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 历史就是一面镜子,它警示每个人,同时照亮未来;但是上千年的历史难免会出现偏差,而小说演义就更难做到准确定位。
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一直都是炙手可热的翻拍题材,久而久之读者也是将《三国演义》当作了真正的三国历史。 其实罗贯中笔下的《三国演义》是以蜀汉作为一个主线,因此也会美化蜀汉名将。 陈寿编写的《三国志》则认为曹魏才是正统,因此就有曹操作为主线。两条线角度不一样,人物刻画也不一样,罗贯中将一个小人,吹捧成了忠臣,如今电视剧依旧还将他当做英雄供奉。
董承登场于《三国演义》第13回至24回,小说中的董承那可是“名副其实”的忠臣,为了匡扶汉室密谋打算铲除专国弄权的曹操。 遭到挟持的汉献帝,还手写了一份血书付给董承,这份“衣带诏”也是汉献帝对他的信任,董承不顾自身安危,打算诛杀曹操,没想到董承却被家奴出卖,董承一家老小接连被杀。 罗贯中更是评:忧国成心疾,除奸入梦魂。忠贞千古在,成败复谁论。 从这些来看,董承还真是一个忧国忧民的大“英雄”,但仔细想想,在汉末三国时期,真正想要匡扶汉室的又有几人。 董卓控制朝野,曹操就“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也是打着匡扶汉室的名义起兵反曹,后自立为帝,说来说去都是为了自己。
汉末本就是外戚专政,才逐渐走向灭亡,董承是汉灵帝母亲董太后侄子、又是董贵人之父,他同样也是位高权重的外戚大臣,在他眼里,汉献帝是最有价值的那一个人。 谁能控制汉献帝,谁就能拥有天下,董卓、曹操、李傕、郭汜都想要得到汉献帝,而汉献帝也需要他们护送。 董承手上无兵马可用,想要跟李傕、郭汜抢人也不太可能,只能屈尊郭汜帐下,不过在东归时,郭汜又不愿意,内部发生了兵变。 郭汜联合李傕大败汉献帝的残党,他们一行人逃到野外避难,董承听说皇后在出宫时,带了一些布,可以用来御寒,就派人去抢。 《后汉书》中载有:后手持缣数匹,董承使符节令孙徽以刃胁夺之,杀傍侍者,血溅后衣。
皇后侍女被董承所杀,皇后和汉献帝也不敢说什么,因为他们知道自己能活着全靠董承。他们此时也只能受董承挟持。 董承毕竟不是行军打仗的料,也对付不了郭汜、李傕,于是打算利用曹操。 曹操可不是李傕、郭汜这种小角色,一入朝就着手拔除董承的心腹,不过汉献帝念在护送的人有功,封董承数十人为列侯。 汉献帝定都许昌后,曹操又转手控制了朝野,就连董承也奈何不了他,他就想要诛杀曹操。
董承自称已经接受了汉献帝的“衣带诏”至于真假,很难考证,也有可能只是董承诛杀曹操的一个借口。 原本栖身曹操麾下的刘备,也加入了密谋团队,刘备也是运气好,还没等行动,曹操就让刘备带兵去攻打袁术,刘备因此逃过一劫。 董承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劝说偏将军王子服起兵反曹,王子服自知打不过曹操,十分担心,董承还将自己比作子楚,王子服比作吕不韦,对他是“推心置腹”,还许诺曹操麾下的兵马都给王子服。 正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王子服就同意兵变,董承又拉拢的不少的人参与这场密谋,人越多,他的势力就越大,但他忘了一点,泄露消息的渠道也变多了。
曹操知道这件事后,自然不会轻饶董承,同时为了给汉献帝一个警告,就连董贵人也一同杀了。 《三国演义》是以蜀汉作为主线,罗贯中通篇都“捧刘贬曹”,原本就有二心的董承,在他吹捧下就成了忠臣,其实他也只是一个未能成功上位的吕不韦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