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谢勤国,1946年生,苏州人。1975年入苏州市园林系统从事绿化工作,绿化技师职称。1994年人事关系转至宗教局,2006年在北塔报恩寺退休,2013年被聘为姑苏区方志文化建设专家咨询团成员。曾独立编写《北塔园林志》《北塔报恩寺志》《平江区绿化志》《苏州居士林志》等志书,参编《苏州市志》《石湖志》《苏州市城区绿化志》,合作出版《姑苏名宅》《苏州的桥》《苏州古石桥》等作品,合计撰稿近200万字。
黄骋宇,1978年生,上海人。苏州市吴文化研究会会员,苏州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高级企业培训师。策划编辑了多本画册,分别于2011年和2012年在《新民晚报》和《姑苏晚报》上发表相关的艺术评论文章。2016年创建了苏州德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旗下拥有“情语江南”文化品牌,发表过逾百篇文史类文章并长期开设传统文化专题讲座。
(越城桥)
序言——
东方水都,古城苏州,千派浩荡诉不尽,未成曲调先有情。滥觞于句吴,建城于春秋,秦置吴县,汉称吴郡,隋改苏州,唐宋时期人稠坊闹,明清两朝登峰造极。生活中的这座苏州城,时而如闺阁女子,含蓄却风情万种;时而如银发长者,淡然却底蕴深厚。如果你只是匆匆而过,苏州理应颔首迎送;若欲驻足片刻,苏州便会奉茶以待;倘或这里的一切唤起了你一探究竟的兴味,苏州定当邀你携酒登舟,娓娓道来。苏州,就是这么一座见过大世面却又充满人情味的文化名城,不自伐、不自矜,不争而莫能与之争!
以历史的视角眺望苏州古城,真可谓历尽劫波,本色不改。从阖闾大城的营建,到秦始皇诏下拆城;从西汉刘贾重修城墙,到隋朝杨素另筑城郭;从盛唐时期的八门齐开,到晚唐年间的孙儒焚掠;从吴越钱氏改筑砖城,到建炎浩劫金兵洗城;从南宋修缮恢复,到元初破坏拆除;从元末修复辟六门,到张士诚加建月城;从明清两朝修城设隘,到倭寇、太平军先后践踏,苏州城几经兴废,数度重修,在满目疮痍的废墟中一次次站立起来,坚守着自己的独特风貌,创造出举世艳羡的经济文化高峰。时至今日,当你身处苏州的古宅深巷、环桥高阁,或行或坐,都能体会到她卓尔不群的品位与审美,这是千载光阴打磨成的底色,更是历代文人熏陶出的教养。
《苏州城的脚步》一书,正似一位邀你登舟畅叙的长者,讲述着这座城市的历史沿革,带你一窥名胜古迹的前世今生,了解名贤事迹的来龙去脉,让你对苏州的印象不再囿于碎片式的信息,让苏州城的绝代风华不再隔着语焉不详的迷雾,让她的脚步变得有迹可循。
——席学明
(唯亭草鞋山遗址)
第一章:先吴春秋
苏州,古称姑苏。在太湖三山岛(三山岛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考古发现了13000年前旧石器时代的工具,在唯亭草鞋山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发现了从7000年前的马家浜文化一直到春秋吴越文化的十个文化堆积层,出土的三块炭化葛布残片是我国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纺织品实物,并发现苏州在6000年前就有了水稻规模化种植,可以说是震惊世界。
公元前12世纪,为避让王位,自关中南来的泰伯、仲雍带领百越族先民创立了小国“句吴”带来了北方先进的农耕文明,成为吴文化的开拓者。与他们相关的古迹有阊门内下塘街的泰伯庙(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常熟虞山的仲雍墓(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泰伯庙)
(仲雍墓)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掉商朝,分封诸侯,将仲雍的曾孙周章封为子爵,把“句吴”命名为“吴国”。
春秋时期,同为子爵的楚君熊通于公元前704年称王,是为楚武王。泰伯第十九代继承人寿梦认为自己是周天子的姬姓王族,理应称王,于是在公元前585年称王,是为吴王。
寿梦遗命四个儿子在王位继承中“兄终弟及”,但三子余昧死后,四子季札避位,遂立余昧之子继位,称吴王僚,因此形成了内部矛盾。从楚国逃至吴国的伍子胥,辅佐长房诸樊之子光(公子光)夺得王位,在这过程中出现了两位刺客,分别是专诸和要离,现在留有“专诸巷”,而“要离墓”已经无迹可寻了。
公子光夺位后就成了吴王阖闾。公元前514年,在伍子胥的主持下,营建了阖闾大城。大城周围共四十七里余,设八个陆城门和八个水城门,内有一座小城,周围十里,只开了三个门,东面无门,表示不和越国来往。
八个城门中最有名气的是气吞山河的阊门,目标指向楚国,后来由孙武任大将的攻破楚国的军队就是从这里出发的,所以阊门又称“破楚门”,伍子胥也报了父兄之仇。苏州城中与伍子胥相关的遗迹有胥门(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胥江、伍相祠等。
苏州建城时开挖了很多河道,挖出的土用来筑城和抬高城内的地势,便于交通运输。城内的水路和陆路纵横交错,形成了双棋盘格局。
吴地先民尚武,有一对铸造兵器的夫妇,名叫干将、莫邪,城内还有干将路与莫邪路,以示纪念。
公元前496年,阖闾死,葬城西“海涌山”,传说随葬宝剑三千余口,葬后三日,金精上扬,化为白虎,蹲于坟上,山遂名“虎丘”。今有剑池、试剑石等相关古迹。
吴王夫差不采纳伍子胥“定越而后图齐”的建议,欲争霸中原,为打通北进的航道,在今扬州附近开凿了“邗沟”,这是后来京杭大运河最早的一段河道。就在夫差北上争霸期间,越国乘机发动了对吴的战争。
(胥门)
在上方山、石湖有不少春秋时期的遗址,上方山上的郊台是吴王在郊外祭天祀地的场所,北侧有吴城遗址,石湖东岸有占地18万平方米的越城遗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有石湖南北的越来溪、越城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等,这些遗迹都见证了吴越交兵的历史烽烟。
(郊台)
市内的临顿路、临顿桥、都亭桥、乌鹊桥也与吴越时期的历史有关,而唯亭被当地人叫作夷亭,正是反映了当时吴国与东夷族征战的历史,此处是临时的国界线,曾建有一座小亭子“夷亭”用于军事防御,旧址应该就在夷亭山。
(乌鹊桥)
开创吴地文风的是孔子门下七十二贤人中的两位,一位是澹台灭明(子羽),另一位是有“南方夫子”之称的言偃(子游),他们将儒家学说带入吴地,道启东南,文开吴会。城南有澹台湖,传说是澹台灭明宅第下陷成湖。相关古迹有乐桥东侧的言子祠(今为言子书院)以及常熟虞山的言子墓(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言子墓)
考古发现在大真山、小真山有五十七座墓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时间是春秋后期到汉朝,其中有一个编号为D9M1的墓葬,基本被认定为吴王寿梦之墓。
在苏州西侧群山之中的盆地,近几年还发现了春秋时期的吴国大城,面积达24平方公里,比现在的苏州古城大出很多。这些都说明,吴国的历史文化价值非常可观,而且还有很多未解之谜。
(谢勤国老师)
本书二十三章 陆续连载 敬请期待
原创:谢勤国 黄骋宇
苏州知青公众号 24.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