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文人杜牧不仅在诗词创作上独具一格,其书法成就也令人瞩目。在众多诗文中,有一件书法真迹《张好好诗》广为流传。这不仅是杜牧的唯一传世书法作品,更是一件艺术与情感交织的瑰宝。
作为晚唐著名才子,杜牧以诗文闻名,他的书法作品却极其稀少,《张好好诗》因此显得尤为珍贵。这幅长卷用行书书写,既展现了他在书法艺术上的才华,又充满了对张好好命运的深切感怀。
杜牧的诗作和书法气格雄健,这与他豪放的文人气质相得益彰。宋徽宗曾在《宣和书谱》中点名称赞其“气格雄健,与文章相表里”,这评价充分体现了《张好好诗》在当时书法界的地位。
杜牧的书法风格独特,气势连绵,用笔劲健有力,结构奇妙,富有变化。在《张好好诗》中,杜牧用麻纸书写,笔法硬朗,字迹遒劲,带有六朝书法风韵。
结字富有张力,笔画粗细对比鲜明,转折处颇多叉笔,整体上透露出一种豪迈的气质。这件作品不仅表现出杜牧高超的书法技艺,也蕴含了他对张好好命运的深切同情,情感在每一个笔画中自然流露。
杜牧用书法来表达内心的复杂情感,整幅作品刚柔相济,既有力量,又不失柔美。
张好好是杜牧曾经的恋人,也是沈传师府上的歌姬。两人相识时,张好好只有十三岁,正值青春年华,才貌双全。杜牧对她心生爱慕,但命运多舛,张好好最终成为沈传师弟弟沈述师的小妾。
两年后,张好好被弃,沦为酒肆卖酒的女子。多年后,杜牧在洛阳再次偶遇张好好,眼前的她已不再是当年那个娇艳动人的歌妓,而是一个被命运捉弄的苦命女子。
杜牧感慨万分,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张好好诗》,表达了对她的无限惋惜与同情。
杜牧通过诗句描述了张好好从年少得宠到最终沦落的坎坷人生,展现了她在命运面前的无奈与悲哀。
诗中“君为豫章姝,十三才有余”一句描绘了张好好青春年少的娇美容颜,而“此地试君唱,特使华筵铺”则再现了她当年在华筵上表演的盛况。
《张好好诗》虽为一首五言叙事诗,却蕴含着诗人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思考。杜牧通过诗句讲述了张好好的一生,将她的悲剧命运细腻展现,而这正是杜牧同情弱者、感怀世事的体现。
整首诗情感充沛,语言清丽,堪称唐诗中的佳作。而在书法上,《张好好诗》更是体现了杜牧用笔的沉稳与灵动,他将感情融入每一个字中,使得整幅作品刚柔相济,结构稳健而不失变化,堪称唐代书法的典范。
《张好好诗》作品最早入藏宋代内府,宋徽宗在此书上亲自题跋,并留下了多枚印玺。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这件国宝几度易手。
元明时期,作品为几位著名收藏家所有,清代时更是被梁清标等名家珍藏。令人叹息的是,晚清时期,末代皇帝溥仪在退位后,将这件珍贵的墨迹带出紫禁城,险些流落海外。
说到这个,就不得不提到张伯驹,作为“民国四公子”之一,出身显赫,然而他却为了保护中国的文化遗产而散尽家财。《张好好诗》正是在他的努力下重新回来了。
张伯驹以巨资购回这件国宝,避免了它的流失,并最终将其捐赠给故宫博物院。这段收藏故事为《张好好诗》增添了更多的传奇色彩。有人曾感慨道:“为人不识张伯驹,踏遍故宫也枉然。”正是因为张伯驹的无私奉献,我们今日才能得以在故宫博物院一睹这件国宝的风采。

如今,《张好好诗》作为国家一级文物,价值连城,甚至被评价为“值一座小县城”。由于其独特的艺术价值与文化意义,这件作品早已被列入禁止出国展览的文物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