澹台湖位于苏州吴中区,西通石湖,东接运河,其上有全国知名的宝带桥。吴中关于此湖的史乘传说犹多,细加分辨,基于事实者有之,穿凿附会者有之,相因承袭者有之,极考验史学工作者的材料功夫,亦可利用三重不同境界观之。

澹台湖  图源:苏州市旅游咨询中心官博

信古:澹台湖与春秋先哲澹台灭明

澹台湖是太湖东岸众水汇聚之地,在20世纪60至70年代期间逐渐被围垦,其面积大幅缩减。在1987年至1992年的运河改道工程中,澹台湖融入大运河怀抱,成为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澹(tán)台湖的命名与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澹台灭明有关,唐代苏州学者陆广微撰写的《吴地记》提到:

澹台湖,在吴县东南十里。孔子弟子澹台灭明,字子羽,宅陷为湖,湖侧有坟。

澹台湖原本是澹台灭明在苏州居住的宅院,其后宅院被水流侵蚀变成湖泊,也就是澹台湖。澹台灭明,字子羽,春秋时代鲁国武城(今山东省平邑县)人,以正直不阿、学识渊博、弟子众多而闻名于世,被尊为孔门七十二贤之一。澹台灭明的资料散见于各类文献,无法形成一个完整而全面的体系,其人生大致可用“行不由径”“以貌取人”“南游至江”三词汇概括。

《孔门弟子像》之澹台灭明 佚名 南宋 故宫博物院藏

澹台灭明是鲁国武城的一个小官吏,孔子的学生言偃在鲁国武城担任长官时,孔子问他武城有何人才。言偃独独推荐澹台灭明,赞扬他从来不走小路,不抄捷径,没有公事从不到我屋子里来,由此产生成语“行不由径”,代指做事磊落。

经言偃介绍澹台灭明遂拜孔子为师,初次见面孔子见澹台灭明体态面貌不够端庄典雅,认为他才能有限。时间久了,孔子逐渐察觉到澹台灭明之品德高尚,学术态度严谨,因而深感悔疚,慨然叹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西汉)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关于澹台灭明的记载  图源:吴中档案

澹台灭明不负孔子之教,勤勉向学,修养己身。孔子死后,其门下弟子四散于诸侯,比如子路在卫国做官,子张在陈国做官,子夏在西河教授,子贡终老于齐。《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文中提到他往南游历到长江,追随他的学生有三百人,其声誉传遍四方,即所谓“南游至江”。

澹台灭明墓  图源:南昌二中官网

澹台灭明去世后,人们争相立墓以祀,其墓共有三处,南武城(今山东省平邑县)、咸平(今河南省通许县)、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史学家推测澹台灭明死后应该葬于南方,南昌的可能性更高。

疑古:本地意识觉醒与层累的历史

春秋至唐千年的资料中,未见澹台灭明与苏州的联系,更无所谓澹台湖。

目前最早将澹台灭明与苏州联系起来的是唐代学者。唐初,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提到“今吴国东南有澹台湖,即其遗迹所在也”,吴国大抵应指苏州;中唐时期,学者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首次明确提到澹台湖在苏州城南五里的地方;到了晚唐,苏州学者陆广微在《吴地记》中则认为澹台湖原本是澹台子羽的居宅,后陷地为湖。以上三则资料呈现出一个特征,记载时间越晚,内容越丰富,细节越清晰,与一般意义上距离发生事件越久,细节越模糊的一般规律相悖。由此基本可以断定此段内容是后人“制造”出来的,并非历史事实,而制造时间就在唐代。

(唐)陆广微《吴地记》中记载的“澹台湖”  图源:吴中档案

至于这段传说又是谁“制造”的,应当不是民间自发,而是有识之士刻意塑造的结果,其背后的“作案动机”之用心良苦,“作案手法”之精巧高明,颇为值得品味。以苏州人陆广微为代表的士人群体,出于振兴家乡文教事业而行此策。

先说“作案动机”。自唐以来,南方经济发展,南方文人急需构建本地的文化自信。他们推出孔门七十二贤中唯一的南方人言偃,通过抬高其地位而提升南方文化圈的自信心。言偃就此受到朝廷重视,唐开元八年(720年),被列为孔门十哲之九,入孔庙受祭;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被追封为吴侯;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被封为丹阳公。随着言偃地位不断走高,其故乡苏州常熟开始兴建一系列与之相关的遗迹,比如言子旧宅、言子祀、言偃墓等。澹台灭明作为孔门唯二传道南方的儒家先贤,凭借着与言偃的情谊,被苏州人所称颂,成为这场运动的一部分。当地人认为澹台子羽带领三百门徒在苏州兴办教育,其教学场所最后变成今日的澹台湖。

同治《苏州府志》中有关澹台子祠的记载  图源:吴中文艺

再说“作案手法”。高明的杜撰者往往九真一假,只在局部地区作调整,不易穿帮。陆广微等人既想增加苏州的文化底蕴,言偃传说是苏州人,自不必多言。而澹台灭明与他多有渊源,且史籍之中语焉不详地提到过子羽曾到楚地传道,南游至江。楚地宽泛,苏州也属于广义上的楚国范畴。至于“陷宅为湖”之说,则与西晋文学家张华编纂的博物学著作《博物志》有关:

