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史说星语的第352篇原创文章
《孙膑兵法》的军事战略思想,是“必攻不守”的积极思想。它认为当时善用兵者采用的赏罚、谋诈等手段虽然都是必要的“益胜”条件,即都能增加战胜的概率,但并非战争进行中的急需事项。战争实施阶段最紧要的则是积极的进攻战略。
田忌问孙膑:“赏罚者,兵之急者邪?”孙膑说:“非。夫赏者,所以喜众,令士忘死也。罚者,所以正乱,令民畏上也。可以益胜,非其急者也。”田忌又问:“权、势、谋、诈,兵之急者邪?”孙膑说:“非也。夫权者,所以聚众也。势者,所以令士必斗也。谋者,所以令敌无备也。诈者,所以困敌也。可以益胜,非其急者也。”
田忌“忿然作色”地说:“此六者,皆善者所用,而子大夫曰非其急者也。然则其急者何也?”孙膑说:“必攻不守,兵之急者也。”当然,“必攻不守”并非只攻击而不要防守,只是在军事战略上不以防守为主。
这种思想是与战国中期崛起的齐国企图称王的客观实际相适应的。另外,“必攻不守”中的“不守”,是指敌方没有设防或防守空虚、虚弱之处,是必攻的目标。这与《孙子兵法》“攻而必取者,攻者所不守也”的思想是相同的。这也与战国中期步、骑兵已成为主要兵种、大规模机动作战成为战争主要形式的客观实际相适应。
《孙膑兵法》的作战指导思想是以“道”制胜,认为战斗胜利的关键是“达于道”,“知其道者,兵有功”。也就是说,只有在深刻了解并掌握了战争规律和作战指导规律,根据敌情、地形、天候、阵法等各方面的条件,采用灵活机动的战术,才能克敌制胜。其实质与《孙子兵法》的“战胜不复”和《吴子》的“因形用权”差别不大。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孙膑兵法》提出了一系列巧妙造势、克敌制胜的原则。如根据敌情的不同,在“两军相当”、“皆坚而固”的情况下,要先“以轻卒尝之,贱而勇者将亡,期于北毋期于得,为之微阵以触其侧”。
就是说,在双方势均力敌时,应先以一部兵力实施佯攻,伪败诱敌;而以主力立阵设伏于隐蔽位置,待敌军追击至预定地点时,对其实施两侧夹击。这与《吴子》“令贱而勇者将轻锐以尝之,务于北,无务于得”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对势均力敌之敌,它还提出“营而离之,我并卒而击之”的方法,即设法迷惑敌人,使其分散兵力,尔后集中兵力将其各个歼灭。在“我强敌弱,我众敌寡”的情况下,就要“賛师”,即隐藏实力,“毁卒乱形(故意使阵形不整),以顺至”,吸引敌人前来进攻,将其歼灭。在“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就要“让威”,“必藏其尾,令之能归”,“以待敌能(罢)”。
就是要妥善部署掩护兵力,使主力得以顺利地转移、撤退。等敌人疲惫时,再发起反攻。根据不同的地形,必须“料敌计险”,“居生击死”。即认真详细地分析敌情,研究地形,使自己居于有利的生地,而迫使敌军处于不利的死地。并根据地形运用兵种,“易则多其车,险则多其骑,厄则多其弩”,以充分发挥兵种之长!
如何看待孙膑兵法
评论区交流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