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见的王羲之法帖,大多姿态秀美,线条飘逸舒和、温迈俊丽,风格比较“柔媚化”,然而近几年,日本展出几件王羲之真迹,譬如《丧乱帖》、《频有哀祸帖》等等,行笔沉雄跳宕、苍劲遒涩,呈现古朴疾纵之象。
国内相关专家,结合时代特色,以及王羲之的学书历程,仔细对比和分析,认为这种“雄逸”之气,与真实的“王字”更为贴合,且更具艺术感染力,亦是其字的一种别样风格。
实际上,台北故宫发现一幅王羲之“全新大作”,字体宽阔舒展,点画雄健飞动,一反昔日风貌,充分证实上述论点,打破“二王”无法放大的传言,或将改写千年书法史,这幅“神帖”就是《临钟繇千字文》。
钟繇号称“楷书之祖”,其字拙质雄劲、疏阔明朗,汉晋时期十分风靡,王羲之幼时曾临摹其字,之后钻研半生,领悟“钟字”的刚强之力,和浑然天成的质朴意韵,最得钟繇精髓。
此作乃集“钟字”而成的《千字文》,与周兴嗣版本不同,4字合为一句,文辞华美,语句顺畅,非常值得背诵和临习,王羲之晚年抄写,融入个人风貌,行笔洒脱自如,极具骏逸本真之象。
点画凝厚饱满、流逸连转,浓淡轻重和字体的开合收放,依据节奏和情感而变,富有韵律感和灵动性,可谓形神兼备、动静相生,艺术格调多姿多彩。
可惜《临钟繇千字文》墨稿失传,目前尚有精湛的拓本传世,收入明代进士王肯堂,所辑刻的《郁冈斋墨妙》,拓工精妙,字字完整无损,还原每一处细节。
无论是技法,还是神韵,皆与墨迹相差无几,卷尾还有损庵老人题跋,内容曰:“观此帖着,必有宋版大明律之疑,不知《阁帖》之首,已有章草《千文》。
虽未必是汉章帝书,亦可证《千文》不始于梁人矣,元章书家中韩岂妄许可者,亦称此帖笔力圆熟,定为右军书临池之工,得不矜重奉为模范耶”。
这段话证明《临钟繇千字文》乃王羲之所写无疑,拓本现藏台北故宫,时常临摹,可以感受“二王”的秀逸风姿,以及钟繇的刚健之力,掌握2大艺术风貌,笔法更加精湛,思维更加体系、灵活,之后创新也不会脱离正统。
而今,我们对王羲之《临钟繇千字文》,进行1:1超高清复刻,采用博物馆级别,12色微喷复刻工艺,与原作毫无二致,此品乃手工装裱的经折装,使用翻折设计,便于临摹和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