澹台子羽渡河,赍千金之璧于河,河伯欲之,至阳侯波起,两鲛挟船,子羽左掺璧,右操剑,击鲛皆死。既渡,三投璧于河伯,河伯跃而归之,子羽毁而去。

澹台灭明大义斩蛟  插画作者:陈全胜

图源:《孔子世家——九十九个半故事》董均伦、江源著 1992年作家出版社出版

东晋文学家干宝编纂的志怪小说集《搜神记》将“斩鲛毁璧”的故事细化:

澹台子羽,赍千金之璧渡河,河伯欲之。阳侯风波忽起,两龙夹舟。子羽曰:“吾可以义求,不可以威劫。”左掺璧,右操剑,奋剑斩龙,波乃止。登岸,投璧于河,河伯三归之。子羽毁璧而去。

前后两则故事将澹台灭明与河流湖泊绑定,更塑造出一种威武不能屈的义士形象。如此精妙的联系必然出自饱读经史之人,其不为私利,用心良苦。综上所述,澹台灭明并未到过苏州,与澹台湖之间的联系,仅系后人精心杜撰。

澹台湖上的宝带桥  图源:苏州发布官博

千百年后,苏州当地的历史学家也渐渐觉察澹台湖可能与澹台子羽无关。清代苏州史学家、乾嘉学派领袖钱大昕在系统考证历史的著作《廿二史考异》中提到,澹台湖之名应该取自东汉会稽人“澹台敬伯”。澹台敬伯,又名澹台恭,曾向大儒薛汉学习《韩诗》。东汉时苏州属于会稽郡核心地区,且澹台敬伯离唐代更近,凭此两点钱大昕认为澹台湖源自澹台敬伯,钱氏还曾作《泛澹台湖》:

解维鲇鱼口,落帆宝带桥。

澄波杳无际,十里明青瑶。

轻帆出其閒,快剪分生绡。

烟开虹亭树,风动淞江潮。

水禽去又来,葭苇寒萧萧。

缅怀浮家客,清标不可招。

临渊起馀羡,且听榜人谣。

“且听榜人谣”一句颇有点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自得,也表明钱大昕坚信澹台湖与澹台灭明无关。澹台敬伯资料稀缺,以钱大昕的史学素养岂能看不出“敬伯说”的支持极为有限,立不住脚,其创出此说是一种知识分子居中调和的智慧:一边是荒诞而又自小饱有感情的家乡传说,一边是严谨认真的史学精神。唯有另立“敬伯说”才能既全乡情,又和史料。

澹台湖宝带串月灯光秀效果图  图源:苏州发布官博

澹台灭明距今两千多年,唐代距今也有上千年。在历史的迷雾下,澹台子羽是否来过苏州,是否居宅陷为湖,今日已无确凿的证据。史学家们多半只能效仿钱大昕,用史料与理论来推导,论证澹台湖与子羽无关,苏州与子羽无缘。

爱古:尊重事实,理性客观看待澹台湖

澹台湖大概与澹台灭明无关,既不是其故居,也不是其讲学场所,它仅仅只是苏州水乡众多湖泊之一,今日之人又该如何看待澹台湖呢?它确实与澹台灭明无关,但自唐以来的上千年间,湖边的百姓却大多深以为然,用澹台灭明的案例教化子孙,树立榜样,此段历史很长,其价值不可被一笔抹杀。就像二十四孝的故事多有神化传说的成分,但确实在历史上起到过引人孝敬父母的作用。自唐以来的苏州文人假借澹台子羽之名,在当地打造一系列文化工程,比如澹台湖、澹台子祀、澹台书院等。

民国初期澹台子祠(施家祠堂)示意图  图源:吴中文艺

苏州百姓在推崇澹台灭明之时,也带动地方文教。宋代理学家程颐的弟子尹和靖曾在苏州澹台子祀中刻苦读书,其人谨慎行事、遵循礼仪,更有强烈的爱国之心,坚持主战,反对秦桧主和,苏州民众钦佩其品德,将其配享澹台子祀。明代苏州乡贤练埙在澹台子祀中设义塾,邀请高平人范焕为讲师,让苏州子弟能获得免费教学。练埙的举动获得名士宋濂的称赞,为之作《长洲练氏义塾记》,详细介绍办学情况。相传清初苏州名士张大纯曾在澹台湖畔,纂辑补缀苏州地方文献专集《百城烟水》,记述苏州各地的山川河流、寺观名刹等事物。

晚明江南名士张岱还曾用澹台灭明开玩笑,其在《夜航船》开篇中提到:

昔有一僧人,与一士子同宿夜航船。士子高谈阔论,僧畏慑,拳足而寝。僧人听其语有破绽,乃曰:“请问相公,澹台灭明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曰:“是两个人。”

