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人声鼎沸的十全街不远的柴园注定是一个安静的小园,它曾经是苏州聋哑学校的所在地,为这群天生不幸的儿童带来一片难得的庇护和关怀。近几年,学校搬迁,柴园也改为苏州教育博物馆,这个小园也算适得其所。因为地处幽深小巷,游客罕至,几乎没人知道,倒是成了不少本地人拍婚纱照的绝美之境。
这座园子也曾几经易主,道光年间,这里曾是苏州城里赫赫有名的“贵潘”家的一位族人——潘曾琦的宅园。后来这座园子被来自浙江的柴安圃买下,他本是在吴江同里做官的,后定居苏州,买下了这座宅子,并重修扩建,柴园这个名字也是从那时叫开的,让人联想到“小扣柴扉久不开”的韵味。
历史的车轮滚滚,柴园慢慢从私人宅邸,变为民居大杂院,一时又成为区人民政府驻地,1957年起,这里成为了苏州市聋哑学校的校园,一用便是55载春秋,见证了特殊教育的坚守与希望。搬迁到新址的学校师生,并没有忘记在柴园的这段美好回忆,鸟语花香,亭台楼阁,一定还有老师们对这些折翼天使的家人般的关爱。在新学校,他们仍把校园取名叫“柴之园”,甚至还专门排练了管乐合奏《柴园晨曲》。
学校搬迁后,又重修加以修缮布置,成立苏州教育博物馆,柴园依旧保持那份典雅淳朴,秀美姿态,在这里不仅可以欣赏到晚清时期苏州园林的风貌,还能看到苏州教育的发展史。
柴园东宅西园,园前部有鸳鸯厅,宏敞豪华,后有楠木厅,淳朴雅洁,其间布置庭园,水池假山,小巧幽雅,假山盘旋迂回,又有曲廊延绵贯连。船舫是园中最为精致的建筑,它是典型的“舫”式结构,精巧细致。它三面临水,船头为东向敞亭,船尾后舱为两层歇山式阁楼,只消踏上船舫,看池中水波荡漾,倒影着周边山石建筑,相互映衬。柴园虽小,但亭台楼阁、小桥流水、漏窗画舫都在其中,巧妙布局,精致优雅。现在的柴园清幽淡雅。
苏州自古就有崇文尚教的优良传统,教育事业一直非常发达。公元1035年,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在今苏州中学校址上创办苏州府学,首开东南兴学之风。苏州自古就有“状元之乡”的美誉,及至近现代又是“院士之城”,这一切,实在是都与苏州历来崇文重教分不开的。到这个教育博物馆来走走看看,确实能够深刻感知到这一份厚重的文化力量。
博物馆内规划了多个教育主题展馆,如名人馆、古代馆、近代馆、现代馆等,通过珍贵的文物、图文资料及多媒体展示,生动描绘了苏州乃至中国教育事业的悠久历史与变迁。
从泰伯建吴,到言偃传学、澹台讲学,再到府学、州学、县学相继诞生,书院、社学、义塾蔚成风气,这些苏州古代教育史上的重要事件,都在这里都徐徐展开。在这边,还重点展示了近现代的办学规模和历史,很多我们读书时代耳熟能详的人物、学校、课本、毕业证等等都通过模型和影像资料一一展现出来。我甚至还孜孜不倦地找到了中学母校的身影,还有那熟悉的校徽。
在这里,还有对古代科举制度的介绍。苏州历代,众多的状元、进士、举人都是通过这个制度被选拔出来,为国效力,治国齐家平天下。学习、考试,被选拔,学而优则仕,也是平民子弟最公平的上升通道,也是实现阶层跃迁的唯一的正当途径。通过科考能使贫民逆袭,相反,贵胄人家子弟,三代而败者,均为后代纨裤、科考上不能获得功名所致。于古于今,均为常例。
但是在古代,也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参加科考的。在柴园这个博物馆内,我们可以知道,每朝每代对考生都有一定的限制。如唐宋时期,犯过官司的、行为不端的、乃至是衙门小吏出身的都不能参加科举,另外“为僧为道者、工商杂类,优伶灶户不得应举。”还包括一些所谓的贱民阶层也是不被允许的。但是好在清代雍正年间,有一个重要的改革,就是“豁贱为民”,解除了对人们身份的束缚,这才让更多的人获得了考试资格。

我们国家1966年全国大中小学全部停课,当然也停止了高考,很多适龄人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两三年后才慢慢恢复学校上课,但是仍然没有高考一说,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的招生模式,史称工农兵学员。你要上大学,不用考试,但是要群众推荐,领导批准,你上学的资格完全掌握在别人手上。有个朋友,姓孔。他父亲正是准备那一年报名上大学的,去问领导,可否推荐?领导想了一下说:“你们姓孔的,我看还是少读点书吧。”
白日放歌须纵酒公众号
24.11.3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artContent p img{float:none !important;}#artContent table{width:100% !import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