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几乎每个中国人都能背诵这两句诗,它出自《回乡偶书》,作者是唐代大诗人贺知章。作为早唐文坛的“翘楚”,贺知章的才华令无数人折服,其中还包括杜甫、李白、张旭等大师,杜甫还把他列入“饮中八仙”之一。
但据贺知章自己所言,他认为自己的诗文只能位列“二等”,最拿手的其实是书法。这一点也在其他名士的诗中得到了印证,李白认为他可与王羲之比肩:“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张旭则表示“贺监之书,雄发秀逸。”
据北宋施宿记载:“凡人家厅馆好墙壁及屏障,忽忘机兴发,落笔数行,如虫篆飞走,虽古之张、索不如也。好事者供其笺翰,共传宝之。”在后人看来贺知章的草书,比前辈张芝、索靖更胜一筹。
被誉为“草书圭臬”的《书谱》,与贺知章仅存的真迹《孝经》相比,也逊色太多:“(孙过庭)凡草,闾阎之风。千纸一类,一字万同;(贺知章)每兴酣命笔,忽有好处,与造化相争,非人工所到也。”
我们在学草书时,既要取法乎上,也得循序渐进,从行草书入门为上选,相比于《书谱》,贺知章《孝经》用笔更为丰富自然,文人气也更浓厚,神完气足,每个字都是“草圣”水准。
此作纵27厘米、横311.4厘米,共1800余字,字径大小约2厘米,笔笔细腻精到,字字潇洒自然,洋洋洒洒、一气呵成。贺知章自幼习字,遍临魏晋以来诸家法帖,章草、行草、狂草无所不能。中状元后,贺知章入朝为官,结识名流,得以欣赏临摹到更为珍贵的真迹,书艺突飞猛进。
《孝经》是贺知章晚年所作,融合章草、今草笔法。尖锋起笔,落笔后形成一个小虚尖,再衄挫、调锋,行笔中锋为主,笔画遒劲圆转,锋芒自然而露。书写过程中提按、轻重、虚实以及墨色的浓淡变化、调锋换面的衔接,都极为精到流畅。
结字因字赋形,奇宕险绝,字迹大小不一,高低错落,敛展对比明显。内部空间紧实,外部四面开张,章法疏密得宜。贺知章继承了真实的魏晋用笔,开唐代草书浪漫狂放之先河。

这样复杂精妙的字,宋代以后人写不出来了,不论是笔法还是气度,即使“宋四家”也难企及,是我们领略正宗草法的上佳字帖。此作明末流入日本,被皇室珍藏,至今存于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