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胖:这个“瑞士卷”就非吃不可吗? 3天前 “我希望所有还在玩“瑞士卷”这个梗的男女,可以相伴到老。 至于“瑞士卷该怎么分”这个问题,不妨换个角度看待: 这个卷,就非吃不可吗?” “八个瑞士卷”该怎么分? 处于不同感情阶段的人分法都不一样。 热恋期的男女恨不得一股脑把八个瑞士卷全塞进对方嘴里。 婚恋初期的男女也都彼此客套地表示“这该你吃”。 老夫老妻则索性“摆烂”: “两个人吃八个卷……除不尽。” 以上还能分“瑞士卷”的—— 都、是、好、人。 相较于婚姻、家庭和情感联接,我觉得“瑞士卷”只是表象,它更反映出一个人的价值观和是否有“体谅”的能力。 所以有人说“现在的男女,大概都是一言不合就分(离)的”,似乎任何一件小事都能成为彼此之间决裂的导火索。 基于这种切实的情感特征,才有了一些通过凸显矛盾博取关注的手段。 “瑞士卷”只是其中最蹩脚的一种表现。 好在它表现得太拙劣、太明显。 才成为这场群体狂欢的调剂。 01 虽然当事人一直保证“瑞士卷”是“保真”的事实,删除原视频也只是因为不想传播负能量的行为,但大多数人都形成了统一的认识: 一个家庭,不太会用手机摄像头对准自己记录一场未知的纠纷。 何况角度还那么清奇,能完整拍摄下女主从惊讶到愤怒的全过程。 随着话题热度的扩散,以及共识的形成,当事人已经关闭了社交平台陌生人评论功能,媒体记者尝试联系对方也未成功。 目前最后一条消息是当地社区有关部门上门调查此事。 不过很快,“瑞士卷”的热度就会退散,人们只会记得有人曾经用“瑞士卷”彰显“已婚女性的屈辱与不易”。 这当然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尤其对于女性的“受害者”地位而言,这类事件能迅速在网上传播,无论是不是集美,都有声讨吝啬丈夫的理由: 为了男人怀胎十月,为了家庭人老珠黄,为了孩子日夜操劳…… 太多可以拿出来指责的委屈。 暂时抽离这个话题,我在想传统的观念中,“婚姻”之于家庭的意义,或者男女之间的意义应该是不会有较大变化的。 唯一变化的性质可能是“彼此之间还有没有感情”。 但“感情”又不是可以被量化的标准。 那么就只剩下“瑞士卷该怎么分”这种显见的现实小事了。 于是才有了丈夫的咄咄逼人,和妻子的委屈决绝。 我不否认现实中确实存在这种现象,尤其是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确实会存在“每顿饭你吃一口我就少吃一口”的计较,但它不应该被无限放大,成为男女之间彼此指责的肇始。更不应该以“剧本”的形式出现在网络上,挑动一些(相当一部分)看待问题本就偏执甚至极端的群体再次形成对立。 这是不道德的。 对,追求流量无可厚非,但要有底线。 02 有意思的是,从前天开始,随着“瑞士卷”成为热门话题,它不再是简单的食物,而是“男德考试”的一项标配: 女人会问“有八个瑞士卷,我该吃几个?” 男人回答“都给你都给你!” 其乐融融,颇有趣味。 大家都知道始作俑者是“演的”,那为什么不索性自己也COS一把呢? “瑞士卷”终于不像往常那些令人无语的话题一样,它是善意的感情助推力,而非恶意的矛盾扩散器。 如果现在非要定义“瑞士卷”的作用,只能说它是“智商过滤装置”,过滤出来的还是那些偏执到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人,看着他(她)继续对轰。 这是一种进步,客观上还要感谢原视频制作者的贡献,因为这种“脚本”,促进了人们在“男女对立”问题上的认知: “八个瑞士卷怎么分?” 简单,男人多挣钱,女人多体量。 或者,大家一起挣,大家一起扛。 抑或,我的就是你的,你的就是我的。 回归到一种传统的、坚固的家庭观念,或许是唯一能抚平当下男女情绪的方式。 何止是“瑞士卷”呢,车房存款等一切可见的与不可见的东西都可以和爱人分享,前提是彼此之间平等看待对方的付出。 社会发展到什么阶段,“家庭”作为组成的核心单位都不能被忽视。我们在“对立”这个问题上存在太多太久的纷争,往往失去了“两个人吃八个卷,除不尽……”的诙谐态度。 真正有爱的人才知道: 何止是瑞士卷,未来很长一段人生,都会在分享中度过。 我希望这样的组合,越来越多,而不是越来越少。 结语 对于有足够人生阅历和理智的人而言,“瑞士卷”不会伤害到谁的尊严,也不会触犯到谁的权益。 昨天我看新闻报道,称今年前三季度中国结婚登记474.7万对,同比减少94.3万对。 不可否认社会发展改变了许多人对婚恋和家庭的理念,问题是这种理念之于未来真的有益吗? 就像很多人说“艰难”“自顾不暇”一样。 各有各的道理,我无意去驳斥谁。 但看着一对夫妻相爱,总比看着两个人为了一口吃的破口大骂好。 我希望所有还在玩“瑞士卷”这个梗的男女,可以相伴到老。 至于“瑞士卷该怎么分”这个问题,不妨换个角度看待: 这个卷,就非吃不可吗? 标签:瑞士男女非吃不可 已赞 (0) 微信扫一扫:分享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上一篇文章姑妄言人物谱系之姚华胄 下一篇文章台州椒江区葭沚老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