张岱在此处嘲笑文人为考取功名死读《四书》《五经》,连儒家先贤澹台灭明都不知道,颇有种数典忘祖的荒诞感,也从侧面表明澹台灭明在社会上流传度不高。

《四书人物考》四书人物考卷十五“传十二”

(明)薛应旗 撰,嘉靖三十七年刊本

澹台灭明的精神更激励许多苏州人。明代中期苏州才子徐祯卿相貌较丑,甚至因容貌而落选翰林院,可他不因此消沉,刻苦学习诗词文章,在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被誉为“吴中诗冠”,是吴中四才子之一,更以南方士人身份融入北方文坛,影响明代诗歌百余年。

明代晚期苏州文学家范允临也是一名容貌焦虑症患者,张岱曾在《范长白》一文中形容其相貌:

状貌果奇,似羊肚石雕一小猱,其鼻垩,颧颐犹残缺失次也。冠履精洁,若谐谑谈笑面目中不应有此。

范允临相貌出奇的丑,就跟用羊肚石雕成的小猕猴似的,鼻子、颧骨、脸颊也似乎有些残缺且不成比例。但他的衣着服饰极为精美洁净,言语诙谐幽默,谈笑风生。范允临高超的文学素养支撑起诙谐幽默的个性。他在书法方面造诣深厚,尤其擅长楷书、行草和山水画,与董其昌齐名,被后世誉为天平山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行书范仲淹斗茶歌 范允临 明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中期诗坛领袖苏州人沈德潜有诗《九日舟中作》:

澹台湖口放短棹,长风送客如飞梭。

一枝两枝寒菊少,十里五里云山多。

寻鱼白鹭立断岸,负霜黄叶辞高柯。

邻舟狂杀少年子,醉酒听唱玲珑歌。

澹台湖公园俯瞰效果图  图源:苏州发布官博

澹台湖紧邻京杭大运河,是苏州城南的水运交通枢纽。澹台湖上舟船往来频繁,既有迎来送往的宾客,也有放浪狂欢的少年。澹台湖似乎成为一处文人学士游览观光的胜地,接待着四方来客。

历经上千年的岁月,今日的澹台湖已经变作文化公园,既包含着自然演变下的生态价值,也包括着澹台灭明所遗留下来的文化与精神价值。

结 语

作为一个自然的湖泊,澹台湖没有所谓境界,如何看待它的命名与历史,则反映了不同的史学境界。第一重境界是信古,即对于历史中记载的事情不加辩驳,都予以尊重和信任。第二重境界是疑古,能够理性识别出历史记载中后人穿凿附会的内容。第三重境界是爱古,对于被塑造而又存在较久的历史信息曾经产生积极正面的客观影响予以正确的认知。澹台湖的三重境界浓缩了近三百年以来中国史观的演化和变迁。关于澹台湖的传说是学习现代史学理论的活标本。

苏州吴文化博物馆  图源: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2020年6月,澹台湖边又树立起了一座吴文化博物馆,以全面展示吴地文化、江南文化为己任。作为高水平、有特色的区域文化综合体,在最奋进的团队努力下,苏州吴文化博物馆将继续庚续此地千年的文化底蕴,书写出澹台湖的第四重历史境界。

参考文献:

1.【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版。

2.【晋】张华:《博物志》,华文出版社,2018年版。

3.【晋】干宝:《搜神记》,古吴轩出版社,2021年版。

4.【唐】陆广微:《吴地记》,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5.【明】张岱:《夜航船》,三秦出版社,2016年版。

6.【清】钱大昕:《廿二史考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7.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58年版。

8. 杨载江:《言子春秋》,同济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9. 於淑娟:《子游及其思想研究》,苏州大学2017届硕士论文。

10. 王杜若:《公园城市背景下苏州宝带桥文化公园景观设计研究》,苏州大学2023届硕士论文。

11. 殷虹刚:《文学微区位论视域下的清代虎丘地区诗文研究》,苏州大学2020届博士论文。

12. 陆复渊,施晓平:《澹台子祀的变迁》,《姑苏晚报》,2020年4月26日。

13. 吴蕴慧:《言子的礼学造诣及其对吴地文化的影响》,《安徽史学》,2010年第4期。

14.《孔子“以貌取人“把谁看走眼》,《文史月刊》,2014年第4期。

15. 徐康:《何谓“澹台灭明”?》,《文史杂志》,2011年第1期。

常设展信息

「考古探吴中」


(☝点击海报查看展览信息)

「风雅颂吴中」

(☝点击海报查看展览信息)

特展信息

(☝点击海报查看展览信息)

工艺的语言——中韩工艺交流展

展览时间:2024.09.10~2024.11.03

展览地点:吴文化博物馆吴颂展厅及公共区域

(☝点击海报查看展览信息)

观看之道——威尼斯与苏州城市题摄影展

展览时间:2024.09.27~2024.12.01

展览地点:吴文化博物馆一楼、二楼公共区域

交通信息

您可停车至博物馆东侧的宝田街停车场或西侧的下田路停车场;因周边停车位有限,也推荐您选择打车、地铁(2号线宝带桥南站)或公交(66路宝带桥南站)出行。

原创:范健泉

吴文化博物馆公众号 24.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