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是一场规模空前的大起义。
太平军大军到过的地方,北至天津,东南至福建,西南至贵州,西至四川,西北乃至甘肃阶州,东则去过上海···
然而,这大部分地方,太平军实际上都是“打卡”过,并没有建立起有效、真正的统治。
太平军真正有效统治过的区域,也就是太平天国的疆域,实际上是要小得多的。
太平天国的疆域,有过3次鼎盛时期。
然而,即便是最鼎盛的时期,其疆域都是比较有限的。
早期:无所谓疆域
太平天国起义爆发之初,基本上处于求生存的阶段,没有什么疆域之说。
当时的太平军,或者在狭小地区进行防御战,或者在运动中寻求作战机会。
绝大部分地区,太平军都是“过路”,旋得旋弃,而即便是永安这样占据时间稍长的地区,太平天国也没有建立基层政权,并没有以之为根据地的想法。
因此,从金田村到南京城,尽管太平军打下过武昌、安庆这样的省城,活动范围极大,但当时并不存在真正的疆域。
太平天国有疆域,是从定都南京开始的。
定都天京之初:宁镇扬三城
1853年3月,太平军打下南京。
这一次,太平军决心不再放弃,而是以此为根据地。
随即,太平军趁势打下了镇江、扬州,并建立了宁镇扬三角形的战役基地,形成了一个比较稳定的统治区域。
当然,实际上,太平天国真正有效统治的区域,并不涵盖三城全部。
即便是在天京,江南大营也就在孝陵卫等地;而在扬州、镇江,部分地区也仍然为清军所掌握。
所以,别看当时太平军又是北伐直指燕京,又是围攻南昌,其实其疆域实际上是很小的。
第一次鼎盛:1854年春
太平天国建都天京后,没有急于消灭天京附近的敌人,而是采取北伐、西征,向外线出击。
不过,北伐军“无贪攻城,疾趋燕京”,所以,并没有开疆拓土;而西征军,最初虽然迅速重新夺取了安庆,但旋即顿兵南昌,“开疆拓土”也推进得很缓慢。
太平天国的第一次疆域高潮,是石达开打出来的。
石达开接管西征后,一面灵活用兵打击敌人,一面建立基层政权,建立巩固的根据地。
到了1854年春天,太平天国的疆域进入了第一次高潮期。
这一次,太平军攻占并控制的地区,沿着长江,夺取了安庆、九江、武昌,并攻入湖南,攻占了岳州。
从形势上看,此时的太平军攻势凌厉,攻占的区域广大。
在安徽,太平军攻占了庐州,自安庆至庐州,建立了比较稳定的皖北根据地;
在湖北,太平军足迹东自黄梅,西及宜昌,北达随州,南延到湖南境内···“纵横千有余里”···
在湖南,太平军东占岳州,西据常德,控制洞庭湖周围州县,并一度攻取湘潭,大有破长沙之势···
所以,如果要画地图的画,此时的太平天国,几乎有“全据长江”的态势了。
然而,实际上,太平天国真正巩固的地区却依然是很小的。
在湖南,太平军进行了艰苦而短暂的拉锯后,就被湘军驱逐了出去;
在湖北,尽管太平军虽然攻占过许多地区,但因为操之过急,大部分地区旋得旋失,也没有建立巩固基地,因此,当湘军从湖南攻过来时,几乎没有抵抗之力···
只有在安徽,太平天国算是在皖北建立了相对稳定的统治。但即便如此,地方仍然不大。
1854年五月,太平天国组织科举考试,安徽只有27个县应试。
因此,总体来看,即便此时,太平天国真正有效、稳定控制的区域,仍然是比较狭小的。
但就态势而言,此时或许才是太平天国最有希望的时候。
毕竟,西至岳州,东至镇江,长江两岸皆为太平天国所控制,而且,看起来,朝廷的军队难以抵挡太平军的凌厉发展,这是极为有利的态势!
然而,一则由于湘军的异军突起,二则由于石达开被调回天京,西征军指挥能力减弱,这一有利局面戛然而止!
