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战生,生于1962年,河南平顶山市人,祖籍宝丰县。供职于宝丰县政协,宝丰县三级调研员。2015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刘洪彪书法工作室草书高研班。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中国楹联学会会员、 河南省书法家协会第六届隶书专业委员会委员、 北京诗词楹联艺术中心副秘书长、 广州市天河区政协书画院院委成员、 广州市南沙区书协顾问、 平顶山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平顶山市政协书画院副院长、 第三届宝丰县书法家协会主席、 河北美术学院书法学院特聘教授。 2018年担任首届“华珍阁杯”《金刚经》全国书法作品展览评委。先后在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展览中入展获奖18次,2008年作品入展第六届中国书坛新人新作展,2011年作品入展“邓石如奖”全国书法作品展,2012年作品获全国首届临帖书法展览优秀奖,2012年作品入展全国第三届隶书大展,2013年作品获“农行杯”中国首届电视书法大赛三等奖,2013年作品入展“王羲之奖”全国书法作品展;201 8年《孙战生书法作品集》由郑州天外天设计公司出版,2022年《豫风粤韵孙战生艺术》由广州随韵书社出版;先后在平顶山、宁波、许昌、聊城、广州举办个人书法展,2010年至2021年被中共宝丰县委组织部评为第八、第九、第十届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016年被中共平顶山市委组织部评为平顶山市第十一批拔尖人才。

笔耕不辍 翰墨情深

——孙战生的书法情怀

文/薛亮

世间美好之事,常常伴随着美好之景,美好之境,诚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与孙战生主席的相识相知,是在一个天朗气清、风和日丽的午后,正是结缘于书法,源于彼此对书法事业的无限热爱,对书法理想的执着追求,是偶然,亦是必然,是偶然中的必然。

一、志在书法,勤勉耕耘

苏东坡《晁错论》中讲:“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我以为,于孙战生而言,其志在书法事业,志在书法教育,志在书法情怀,志在艺术情怀,志在家国情怀,志在对以书法为核心、为载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勠力继承与弘扬传播,总之,其志在书法。这也正是其将个人小我融入家国大我、书法艺术发展长河之中的生动表达和现实写照。无论身居要职,亦或是退休之后,于高校返聘,从事书法教学,皆不遗余力推崇且时刻关注牵挂着书法事业的繁荣发展。

以岁月为犁,勤勉耕耘,醉心于书法世界。孙战生书房取名“翰耕堂”,以此勉励其沉浸翰墨,不懈耕读。曾国藩如是有云:“人生之败,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勤则百弊皆除。”正所谓百尺竿头立不难,一勤天下无难事。关于勤奋,古圣先贤为我们留下了诸多宝贵经验财富,陶渊明曰:“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韩愈讲:“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陆游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等等诸如此类耳熟能详的经典之言,在孙战生身上可谓体现的淋漓尽致。在此,我想举一个鲜活生动的日常小事为例,以小见大,透过生活细节,也许会讲得更具真实感和画面感。依稀记得,有一次在美院生活馆二楼吃早餐的时候,恰巧我们之间又有一次短暂的邂逅,随后餐厅阿姨告诉我,孙老师有着很好的生活习惯,每天早上都会早早地过来到他们家店吃早餐,没错,是每天,是持之以恒,完了之后晨跑,锻炼身体,进入书法日课,开启全新的一天。这是一位早餐店阿姨眼中的孙战生,勤奋乐观,年富力盛,对生活充满热爱,充满活力。透过早餐店阿姨的言语,我对这位书法家肃然起敬,可亲可近之情溢于言表、油然而生。而这样的生活好习惯,除了个人主观因素之外,也离不开大环境客观因素的滋养熏陶。

