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甲辰龙年古建筑日历》
全晋会馆,坐落于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中张家巷14号,占地面积约为6000平方米。该会馆始建于清朝乾隆三十年(1765年),由当时旅居苏州的山西商人共同集资建造,旨在维护同乡间的联系并促进商业交流。
全晋会馆的设计布局严谨有序,以一条中轴线贯穿整个建筑群,分为中、东、西三个部分。中轴线上依次布置了门厅、鼓楼、戏台和大殿等主要建筑,这些构成了会馆的核心区域。西路的建筑风格较为简朴,包括两个大厅和一个庵堂,体现了山西商人的庄重与节俭之美。
2006年5月25日,全晋会馆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清朝乾隆三十年(1765年):旅苏晋商集资在阊门外山塘街半塘桥畔创建全晋会馆,旨在为山西商人提供一个交流和休息的场所。
咸丰十年(1860年):全晋会馆不幸毁于兵燹,遭受严重破坏。
光绪五年(1879年)至民国初(1912年):在现今的位置重建全晋会馆,即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中张家巷14号的新馆。
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由于年久失修以及白蚁侵蚀,全晋会馆的部分结构出现损坏,梁柱倾斜,墙体残破。
1958年:全晋会馆先后被用作化工塑料厂、眼镜厂、光学仪器厂、照相机厂及机械工业局职工大学,东路及西北角则被分散为民居使用。
1976年1月:全晋会馆的大殿发生火灾,导致戏台面临倒塌的危机。
1982年:苏州市政府拨款120万元人民币,对全晋会馆进行全面整修。

1984年6月:全晋会馆内的所有使用单位全部搬离,开始了中路和西路建筑的全面修复工作。同时,正殿被移建,庭园得到重建,会馆的基本原貌得以恢复。不过,东路和西北角的房屋仍需进一步修复。
1986年10月:经过修复后的全晋会馆作为苏州戏曲博物馆的馆舍正式对外开放,内部设有昆剧、评弹、苏剧、民族乐器等专题展览,还包括古典戏台和清式茶园书场两个复原式的展示与表演场地。
2003年11月:中国昆曲博物馆正式在全晋会馆挂牌成立。
建筑特征
全晋会馆是中国清代一个重要的商业会馆,位于江苏省苏州市,是当时晋商(山西商人)在外地经商时建立的一个集会议、交易、居住为一体的多功能场所。全晋会馆的设计和建造充分体现了晋商的文化特色和经济实力,同时也反映了清代建筑艺术的高度成就。
布局
中路:会馆的核心区域,包括门厅、鼓楼、戏台和大殿,主要用于举办庆典和娱乐活动,体现了会馆的重要社会功能。
西路:设有楠木厅、鸳鸯厅和万寿庵,这些地方主要用于商人间的信息交流、资金借贷以及已故晋商灵柩的临时安置,展现了会馆兼具商务和人文关怀的功能。
东路:主要提供住宿和仓储服务给来苏州办事的晋商,同时也为在苏州遭遇困难的晋商提供帮助,体现了晋商之间的互助精神。
戏场
全晋会馆的戏场以大戏台为核心,周围环绕着戏楼、后台、东西廊庑和正殿,形成了一个封闭式的中庭空间。这样的设计既有利于演出时的声音传播,也为观众提供了良好的观赏体验。戏台的设计非常讲究,采用了单檐歇山顶,屋顶装饰精美,檐部装修华丽,使用了红色、绿色油漆和金色贴片,展示了清代建筑的艺术风格。
特色建筑元素
斗栱:全晋会馆的门厅和戏台等重要部位广泛使用了斗栱结构,这是中国古代木构建筑中的一种重要支撑和装饰构件。通过斗栱的不同形式和数量,可以体现建筑物的重要性及其主人的社会地位。
雕刻装饰:如门厅前后的轩廊桁椽形状各异,斗栱上雕刻有“凤穿牡丹”图案,这些都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常见的装饰手法,旨在增加建筑的艺术美感。
全晋会馆不仅是一个商业会馆,更是一座融合了丰富文化内涵的历史建筑,对于研究清代社会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有木Uwood公众号 2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