很快,湘军将太平军驱逐出湖南,后又夺取湖北大部分地区,并把战线直接推到九江···
第二次鼎盛:1856年夏
太平天国的第二次鼎盛,又是石达开打出来的。
面临接连失利,石达开再次出任西征军统帅,力挽狂澜。
1855年,石达开在九江-湖口之战大败湘军,并迅速发起大反攻。
这一次,太平军在再克武汉三镇后,兵锋一转,杀入江西,连下江西七府四十七县!
到1856年春,太平军已经控制了江西绝大部分地区。只有南昌、赣州两郡及宁都直隶州未下!
而且,石达开在江西实施了有效的管理和良好的政策,得到了江西人民的踊跃支持,从而建立了比较稳固的统治!
当时,左宗棠也叹息:江西之势恐已不可为,因“民心全变,大势已去”!
可以说,除原先的皖北根据地外,江西大部分地区,也成了太平天国有效控制的范围!
而且,从当时形势上看,太平军已经围困南昌,在江西进一步发展,乃至全取江西的可能都是不小的。
江西省十三府治,革命军已占其九。安徽几全在其治下。长江上游大部分之地,与及两岸许多炮台俱被占领。——稗治文通讯对太平天国全盛时期的报道。
只是,由于石达开被再次调回天京,参与破江北、江南大营的作战,因此,太平军在江西的势力削弱,形势再次逆转···
随后,天京事变爆发,武汉三镇再次沦陷,江西大部分地区也逐渐被敌人夺回,太平天国的这次全盛之势,一去不返!
第三次鼎盛:1861年底
就疆域而言,太平天国的又一次鼎盛时期,出现在其回光返照之时。
1861年,安庆沦陷了。
天京的屏障丢失了,太平天国已经岌岌可危。
然而,在东方,李秀成又打下了一块好地方!
1860年,打破江南大营后,太平军组织了东征,夺取了富庶的苏南。
1861年,李秀成又打下杭州,攻下了浙江大片地区。
如此,苏浙地区,成为太平天国新的控制区。
这个控制区,包括了江苏省在长江以南的全部地区,也是江苏省的富庶地区;而在浙江,则除衢州、温州两郡城及定海、石浦、龙泉、庆元、泰须五厅县外,全浙九郡皆克!
可以说,就富庶程度而言,这才是太平天国的鼎盛时期。
对于这一次大发展,历史上贬低多于褒奖。
正如洪仁玕所说的,上游既失,徒以江浙繁华之地,必不能久远。
上游失,天京危,苏杭再富也是于事无补的。
后世也因此多指责李秀成是不顾大局。
个人以为,这样的说法,虽然不无道理,但也有失偏颇。
这样的说法,其立足点是天京安危,也就是视天京得失为太平天国能继续斗争的关键。
但是,历史一再表明,斗争的胜负,绝不在首府的得失,而在实力的发展与人心的争取。
如果太平天国在江浙实施良政,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那么,即便天京有失,斗争仍然可能坚持下去,甚至迎来新的高潮。
李秀成初得苏州,推行古制,安抚人心,发展生产,效果很不错。
但是,洪秀全“众建诸侯以分其力”,滥封王,导致江浙地区的太平军各自为政,一盘散沙!
更有甚者,许多将领没有经营才能,甚至一身匪气,实行了比大清更烂的政策,以至于在江浙地区居然发生了反抗太平天国的农民起义!在一个农民起义政权之下,发生了反对他的农民起义,这是何等的讽刺!
因此,江浙富庶的根据地,实际上没有发挥太大作用,就又依次沦陷,令人遗憾···
太平天国的疆域,即使在鼎盛时期,也是很小的,不但没有到与大清分庭抗礼的地步,甚至比之“偏安东南”的历代势力也有不小的差距。
所以,太平天国虽然给过人许多遐想,但是其距离推翻大清,还是十分遥远的。
然而,更遗憾的是:即便在其辖区内,太平天国虽然有过不错的政策表现,但也只是“古制”,并没有什么创新、革命。
软硬实力,皆不足!
因此,太平天国不能成功,毫不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