在《人生六秩,习书卌载——豫风粤韵孙战生书法作品集付梓感言》一文之中,其亲述曰:“1962年6月,我出生于我国第一个朝代夏朝的都城——偃师县城。当时正值我国三年自然灾害年代,父亲是现役军人,在偃师县武装部工作,母亲是偃师县国营被服厂工人。偃师濒临九朝古都洛阳,文化底蕴丰厚,碑刻墓志、秦砖汉瓦等书法资源比比皆是,也许是偃师得天独厚的文化积淀,对我幼小的心灵有所感召,为我长大后痴爱书法艺术埋下了艺术灵感的种子。”从这段自述可以看出,孙战生的书法艺术,一方面,自幼出生在干部家庭,受其家庭环境影响,严于律己,培养良好的作风习惯,是他的人生信条;另一方面,大的文化生态对其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更是深远持久的,我国第一个朝代夏朝都城偃师乃至九朝古都洛阳得天独厚的文化积淀对其书法艺术的形成和发展刻下了深刻的烙印。

二、定州之行,从东坡双槐谈起

相约定州之行,聆听其讲述苏东坡的定州为官之道,让我更深入地走进孙战生的书法世界。在定州贡院,孙主席对名家跋联之评述中肯到位,既是其独立思考的表现,又展现出其博大的胸怀格局,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最让人难以忘却的是其在定州文庙时,有关苏轼任职定州太守期间,爱民如子,传为佳话的精彩阐述与讲解。公元1093-1094年,苏轼任定州太守,据《定州志》记载,苏轼于文庙祭孔时,亲手栽植两棵槐树,东者如舞凤,西者似神龙,后世称之为“东坡双槐”。

是时,孙战生在他的日常记事之中特别认真地写下这样一段话:“5.19中国旅游日定州行,第二站定州文庙参观。苏轼于元祐八年(1093年)任定州知州,以“丰财、强兵、择吏”为改新主张,在短暂的一年任职期间作出了一系列政绩,其中由他撰写的《中山松醪赋》书法作品,记录了其以松针、松果为主要材料,用古法酿制成功中山松醪酒的故事。”一路上,通过用心仔细观察历史遗存,认真品读分析,他总能生发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并及时用文字记录下来,如此好习惯,给我很大启发,让人颇为受益。

在宋街,他挠有兴致地走进一家定窑店里,仔细端详着一件件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的定瓷,跟我详细地讲解了河北定瓷和河南汝窑异同之处;在开元寺塔,他认真研读各地宝塔之介绍文字,咬文嚼字,且不时会将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修建的塔各有什么特征进行分析对比,这和他平日里对社会生活的深刻领悟和对文化知识的日积月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三、半日临帖、半日应索

关于书法临摹与创作,孙战生有着深刻的理解与感悟,他始终认为,要触类旁通,至少得熟练掌握两三种书体,甚至要对五种书体都有所接触,既要广泛临帖,还要有所取舍,突出主攻。在他的《活临帖是书法通向成功的法宝》一文中指出:“临创结合体现了活临帖的方法,那就是带着创作的理念去临帖。临帖对一个书家来说,绝非是一蹴而就的,它将伴随一个书家的一生。俗话说曲不离口,拳不离手,音乐戏曲和武术尚且如此,书法艺术更是把临帖作为常态化的基本功。明末清初著名书法家王铎有“半日临帖、半日应索”遗训。因此说,临帖是秉承传统的每日必修课,只有取法高古,找到文化的源头,才能夯实学习书法艺术的奠基石,在艺术创作道路上行走得更高更远。”

要么阅读,要么旅行,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要在路上。旅行是对自我的阅读,阅读是自我的旅行。阅读,是从内心深处发现自我的方法;旅行,是从外在遇见自我的方法。在书法学习道路上,这句话依然适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知行合一,访碑问道,踏遍万水千山,深入名山大川,从万物造化之中,探寻书法之道,始终是孙战生书法的能够不断向前发展、一如既往向前推进的关键一招。从中原大地,到南粤之地,从燕赵大地到塞上江南,无时无处都能看到其执着追求书法的足迹。

在孙战生看来,一位书法家,一定要有深厚的传统功力和文化积淀,书法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书法的发展不能离开文化的滋养,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密不可分的,否则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四、向展览索取成绩,向名师取经问道

