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纸张不易保存,流传至今的书法作品,大多是墓志、摩崖石刻等,相互对比之下,墓志铭更适合临摹,它主要叙述逝者的生平事迹、家族信息等,镌刻完成后,便埋藏地下,没有经过风雨侵蚀,字迹保留清晰、精善。

而且王宫贵族的墓志,多请名家书丹,技法高深,艺术风貌生动,可以掌握正统的古人笔法和意韵,比如欧阳询、虞世南、颜真卿、赵孟頫等名家,皆有精善的墓志传世。

不过现代学者的基础偏差,临摹唐人墓志,无法透过刀痕,分析复杂的笔法变化,领悟不到精髓,神采和质感大打折扣,更有甚者,被坚硬平直的刀痕影响,产生呆板、拘谨之病。

因此上述几位能匠,最适合当代学者的,就是“元书盟主”赵孟頫,其字简化“二王”笔法,没有过于繁复的提按、绞转等变化,线条曼妙多姿、清晰干练,字字秀逸俊美,中和碑刻的肃穆雄浑之气。

不仅易于参透,还符合大众审美,其法帖风靡书坛,如今台北故宫发现86岁“富婆”墓志,由赵孟頫中年所写,因字迹太美,真迹被完好保留,列为“一级珍宝”,此作就是《卫宜人墓志》。

书于至元十五年(1278年),亦称《卫淑媛墓志》,全卷共计400多字,单字约为2.5厘米,用笔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字字堪为“标杆”,入纸多用侧锋和尖峰,预防直来直去的单调感。

行笔常用藏锋搭配中锋,营造圆融凝厚之态,墨色润丽,质感沉厚,视觉上更显明媚,品析时也给人回味无穷的感觉,同时对比唐人楷书,其字体势更宽阔。

布白安排合理,疏可跑马、密不透风,章法也独具特色,虽然打有界格,但也蕴含轻微的起伏韵律,通篇大气端庄,真可谓是巧夺天工,极具浑然天成之美。

虞集曾称赞其字:“魏晋以来善书者,未尝不通六书之义,吴兴赵公之书冠天下,以其深究六书也”,冯班也说:“赵松雪更用法,而参之宋人之意,上追二王,后人不及矣。为奴书之论者不知也。”

赵孟頫继承“二王”风貌,又不限于古人,此作为尊长所写,更是发挥毕生功力,毫不夸张的说,水平足以媲美王羲之,时常临摹,可以了解深奥的晋唐技法,感受行楷的法度和流逸,提升自身技艺,进入更高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