代之。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苏轼刚刚贬到黄州时,举目无亲,居无定所,一般人沦落到苏轼地步,哪还有心情看花看鸟。但对苏轼来说,正是大自然的花花草草、山川风月给了他慰藉,这些美好的事物,治愈了他的失意,从而又让他写出这么多美好的文字,治愈后人。而庇护过苏轼、为他遮风挡雨的定惠院,也随着这些文字名传千古。

1835年末,晚清名臣林则徐因仰慕苏轼,曾为定惠院题写对联:

岭海答传书,七百年佛地因缘,不仅高楼邻白傅;

岷峨回远梦,四千里仙踪游戏,尚留名刹配黄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