以书法展览为检验平台,不断磨练提升个人书法技法能力水平。孙战生不仅仅个人参加各级各类书法展赛,还积极筹备策划各项书法展览,为青年一代提供竞技平台,他的书法作品在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展赛中获奖入展18次,其中在全国首届临帖书法展览优秀奖、“农行杯”中国首届电视书法大赛三等奖、第三届全国隶书大展入展、“邓石如奖”全国书法作品展览入展、“瘗鹤铭奖”全国书法展览入展、贵州“百里杜鹃”全国书法展览入展、“魏晋风度”新锐全国书法作品展览入展、首届“三苏奖”全国书法作品展览入展、“廉江红橙奖”全国书法展览、”孙过庭奖”首届全国行草书展览入展、全国第三届草书作品展览入展、”天下大同、魏碑故里”全国书法展览入展、第八届全国楹联书法作品展览入展。

拜谒名师大家取经问道,不懈追求书法梦想。名师引领,高人指点,自己开悟,由渐悟到顿悟,不懈积累,日益进步,是孙战生书法取得长久发展进步的另一大制胜法宝。尊师重教,在他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在书法的道路上,孙战生从未松懈过,长此以往,持之以恒坚持书法日课,拜谒名师大家。在一段自述中,他曾这样讲:“1980年7月我参加高考榜上有名,使我得以负笈求学于河南省许昌商业干部学校,其间得到书法代课老师许昌市书法家娄柏智先生的启蒙,从此走上研习书法的道路。毕业后在40年来的公务之余,我一直耽于翰墨,孜孜不倦。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我拜师于河南省书法家张海、王朝宾、丁成功先生,2007年4月继拜于北京军旅书法家刘洪彪门下。2006年9月我进修于北京师范大学书法硕士研究生课程班,2013年9月又进修于中国人民大学刘洪彪书法工作室草书高研班。求学之路漫漫,转益多师悟本问道。”

五、潜心沉淀求涵养,奖掖后学开新篇

为人和善温良,低调谦逊。人品和书品的统一和谐,是孙战生书法追求的重要目标,这不仅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还反映在其书法创作中,他的为人处世之道和对书法艺术的执着追求非常契合,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每天坚持写书法,米芾《海岳名言》中讲的“一日不书便觉思涩,想古人未尝片时废书也”这句话,我仿佛在孙战生的书法创作中看到了更为具象化的反映。

将中原雄风融入书法创作,于书法道路之中勤勉修为。中原地区书法风格以雄强劲健为特征,字体大气磅礴,力度十足。如此书风之形成与中原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沉淀密切相关,中原大地物产富饶,为书法艺术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滋养。在书法表现上,这种雄强的风格体现在笔画的粗壮有力,以及结构的宽博厚重,使得作品展现出一种豪爽厚重的感觉。在孙战生的书法创作中,小字笔法精到,大字气势恢宏,雄强劲健,碑帖融合,用笔日益老辣,无不体现中原书风,无不体现其真性情。

倾尽所能奖掖后学,为青年书法人才铺路搭桥,热心帮助青年人才成长成才,做好书法艺术传帮带接力,成就更多的青年书法人才,始终是孙战生在用心用情在做的一大乐事。让我印象尤为深刻的一件事情是,有一位他之前带的书法学生,很是好学,对书法充满热情,孙主席多次给予其充分肯定和热情鼓舞,与此同时,他还善于讲真话,写得不到位的地方,他也会深刻指出,不仅仅是对其学业予以指导,他还会在为人处事方面予以引导,我想,于此学生而言,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必将会指引其在书学道路上少走好多弯路,更快地成长成才。

只言片语,文字有限,很难将其书法情怀讲得清楚,然则情意无穷,艺海无穷,孙战生的书法之道,随着岁月的沉淀,必将会愈加深入,愈加沉稳,愈加持久,为书法艺术的繁荣发展贡献更多更大力量。

(作者简介:薛亮,宁夏文联“新峰计划”青年书法人才,河北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河北美术学院书法学院专职教师,作品及论文发表于《中国书法报》《书法导报》《书法报》《书法》杂志等书法专业期刊。)

作 品 欣 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